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這座門就是大名鼎鼎的漢正街了。
這是漢正街上一家專門經營工藝品的商店,許多武漢的年輕人都知道這家店,逛街時也常常會進來選上一、兩件自己喜歡的商品,這家店還是華中地區一個有名的工藝品批發點。
今天在漢正街上像這樣的商戶有一萬三千多家。經營的商品超過了十萬種。
採訪:武漢民俗專家 何祚歡
在清代漢正街就非常發達了,應該説漢正街是漢口最早的一條成熟的買賣街。
十六世紀初,漢水改道後,漢水北岸的居民選擇沿河一帶地勢較高的墩臺修房建屋,街市便沿着漢水流向自然形成和延伸,十七世紀初,袁公堤修成,提高了漢口防禦洪水的能力,也改善了水運環境,漢口的商貿旅游進一步繁榮起來。由沿河碼頭和河街發展起來的正街,便成了漢口沿街商業區的主脈。
採訪:武漢市漢正街市場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熊國漢
據史料記載,每年停靠在這裡的商船數字高達2.4萬到2.5萬之多,所以碼頭的繁榮帶動了我們漢口正街,就是我們漢正街的繁榮。
清乾隆四年,這條正街鋪設了條石路面,當時街上店舖林立,多為兩層樓房,街道西段的商家以經營糧、棉、油為主,東段主要經營藥材、參業、金銀、典當、票號,中段最為繁華,密布百貨、布匹、山貨、海味等大小商鋪,眾多的大街小巷以正街為主脈,共同組成了新興的漢口沿河商業區。
採訪:武漢市漢正街市場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熊國漢
明清時的漢正街,在我們中國,特別是在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時的漢口是通關口岸,據統計是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的口埠,所以在漢正街,通過漢正街把九省通衢來的貨物發往海外,所以漢正街那時的名氣是非常大非常大的。
五百多年來,漢正街孕育出了許多知名的老店,也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傳統,舊時在漢正街拜師學藝,學徒有十不要求,即不得忘師敗道,不得與客爭吵,不得因生意小而欺客等等。講的就是要誠實做人,誠信待客,當年漢正街上的一切幾乎都與商業有關。今天在這裡隨便找一個角落,都還能感受到當年濃濃的商業氣息。
二十世紀70年代末,漢正街再度興起,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一些有遠見善於尋找風水寶地的個體戶首先瞄準了這條古老的商業街,最初來到這裡的103戶個體戶與國營和集體商店結伴為伍,他們經營活、價格廉,吸引了全國農村和鄉鎮企業大量的包袱客和扁擔商。
採訪:漢正市場個體勞動者協會會會長 楊佔芬
就在這馬路的兩邊來擺攤設點,當時我們沒有貨架,也沒有門店,我們出來拿一個竹床,或者拿一個鋼絲床,再麼兩個紙盒子一拼這就是經營的場地了,就陳列自己的商品。
這些創業者吃苦耐勞,很快在漢正街打開了自己的新天地,也使漢正街再度成為華中最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漢正街人的嘗試為當時中國流通領域的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使這條古老的商業街再次煥發出青春。
楊佔芬和一些當年與她一起在漢正街創業的經營者如今仍在這裡繼續拓展着自己的事業。
這位年輕人叫顧王明,是位博士,現在有許多和他一樣的新一代商業精英也把自己的發展基地選在了漢正街。
濃縮500年商業文化的精華吸納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古老的漢正街今天正在走進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