編 導:董 鑫 攝 像:裴 科
採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工作站 馬俊才站長
“河南省新鄭在2400 年前是東周時期名聞天下的一座大都市。2002年3月,又一座鄭國貴族的墓地被發現了,因為盜墓者的原因,隨葬品早已不復存在,因此陪葬的車馬也就成了考古發掘中的主要內容。周朝時期實行嚴格的禮儀制度,規定官員的級別不同使用的車馬就要不同,所以很顯然這是一座鄭國大夫級別的貴族,因為坑裏埋著八匹馬、四輛車和一條狗。”
大的車馬坑裏面都有狗,而且狗就一條。車、馬、犬這是三配套,缺一不可。我們在三號坑裏面發現,這條狗可能當時埋的過程中它又醒過來了,在繼續掙扎,在往上爬,爬得形象也很清楚,栩栩如生,由此我們就想到了一個典故叫“犬馬之勞”。
去年,就在這個貴族的車馬坑以東50米,一次就出土了葬有22輛馬車和數十具馬骨的車馬坑,是當時中國發現的春秋時期最大的車馬坑,被命名為1號車馬坑。這些車馬坑基本遵循了鄭國車馬葬制,也就是馬匹被殺死後鋪在坑底,車體則放在馬匹身上,車輪被摘掉靠在兩側的墓壁上,馬鞍、馬鐙等車馬具摘下放在主墓內。在已經發現的車馬坑中,有威武莊嚴的儀仗車、輕巧急行的狩獵車、粗壯結實的兵車,被譽為鄭國皇親國戚私家車隊的縮影。
在周代那個時期的貴族有六種技藝是必須掌握的,禮、樂、書、數、射、馭,馭一個馬字一個又,這就是駕著馬車的技術。
之所以把“馭”也作為六藝之一,説明當時對車戰是特別重視的,每一個貴族都必須掌握駕車的技術。咱們在史書裏面經常看到關於賽車的故事,並不是專門的車夫在駕車,而都是這些統治者,這些貴族親自在駕車。
人們常用“朱輪華服”形容一個人穿戴講究、雍容華貴。這次在南墓道口東側的平臺上,考古專家們第一次發現了車輻上刷有紅漆的車輪,為“朱輪華服”這一詞語找到了佐證。
在轱轆上面我們都發現它修的是朱色漆,全是朱輪華服,穿著很好的衣服坐著車。紅顏色的轱轆,地位是非常高貴的。主要是你能坐上大紅顏色裝飾的車輛,在周代是一種很高貴身份的一種代表,如果加上別的像金、玉,或者象牙,或者飾品,再就是雕刻,或者漆繪,級別更高。
中國最早的車的記載是黃帝所造的指南車。在古代,車是等級身份的象徵,什麼樣的人坐什麼樣的車有嚴格的規定。鄭國所處的春秋時期,禮儀制度規定了“玉、金、革、象、木” 五種不同裝飾物的車子,分別供天子、同姓諸侯、異姓諸侯、邊地諸侯、藩國諸侯等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秦始皇時期規定了皇帝出行時乘坐以黃金為飾的車輛,車馬儀仗排列有序,少則近百輛,人員上千,這就是古戲中提到的“鸞駕”。南北朝劉宋以後,改坐人抬肩扛的輦了。劉宋時的大輦由64人主抬。到了隋唐時,多至200多人,甚至全家人都坐在輦上出遊。古書曾記載的紀錄是以帝輦為中心的車隊一次就達“步騎一萬九千一百九十人”。
如果説葬有四輛車的墓地是大夫級別的貴族,那麼已經挖出40多輛車的1號坑南墓道,無疑就是鄭國的君王。鄭國的開國之君鄭桓公是周文王同父母的兄弟。當年,鄭國有10萬軍隊,6萬都聚集在新鄭的都城裏。都城存在,國家就存在;都城消亡,國家就消亡,成語“國破家亡”,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被所滅。公元前145年,韓又被秦所滅。
2002年5月,河南省新鄭市旅遊局按原樣複製了14輛古代馬車。現在人們只要花上2元錢,就可以坐著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的馬車參觀今日的新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