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歷史中國     魅力中國     今日中國         



[成都]《再從草堂説起》


  單説這陶罐、瓷碗,作為出土文物,它們是再普通不過了,但由於它們是在成都的杜甫草堂被發現的,因此它們的價值也就非同尋常了。

  這是一處大型唐代遺址,是在2001年11月20日,草堂的工人鋪設下水管道時在地表下一米左右發現的。這裡出土的有明確紀年的唐代碑文、居住遺址、生活用具以及水井、亭臺這樣的環境遺址,充分展現了大詩人杜甫寓居成都時的生活風貌。

  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博士 榮遠大:過去在杜詩當中,對當時草堂的境況一些描述。比如説杜詩裏就講“臺亭隨高下,敞豁當清川。”唐代杜甫那個時候,唐代的亭子的結構、規模、大小怎麼樣,一直是沒有實物證據。那麼這一次我們在發掘唐代遺址的時候就發現唐代亭子的基礎。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副館長 周維揚:杜甫在詩歌裏描述了他的近鄰和遠鄰。他説:“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又説“錦裏煙塵外,江村八九家。”那麼這次出土的唐代遺址和他的一些生活用具,對他的詩句都是一種充分地印證。

  “詩聖”杜甫是于公元759年為避“安史之亂”而攜妻帶子來到成都的。在親友,特別是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他在西郊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算是在成都安頓了下來,並在草堂生活了三年零九個月。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副館長 丁 浩: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茅屋,是我們九十年代根據廣大遊人的要求,因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太出名了,大家都知道,老幼皆知這首詩,所以到了成都以後都要來看杜甫的茅屋,所以説應廣大遊人的要求,我們根據杜詩的描寫,還有根據後代重建草堂的格局,重建了茅屋。

  杜甫在成都時,成都是一個富庶繁華的都市。唐代“揚一益二”説法中的“益”指的就是成都。杜甫在《成都府》中就曾這樣描述説“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這首詩是他到成都後寫的第一首詩。

  在成都,雖然杜甫過得是寄居生活,但總算是結束了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副館長 丁 浩:杜甫居住成都的時候,根據他詩歌的描寫,他是一個基本上相對安定,但是生活也是非常拮據,比如他的詩歌“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有的版本是“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是一種情況,還有“鄰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賒”,就是説到鄰居家去賒美酒喝,但是自己沒有錢,還是很拮據

  在草堂的日子裏,杜甫過得一直比較清苦,但生活的相對穩定還是給他的創作帶來了靈感。這時期,他總共寫下了240多首詩歌,詩風基本是田園格調,像“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樣千古流傳的佳句就是這時寫下的,但杜甫畢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因此這一時期,他的代表作,還是感人至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四川省杜甫研究學會會長 張志烈:從唐朝開始,對杜甫的評價就很高。韓愈就講了一個話,“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個話用現在的話説是定板了,是蓋棺論定了,是定板了,同時代比他稍晚一點的,跟韓愈同時的元稹(微之),對杜甫的集大成的詩有一個評價,“上薄風騷,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他把中國詩人古往今來最好、最有價值、最高的詩都融會貫通集大成,所以説他的思想、他的藝術,在今天仍然是中國詩人第一。

  公元765年,好友嚴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葉落歸根的想法更促使他回歸中原,於是他經樂山順江而下,準備經襄陽回洛陽。

  公元771年冬天的一個狂風呼嘯的夜晚,在從湖南潭州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貧病交加的“詩聖”杜甫走完了他鬱鬱不得志的一生,終年59歲。這個亭子的直徑有4.42米,亭子中間沒有頂梁柱,它的柱子是在亭子的兩側。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其勢,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