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發展的長河中,藝術殿堂星漢燦爛。那星光的每一次閃耀,在人類歷史中都留下了動人的一筆。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用他奮鬥的一生證明與歌頌了“人有權決定自身的命運”這一信仰。他是一位性格複雜但才華橫溢的人,在他之前或之後,幾乎沒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夠與他比美。
貝多芬有著一張土紅色的寬大的臉龐,到了晚年時才因病態而變得有些發黃。高高隆起的額角上長著烏黑的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炯炯有神的雙眼時常射出一道獷野的光芒,有時也流露著一種陰鬱的神情。緊閉的雙唇使嘴邊的皺紋顯得並不友好。
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了新舊時代的轉變,他在18世紀和19世紀生活的時間幾乎一樣長。在法國大革命的強烈影響下,貝多芬發出了“盡力為善,熱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令王位寶座,也永遠不背叛真理!”的呼聲。對自由和個人尊嚴的憧憬哺育了他,使他成為一位對新世紀的脈搏最為敏感的藝術家。
“從一開始,人生對於他來説就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
貝多芬的祖父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曾擔任科隆選地侯宮廷教堂的樂長。貝多芬對他的祖父極為尊重,一生都珍藏著這幅畫像。然而事實上貝多芬並不了解他的祖父,祖父去世時他只有兩歲。在這個祖孫三代的音樂世家中,貝多芬的父親是一位性格暴躁的男高音歌手。他希望貝多芬能成為像莫扎特那樣的音樂神童,並因此而有意隱瞞了他的真實年齡。成年之後的貝多芬曾説:“不幸的是,我活到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年紀。”
維也納在貝多芬心目中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1787年3月,17歲的貝多芬離開波恩在復活節前一天來到了朝思暮想的維也納。第二天,他見到了莫扎特。儀態粗俗,頭髮蓬鬆零亂的貝多芬為自己笨拙、矮小粗壯的身材而感到沮喪。相比之下,偉大的莫扎特衣冠楚楚,世故練達。他以懷疑的態度接待了這位少年,然而當莫扎特聽完了貝多芬的即興演奏後,興奮地説:“請注意這個年輕人,他將震驚整個世界。”
就在這一年的7月,貝多芬所摯愛的母親離開了人世。在一封寫給友人的信中,貝多芬深情地説:“母親對我那麼仁慈,那麼值得愛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啊!噢!當我能叫出母親的名字而她能聽得見的時候,誰又能比我更幸福哪!”
1789年,法國資産階級大革命爆發,巴士底獄被攻佔。年輕的貝多芬從施耐德爾那充滿革命熱情的詩篇中第一次知道了這件事,這使他興奮不已。大革命征服了整個世界,也征服了貝多芬年輕的心。革命的思潮伴隨著他步入青年時代,併為日後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其英雄性靈魂的塑造起到了重大作用。
他説過:“愛死甚于愛諂媚,愛貧窮甚于愛奴顏婢膝。”------自由的靈魂深深植根于貝多芬的心中。
儘管偉大的莫扎特預言了貝多芬那無以倫比的天才,但他卻不能親眼目睹這一預言的實現。1791年12月莫扎特永遠離開了人間,這一年貝多芬21歲。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精神對貝多芬一生的影響是無形而巨大的。貝多芬曾對友人説:“我素來是最崇拜莫扎特的人,直到我生命的最後一刻,我還是崇拜他。------莫扎特對於我來説,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
海頓是一位留著整齊卷髮的慈祥的老人。這位被譽為“交響樂之父”的作曲家曾經是貝多芬的老師。1792年11月貝多芬為了向海頓學習, 離開了他生活了22年故鄉,從此再也沒有返回過那裏。然而思鄉之情卻始終圍繞著他。“我的家鄉,我出生的美麗的地方,在我的眼前始終是那樣美,那樣明亮,和我離開它時毫無兩樣。”
一位曾經資助過貝多芬的華爾斯坦伯爵在給作曲家的信中寫道:“通過不懈的努力,你將達到目標,從海頓手中接過莫扎特的精神。”這似乎是一個預言,它告訴人們貝多芬將同偉大的海頓與莫扎特一起震動維也納樂壇,他們三人的成就將影響整個音樂世界。
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作曲家向人類發佈的宣言。他向人們宣告:人是自身命運的主人。這是一個從苦難中得到的啟示,從絕望到鬥爭,從鬥爭到平靜,從平靜到勝利的凱旋與歡樂的過程就是人生奮鬥的過程。這不僅僅反映了貝多芬個人的信念,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中大多數人們的心聲。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是人類音樂文化中不朽的遺産。
在貝多芬的心目中矗立著兩個偉人,一個是狂飆運動的主將歌德;另一個是法國大革命中的風雲人物拿破侖。
貝多芬敬仰拿破侖,將這位英雄的業績視為一種崇高的理想。他夢想著一個由勝利之神建立的英雄的共和國,而這個勝利之神便是法國的首席執政官------拿破侖•波拿巴。
1804年,《第三(英雄)交響曲》完成。此時,巴黎卻傳來了“皇帝萬歲!”的歡呼聲,共和的美夢破滅了!貝多芬怒不可遏,他撕去了總譜的扉頁,扔在地上,憤怒地説:“想不到他也只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逞其野心,踐踏人類的一切權利,並要成為高居人上的暴君了。”
《第三(英雄)交響曲》的問世,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這部敲開世紀大門的傑作煥發出了巨大的衝擊力。當時的評論界認為,貝多芬已經足以同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列為偉大的三位一體的成員。
這時的貝多芬,還不到三十五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