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台灣著名作家李敖以長篇歷史小説《北京法源寺》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小説的故事以戊戌變法事件為背景,生動的再現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人尋找救國道路而失敗的歷史。而小説的舞臺就是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衚同南端的法源寺。
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至武則天年間完成工程,賜名為憫忠寺。
當時建這個寺廟主要是唐太宗徵高麗的時候,發起跟高麗的戰爭,死亡非常的慘重,時死了很多人,為了安撫和超度這些死亡陣亡將士,建起這座寺廟。
安史之亂時,憫忠寺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增建“憫忠閣”。清朝雍正十二年改稱法源寺一直延續到現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
法源寺自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成為歷史的見證。在它興建後四百八十年,一個亡國的皇帝被關在裏面,他就是宋欽宗,他的父親宋徽宗是中國歷代皇帝最富藝術氣質的皇帝,他自創的瘦金體獨樹一幟,在繪畫上,他工於山水人物,尤其擅長花鳥,藝術上的造詣是歷代皇帝所無法比擬的。
宋徽宗的藝術家成分遠遠多於皇帝,把國家搞的一塌糊塗,使得兒子欽宗只作了一年皇帝,靖康之變後就被囚在法源寺,一呆就是30年。
有人説憫忠寺是中國早期的忠烈祠,在其後的幾百年中,很多歷史名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而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個。康有為初到北京時,就曾到法源寺瞻仰古跡,尋找自古以來的悲憫氣息。康有為去世後,梁啟超--在法源寺設靈堂,為其弔唁三天。李敖在北京發源寺一書中,把原本發生在法華寺的故事移花接木,按在法源寺,讓譚嗣同與袁世凱在這裡會面,可能也是看中了法源寺的歷史內涵。
今天的法源寺是中國佛學院所在地,是培養佛教弟子和研究佛法的重要場所。這裡的佛教弟子正在用新的方式闡釋著佛教文化,從而延續著法源寺旺盛的香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