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距今六千年前遠古先民--半坡人在村落周圍修築的一條寬7米、深6米的防禦工事。這是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修建的西安城墻。人們或許無法想象,遠古先民簡陋的原始防禦設施,會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中,孕育出如此雄偉的軍事防禦堡壘。
西安城墻是中世紀後期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築之一,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古城堡。明朝初年,西安雖不再是國都,但因地處西北、西南軍事要衝,再加上盤踞在西北地區的元朝殘余勢力,對剛剛建立的明王朝仍具有一定的威脅。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西安修築防禦設施。明西安城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歷時八年擴建而成的,西安也因此成為西北的軍事重鎮。明西安城墻高12米,底部寬18米,綿延13公里長的城墻圍城了一個矩形的封閉城堡,城墻的四面各開有一個城門。城門既是城市的出入口,又是防禦的薄弱環節。所以,明城墻特別注重對城門的設計。
原陜西省西安市文物園林局總工程師 韓保全:防守只能加強縱深防守 所以 設計了三重門 三道墻的這樣一個縱深防衛體系 最前邊是閘樓 閘樓前邊是護城河 敵人來了以後 就把吊橋都提起來了 有護城河阻擋敵人 閘樓兩邊是月墻 這是第一道墻和第一道門 閘樓失守以後 敵人攻入到箭樓前邊 箭樓 大家看到有12排箭窗 一共48個孔 弓箭手可以對敵人進行攻擊 就是箭樓失守以後 敵人攻到城樓和箭樓之間的甕城 甕城是四墻高立 敵人進來以後 是四面受敵 就是咱平常説的甕中捉鱉 或者是關門打狗的這樣的形勢 對敵人很不利
除城門外,城墻也是敵人進攻的重要目標。為此,明西安城在13公里長的城墻上設置了5900多個射箭的垛口,修築了98個與城墻相連、向外突出的敵臺,當地人又稱它為馬面。
這個敵臺和敵臺之間是120米 這個也有道理 因為當時弓箭的有效射程是60米 兩個敵臺之間 就組織成一個很堅強的防護網 (馬面向外伸出的是11米 它的寬度是20米 這樣就可以由三面看到敵人 加強了防守) 對這座古城堡來説,面臨的威脅還不僅僅是戰爭。從城墻模型的橫切面可以看出,明西安城墻是用黃土加石灰、細沙等材料,分層、分段夯築而成。為防止因雨水侵蝕造成墻體坍塌,整座城墻外又砌建了一層青磚,城墻上修築的排水設施(城墻的通道也用青磚鋪成從外向裏傾斜的坡道,坡道邊每相隔50米設置了一個排水槽,)可以將城墻上的積水迅速排掉。
然而,這座防禦設施完備的的軍事堡壘,在公元1643年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一年後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此後,這座古城堡因自然災害和多次的戰爭而屢遭破壞。新中國成立後,對城墻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修復和重建,明西安城才又重新展現出宏大、威嚴的雄姿。
昔日的軍事古城堡,如今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環城公園。每天城墻下是健身、唱戲的西安人,城墻上是要一睹城墻壯觀景象的海內外遊客,西安城墻成了人們了解歷史、連接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