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陜西省長安縣灃河西岸的一個墓葬中,發現了三個埋藏有車馬的陪葬坑,其中一車套兩匹馬,一車套四匹馬,馬頭上用貝殼和銅器做裝飾,異常華麗。考古專家根據坑中的車馬推斷,墓葬的主人是一個貴族,埋藏的時間應為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
公元前十一世紀,長期生活在黃土高原的周人部落,遷徙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的周原,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歧山縣和扶風縣一帶,從這裡開始,他們逐漸壯大起來。周族的領袖周文王,發動了多次戰爭、在消滅了殷商的屬國之後,在距周原東部60公里處的灃河西岸,建立了豐京;周文王死後,他的兒子周武王,又在灃河的東岸建立了鎬京,從此,商朝終於被周王朝所替代,而作為都城的豐鎬二京在歷史上存在了360多年。
周王朝建立後,為了穩定被征服的地區,實行了大規模的分封制,周王的親屬都成了諸侯國的國君,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地,行使着王朝的統治權力。
陜西省文物局研究員 陳全方:為了加強天子的統治制度 他要用一種方式來治理這個國家 治理這個國家用什麼來統治 用什麼來治理 只有用禮制 規定一套禮制 使你不能越軌 周朝是一個講求秩序的國家 祭祀天和祖先的時候 從建築物的大小 到編鐘演奏的音樂 以及儀式的程序 都有詳細的規定 這就是被稱為“禮”的制度
鼎,原是用於燒煮的食器,隨着向階級社會的轉化,鼎也逐漸成為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周人用九鼎代表最高的王權,試圖以禮來嚴格區分等級界限,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
西周統治階級不僅用禮制治理國家,而且通過法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在這件名為“ 匜”(陣移)的青銅器銘文中,記載了兩戶人家因土地紛爭而對簿(不)公堂,最後通過法律的形式進行了裁決。
陳全方:在這個“陣匜”裏 記載到法制 訴訟刑法 以前我們都不了解中國的法制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批文書就告訴我們,在西周社會已經開始有法律文書 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法律文書 就是説 我們那個時候 已經開始用法來治理國家這件青銅器叫“刖(月)刑奴隸守門鼎”,在左邊爐門的門閂處,塑造了一個受過刖刑的奴隸形象
陳全方:這個法律裏就規定 你犯了什麼法 就要用什麼刑 這個刑 當時有五刑 其中有鼻刑 割鼻子的 還有一種刖刑 什麼叫刖刑呢 刖刑就是剁腳的 把腳剁掉 這個人就是刖刑奴隸形象的寫照了 他就告訴我們 當時的刑法確有刖刑 這個本身反映了當時西周社會的實際情況
在已發現的西周時期各種遺存中,青銅器的數量最大,鑄刻在器物上的銘文也非常多,其中,許多記載都與西周的禮制有關,這些銘文成為研究西周禮制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