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武侯祠,要説什麼留給的印象最深,大概要算是那遍佈祠內的對聯和匾額。武侯祠內現有對聯35幅,而其中內涵豐富、涉及典故眾多、影響最大的是治世名聯“攻心聯”。據説從唐朝起凡是來四川當政之人必到武侯祠拜謁此聯。新中國建立後,歷任國家領導人也都極為看重這幅對聯。
武侯祠博物館副研究員 梅錚錚:1958年3月7日,當時中央會議在成都召開。毛澤東利用休閒時間也到了咱們成都的武侯祠,也就在這個地方,觀看這副對聯,而且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據説在文革中,他對到四川來工作的領導同志説:“你到四川去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讀這副對聯。你讀了這副對聯,你就知道你的工作應該怎麼做了。”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攻心聯”説得是:用兵能攻心,反判就會自然消除。自古以來,深知用兵之人並不好戰;不審時度勢,政策或寬或嚴都會出差錯,後來治理蜀地的人要深思。當年毛澤東主席叮囑的劉興元來到成都後便立即拜讀了這副對聯,現在這段佳話同“攻心聯”的深刻內涵一起成為導游必講的內容。
採訪:我是醫療系統的人,現在對我們醫療系統可能有一些看法,我看了這個對聯之後,我覺得要改一下吧。能攻心,我覺得要和病人交心,能交心則所有的疑慮就會自消的。我們大夫用藥,並不是純粹要贏利。對後面這個聯我的理解是,能審勢,國家對我們怎麼來要求,對我們怎麼管理也要審時度勢,這樣的話才能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
正是劉備和諸葛亮君臣二人都能夠審時度勢,知人善用,也才有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和“桃園三結義”這樣留傳後世的佳話。撰寫“攻心聯”的清代人趙藩原本是筆諫當時四川總督的。
武侯祠博物館副研究員 梅錚錚:1902年,成都的反清運動風起雲涌,而且義和團在此地也是波瀾壯闊。當時的成都總督岑春煊為了鎮壓這些反清運動,採取了嚴酷的政策。而且對當時的起義領袖,叫做廖九妹,老百姓都稱她為廖觀音。這個人在民眾中有很好的口碑,但是岑春煊把她抓住以後,很快就把她殺掉了。趙藩就認為岑春煊此舉不利於統治,不利於清政府統治。因此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就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攻心聯”是有典故的,它的上聯與當年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有關。當時諸葛亮採取了良將馬謖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
嚴厲與寬大為懷的心戰戰術最終使孟獲心服口服。諸葛亮的南征成為少數民族歸順的一個成功範例。但與馬謖不一樣的是,用心良苦的趙藩雖為岑春煊的老師,但也因聯招事,貶為縣令。
武侯祠博物館副研究員 梅錚錚:這個下聯呢,它用的就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這樣一個典故。這個典故説的是什麼呢?説當年成都在諸葛亮他們佔領以後,諸葛亮為鞏固蜀漢政權,就召集了一些人,準備制定蜀地的法令,但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當時劉焉、劉璋父子的治理下,經過了20多年,實際上當時已經是官員腐敗、文法羈縻、君臣之道漸已陵替。就是説很大程度上已經出現了一片混亂,所以諸葛亮認為如果我們再繼續延續這種緩刑弛禁的方針政策,無疑於雪上加霜。
忠臣良相諸葛亮雖然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卻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後人敬仰。“攻心聯”在問世的100年裏,也以它豐富的內涵成為國內外治國、治軍、為人處世和治家教子的重要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