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成都鬧市區的永陵,是一千多年前中國五代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唯一的一座墓室建於地上的帝王陵墓。
永陵的圓形墓冢高15米,直徑是80米,是用土壘築而成的。從清代始,它就一直在民間被誤傳為西漢時期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的撫琴臺,這使它在上百年裏一直靜靜地沉睡在鬧市之中。
謚冊 謚寶 玉大帶 琥珀殘片 銀豬 金銀胎漆碟 銀搔手 銅輔首 棺床被發掘的永陵向世人呈獻出了眾多的奇珍異寶,但當人們驚嘆于這些國寶的精美絕倫時,也對王建把自己的陵墓建於地上而充滿好奇。
永陵博物館館長譚良嘯:成都有一句話挖地三尺都會見水,所以他會選擇在地表上,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另外一個方面古代帝王還有一個觀念,他就不覺得自己的帝國很快就會滅亡,他就不像有些帝王的墳墓,設什麼機關搞得很神秘,而這個前蜀的皇帝王建他剛好把它建在市中心,建在地表上,這可能他對他的帝國也是充滿一種信心。
永陵的發現源於1940年日本飛機轟炸成都。這一年秋天為躲避轟炸,當時的天成鐵路局在這個大土堆上挖防空洞,挖不到一半就發現了墻體。在由當時的考古學家馮漢驥先生考察,並在其後經過考古發掘後才發現它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墓,從他的謚冊上看叫永陵。當時一個叫車瘦舟的記者還寫信把這件事告訴了文化名人郭沫若先生。
成都民俗專家 車 輻(瘦舟):我呢,歷來對於考古從娃娃開始就比較喜歡,我就去看了這個東西。有任鼐強那個時候,還有馮漢驥,都説好,他們是考古學家。我看了以後,我就把這個寫下來,我就告訴郭老。郭老當然是泰斗了嘛,我們尊敬他。我説這個事發現了。
郭沫若先生當時在國民政府中專門負責文化宣傳工作,他給素不相識的車瘦舟回復了兩封信。信中説:“撫琴臺的發掘,的確是值得特別注意的事,在中國學術界必有極偉大的貢獻。這件事如是在和平時代,如是在歐美,想必已經轟動全世界了。我對於這件事,抱著很大的期待”。
在永陵出土的眾多物中,玉大帶是屬國寶級的,在當時堪稱玉石巨制,一同出土的哀冊、謚冊、謚寶也都是玉制的,並且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製作工藝和雕刻藝術都有極高的水平。
史書上曾記載:前蜀是一個比較繁盛的帝國,這一時期的成都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大都會。前蜀立國,承襲了唐朝典章禮儀制度和文化傳統。這些説法在出土的哀冊上也得到了印證。
本是一介平民的王建是史書上記載的五代十國時期最有作為的一代封建帝王,也許是希望自己的音容笑貌能流傳後世,他在墓中為自己雕了一個石像,它成為後人看到的中國唯一的一個古代皇帝真容雕像。
而在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最精美、藝術價值最高的棺床上的“二十四伎樂圖”則可以讓人們看到唐代和前蜀宮廷樂隊的組合形式,這在中國音樂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講解員 馮 夏:這些樂器一部分是本土的漢樂器,另一部分是從西部少數民族過來的,再一部分就是從印度、西亞那邊過來的樂器,這點充分説明民族交流非常發達,再有一個對外文化的交流也非常繁盛,所以當時據史書記載,“村落里巷之間,弦管歌聲,和筵社會,晝夜相接”,這點充分説明了,當時的社會音樂舞蹈都是非常繁盛的歌舞昇平的現象,永陵二十四樂伎就充分地再現了那個時候的面貌。
作為成都的一處重要的文化遺存,永陵以其豐富的歷史和以“二十四伎樂”石刻為代表的精美藝術而成為海內外遊客的旅遊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