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誰來到山西考古研究所參觀,都會被太原春秋大墓出土的文物所震驚,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人就能鑄造出這麼精緻、龐大的青銅製品,簡直不可思議。最大的鼎有1.05米高,280多公斤重,考古學家能把它們從幾十米深的地下挖掘出來,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這個墓是1988年的時候,我們在太原金勝村,第一電熱廠進行擴建工程中發現的。當時就發現了很多墓。可是當時的工程很著急,都是用推土機,要挖很深的地基,當時我們就有個老工人,我就給他佈置了個任務,我説你就站在這裡給我盯著,他要挖你就到鏟子底下去,他就不敢動你了,你就趕快來叫我。開始慢慢的挖出來好多東西以後,把我們省裏的省委書記也驚動了,給我們派來了一個排的武警,所以我們就這麼保護下來了。”
這個墓的隨葬品非常豐富。遺憾的是在2100多件青銅器中刻有銘文的文物屈指可數,但是考古學家還是從極少數的銘文中找到了墓主人的確證。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在我們這裡還有幾件戟上有銘文的,這其中最主要的是這把戟。這個戟的上面,弧面上頭有5個字,就是‘趙孟作玉戈’,所以對趙孟我們進行了考證,從器物各方面看,比較出,戟是趙簡子的更合適。”
據説趙簡子只是晉國的大臣,但是為什麼他能享受這麼豐厚的葬品,這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深思。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我們説這個墓主人是趙簡子,趙簡子其人司馬遷説他是‘趙名晉卿、實專晉權’他是晉國的一個大臣,他本身只能用五個鼎,可在這個地方用了這麼多七個鼎,用七個鼎,這樣説明他‘僭越’,就是亂了禮制了,也説明他的野心勃勃。
特別是這19件出土的編鐘樂器,不僅顯示了趙簡子享樂的排場之大,也體現了當時的禮樂水平之高。”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這套編鐘,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都測驗過,測驗過以後,大家認為是中國編鐘音樂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是從五聲音階發展到七聲音階的一個過渡時期。現在有64個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這些編鐘)比它早,咱們這個是春秋晚期的,它是戰國的。”
趙簡子的編鐘比曾侯乙編鐘早100多年就製作出來了,它為研究東周文化的斷代提供了確證。考古學家不僅在墓中發現了春秋時期的編鐘,還第一次發現了古代行軍打仗時用的生活用具——虎形灶。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這個虎形灶第一,它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件,第二,這個虎形灶非常科學,它本身看起來可以分成5大塊,一個灶的實體,一個灶的腹,還有一個甑,還有這個煙囪,合起來。假使把這個煙囪合在一塊,那就達一米六十的高度。打仗的時候,要搬動,一拆,很快就能走了。”
研究東周文化和戰爭的確證還有墓旁的車馬坑,這裡共有17輛戰車和儀戰車,還有44匹馬,它們和墓內隨葬的大量車馬銅器相吻合,這些稀世珍寶,為研究車輛製作的演化,青銅器的製造,東周禮制的變遷等內容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採訪:山西考古研究所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 陶正剛
“整個這個墓從藝術上、科學上、政治上、經濟上各方面來看,在國內都是佼佼者。在國內也出了一本大書,比較豐富,我們還要繼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