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梁是涪陵城北長江中的一塊巨石,但它更像是隱身於長江中的一個巨型動物。白鶴梁大部分時間都沉寂于江水之下,只有到了冬春交替的季節,長江進入枯水期,才會水落石出,現出真容。每年出水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20幾天,最短的時候只有幾天。而白鶴梁之所以被稱為奇觀,是因為它重要的文化與科學價值。白鶴樑上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歷代的題刻,這些題刻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最晚的止于1963年,期間長達1300年。這些題刻有不少是歷代大書法家、大文學家留下的真跡,僅保留下來的就多達180多幅,因此白鶴梁又素有“水下碑林”之稱,在這些題刻中,最獨特的是白鶴樑上的這一款石魚題刻。
這兩條神秘的石魚最早刻于唐代,也就是圍繞著這兩條石魚,古人在白鶴梁留下的是一千多年來關於長江水文資料的真實記錄。
建國後我國研究文物的學者和水文科學工作者曾到這裡考察,發現白鶴樑上這兩條石魚魚眼所處的水位,恰好與現在航道部門記錄的當地水尺零點的位置基本一樣,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發現,這意味著,早在12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們就已經對當地的長江水位有了一個非常準確的紀錄。
古人不僅以這種獨特的方式紀錄下了長江水位的變化,還從中發現了長江水位變化對農業生産的影響。他們觀察到,每當長江水位在枯水期落到石魚以下的位置,第二年就常常會是一個風調雨順的豐收年,所以自古就有“石魚出水兆豐年”的説法。在白鶴梁大量關於水文記錄的題刻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關於“石魚出水”的記載。
採訪:它的零點設立以後 一個點 一個參數設立以後 所有的人來到白鶴樑上 看到唐魚以後 就寫下一段題刻 你看這段題刻 大宋大觀元年 就是公元1107年 正月壬辰水去魚下七尺 是歲夏秋果大捻 如廣德大和所記 就是和唐代的廣德年間和大和年間記載的是一樣的 那一年夏天果然豐收了 夏秋果大捻
涪陵博物館館長 黃建德:中國有句古話:天機不可泄漏,而我們的先輩們硬是發現了長江的一個秘密。可以想見,在人類征服長江的漫長的歷史中,這一發現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欣喜和企盼。
對長江水文狀況現代意義上的觀察,還是18世紀下半葉由英國人在武漢最早開始的,僅有100多年的歷史,白鶴梁的這些題刻彌補了長江千年枯水水位記錄的空白,為今天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歷史數據,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葛洲壩水電站和宏偉的三峽工程都參考了白鶴梁水文題刻的一些數據,今天三峽工程確定的175米水位高程就是以白鶴梁1000多年的水文紀錄作為依據的。作為三峽文物景觀中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鶴梁在三峽工程建成後的保護工作受到人們的關注,據了解,目前國家已接受中外專家的建議,將對白鶴梁實行就地保護,這個被稱為 “無壓力水下容器”的方案,將使白鶴梁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它的觀賞和科學價值也不會受到影響。
採訪:三峽工程修好以後 (水位就是)175和177 加兩米的水浪區 就是177 (如果按)175水位的話 白鶴梁的題刻那麼就在水下面 大概有30到40米左右 那麼就修一個罩子把它罩起來 裏面有空氣 怎麼辦呢 葛修瑞院士他就想了一個辦法 叫做沒有壓力的容器 把長江接通 然後凈化成純凈水 有個凈化水系統 不停地凈化水 然後抽到白鶴梁裏面去 它也符合國際保護白鶴梁的基本原則 因為白鶴梁是在水下面 它與自然的環境依賴關係沒有改變 那麼人們下去參觀考察 研究白鶴梁怎麼辦呢 就做兩個水下的 我們叫做斜坡廊道 也叫水下廊道 雙向的廊道 在白鶴梁的水下保護工程裏提出來 然後人就可以通過廊道進去參觀
涪陵博物館館長 黃建德: 據專家介紹,2003年的冬春季節,將是白鶴梁最後一次浮出水面,即將沉沒于水底的白鶴梁,將成為長江一個永遠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