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十六家上市公司計劃本月底改革,改革將按照美國上市公司的體制對公司董事會進行,以實現企業管理模式上與國際接軌的目標。
根據改革方案,這些上市公司將在公司董事會中設立若干委員會,主要包括選舉委員會,報酬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這些委員會的設立將公司戰略的制定與實施的功能完全分離開。此外,方案還規定,董事會中半數的成員要由公司外部的人員擔任;提高外國股東在企業中的控股比例以及在董事會中的人員數量;擴大外國股東在企業中的管理範圍等。
據悉,涉及此次改制的公司主要在電子、機械、金融、證券等領域,包括索尼、東芝、日立、三菱、理索納金融控股、野村證券等多家日本上市公司。
新華社駐日本記者樂紹延電話報道:目前日本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採用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公司的老總和經理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監督,財務不太透明,投資者對它的財務狀況缺乏信任,所以在投資日本上市公司的時候,風險比較大。這種管理體制很容易導致做假帳的經濟醜聞。因此國際上投資者都強烈要求日本企業實行強有力的監督體制。
新聞分析:日本企業為何放棄傳統管理模式
日本企業傳統的管理模式,在五六十年代日本經濟崛起的過程中,這種管理模式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的發展。
與歐美企業相比,日本企業具有獨特管理模式,主要是在資本佔有制度上,企業法人間相互持股。在員工管理上和薪金髮放上,採取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工資制。這種模式能夠有效的加強企業凝聚力,穩定企業員工。但近年來,隨著歐美國家資本逐漸進入日本企業,日本企業在境外上市數量的增多,外國投資者,特別是歐美投資者日益要求日本企業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
法人相互持股的重要原因,在60年代形成時,就是防止外國投資者,特別是美國的投資者惡意收購,但是這種持股關係也帶來許多問題,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股東、投資者不能發揮應有的監督企業經營管理的這種作用。在企業體制方面,年功序列制,終身雇傭制,不利於員工發揮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在新的産業基礎條件下,這種制度,要不變革,會對日本企業、日本經濟、日本産業結構調整産生重要的嚴重的影響。
另外,專家也指出,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的改變並不是要照搬歐美的企業模式,歐美企業模式也有許多弊端。現在一些日本企業,如豐田公司,正在尋求一種融合日本和歐美企業特色的折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