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貝多芬的一生比作一部交響曲的話,那麼他的一生貫穿的主題是:向命運挑戰。如果説,《英雄交響曲》是貝多芬的交響里程碑,那麼《命運交響曲》就是他交響群山中的又一個峰巔,同時又可以成為他坎坷生活的寫照。
當貝多芬的音樂中顯示出"英雄性"時,貝多芬的生活中正出現了凡是"英雄"必須面對的極其冷酷的事實。作為音樂家,貝多芬發現自己的雙耳失聰的疾患日益嚴重。他説:"我的健康極差,而疾病這個嫉妒的惡魔也來非難於我。三年以來,我的聽覺不斷地衰退下來。我所過的日子是多麼慘澹、多麼愁苦,我衰退的聽覺處處追隨著我,如同幽靈。我逃避人群,不得不被人看成憤世嫉俗的人……"失去聽覺對他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啊,我怎麼能忍受在這種器官上患有疾病,我的聽覺應該比別人的更完善,我曾擁有最完善的聽覺,噢,我不能忍受。"
耳聾的陰影日益逼近貝多芬,他痛苦、他恐懼、他悲憤、他失望,終於,他垮了。
這就是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遺書》中貝多芬寫道:"我已得不到與人交往的樂趣,已不再能與人進行深入而微妙的交談,已不再能與人互吐衷腸。幾乎完全孤獨!我認為,在我還沒有完成交給我的全部使命以前,就離開這個世界,這簡直是不可能的。我就這樣與你們告別了------當然是悲傷的。那美好的希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痊癒的希望,我就是懷著這種希望來到此地------如今已離開我而去。好似秋葉飄零枯萎一樣,那希望在我看來也枯萎了。我要去了,幾乎和來時一樣。"
正如他説過的那一句著名的話:"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完全屈服。哦,我能生活上一千次是多麼好啊!"
對於貝多芬來説,生活拒絕給他歡樂,但藝術將給予他。只有通過創造,他才能獲得在命運的威脅下要失去的勝利。
貝多芬有著被人們形容為"猛獅"一般的粗俗醜陋的外貌。但他卻寫過柔腸寸斷的抒情音樂,也有過柔腸寸斷的美好情感。他一生嚮往愛情,對於自己鍾情的女性總是一往情深。
貝多芬熱愛生活,珍惜愛情。他一生總在戀愛之中。儘管他的愛情總是失敗,但他心中的愛之花卻是永遠綻開的。1799年,貝多芬教授兩位年輕的布倫什維剋女伯爵------特蕾沙和約瑟芬鋼琴課,很快地他就被她們迷住了,他開始與這個家庭建立親密關係。並經由她們介紹,又教了另一位學生------她們的表妹朱麗葉o圭恰爾迪,而且愛上了她。貝多芬經常守候在她家陽臺的窗子下面,在愛情的體驗中,他寫了一首溫馨抒情的鋼琴奏鳴曲《月光》。但這一切都沒有用。當朱麗葉于1803年與另一位作曲家溫格爾o羅伯特o加蘭貝格伯爵結婚時,這一段迷戀也隨之結束。
1804年1月初,約瑟芬成了寡婦,貝多芬對她的迷戀愈加認真。貝多芬常去她家做客。起初貝多芬像父親的角色,但從他們之間的信件中可以明顯看出,貝多芬竭力催促約瑟芬,讓他們之間發展為婚姻關係。儘管約瑟芬喜歡並關心貝多芬,但她始終沒有同意,然而他們的友誼一直延續到1807年,這是貝多芬與異性的關係中保持最長久的一次。
"現在我的生活比較甜美,和人來往也較多了些……這變化是一個親愛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愛我,我也愛她。這是兩年來我初次遇到的幸福日子。"
從童年開始,我的心和精神都傾向於美好的感情和善意,因此我渴望去完成偉大的事情。可是請想一想,6年來我病得如此嚴重,被庸醫延誤病情,抱著可能改善的希望,但最後還是不得不去面對這個永遠的痼疾……我被迫孤立我自己,並被人誤解和粗魯地排斥,沒有朋友,孤零零地在世界上。
在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值得他留戀,一個是藝術、一個是大自然。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愛田野。"我一旦受到這個偉大的神明的創造啟示,一定涌出驚人的創造力。在這個時刻,就是我想把這種感受化為音符的時刻。"
沒有戀人、沒有健康、沒有知音、沒有家族、沒有理解,貝多芬形單影孤,獨處一隅,發出了"我在世界上是孤獨的人"的感嘆。只有不變的大自然與他為伴,難怪他説出如此悲切而動人的話語。"地球上沒有一個人能像我一樣酷愛鄉村,我愛一棵樹甚于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