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女人郝蓮露
擁有德國、瑞士雙重國籍的郝蓮露曾被新疆人當成本地人,被廣東人説成東北人,她説相聲、演小品、做主持忙得不亦樂乎。當然樂業更要安居,這位外國全能女子乾脆將自己嫁在了中國。
郝蓮露1990年被慕尼黑大學錄取,1992年通過德國政府文化交流機構頒發的獎學金來到北京大學攻讀普通話與古漢語。她説,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只是想把普通話學好就走,萬萬沒有想到會在這裡成家立業,更沒有想到會在10年以後的今天在這裡生孩子!
面對郝蓮露,你只管做個好聽眾:“如今在中國看到外國人走在大街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奇怪的是我在中國走到哪,都會有人把我當新疆人,再有的猜我是東北人。看來,我的長相和口音,還夠得上半個中國人。”
到吐魯番旅游時,有一位維族老太太用當地的語言跟她打聽事兒,她一句也沒聽懂,只好用中文説:“我不是你們這兒的人,我聽不懂,我是老外”。把她當新疆人還能理解,但是廣東人看她就有點太誇張了,在廣州上出租車,司機跟她聊了一會兒就説:“你是東北人,對吧?”她沒有否認司機的話,你猜怎麼着?那位司機還很是得意:“我説嘛!一眼就看出來了!不過你長得還是挺有意思的,有點像老外!”聽了這話我郝蓮露只好回答“是啊,我洋氣比較濃!”
國際語言音樂之外還有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但在這點上也有産生誤會的時候,郝蓮露説。“記得我母親來中國看我,我們在一家餐廳與丁廣泉老師等人一塊兒吃夜宵時就鬧過一次笑話。我媽那會兒高齡78,所以快到夜裏12點的時候,丁老師想到我媽可能累了,就讓我問她要不要先回家休息。我媽看了看表,皺起眉頭,歪着頭,撅着嘴跟我説了兩句話。我正想跟大家翻譯,丁老師就説‘不用翻譯了,我都懂了!我雖然不會德文,但我完全可以從她的表情猜出她的意思來。你媽媽的意思不就是説,哎,都12點鐘,這麼晚了,也該回家了吧’。我回答説:‘丁老師,這回您錯了,我媽剛説的是,才12點鐘,還早着呢,回去幹嘛?’”
“中國的生活對我來説非常適應,唯一奇怪的是‘坐月子’,我以前就聽説過在中國有‘坐月子’的習俗,雖然坐月子的一些説法,比如忌梳頭,忌刷牙等缺乏科學根據,但我認為像不要淋浴,不要受風之類的還是有道理的。
我知道,坐月子一般是由婆婆來照顧的,但我的情況不同,你們聽得可能有點不可思議,在我坐月子的時候,來照顧我的是我老公,做飯、洗衣服、買東西、給孩子換尿布,抱小孩。對我來説,我丈夫的表現説得上是中國新一代的模範丈夫!——你們説對不?”
“我希望自己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橋梁有機會與大家多交流,有人説‘愈是民族的東西愈是世界的’——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吧!”
眉目傳情的陶菲
清華的熱點人物,語言學院的問題學生,不安分的陶菲總有自己的一套,也許只有在製作陶藝時這個孟加拉小夥子才會像手中的作品一樣安靜。
這位來自孟加拉國達卡的27歲小夥子,現在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在孟加拉時陶菲就開始了對陶瓷設計的學習,來陶瓷之都的中國是他的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獲得了來中國學陶瓷藝術設計的獎學金。
講起學習陶藝的好處,陶菲如數家珍:陶藝涉及繪畫、壁畫、雕塑、化學等多種知識,這是其他美術專業無法企及的,他最大的心願是有一天可以做出中孟壁和的“新陶”風格。
或許是從做陶中得到的啟示,或許是藝術氛圍長期的浸染,陶菲在表演方面也小有成就。他現在已經拜丁廣泉為師,但還沒開始學習,已經有的表演方式和成績都是自己研究琢磨出來的,他擅長表演喜劇、小品、啞劇、快板,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變化最為突出,讓人驚嘆眉眼原來可以如此傳情。
談起中國和孟加拉的不同,陶菲説:“孟加拉男子幾乎都不會做飯,只有在飯店裏才會看到男人做廚子;孟加拉飯店、酒吧裏沒有女服務員;孟加拉家庭中只要妻子同意,法律允許丈夫再娶老婆……。”如此的優待男人,可陶菲並不動心,他表示,今後想留在中國,從事表演或貿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我們期待陶菲的陶藝,期待陶菲的表演。
美國版的“四鳳”——薛開蓮
在中國演電影的波士頓美人,最驚異自行車的妙用,最開心在中戲當學生,最愛吃水煮魚、毛豆和火鍋。從小就想去一個和美國完全不一樣地方的薛開蓮,16歲時如願以償。她上高中時得到一個與北京景山學校交流的機會:住中國人家,上中國學校,雖説只有短短的三個月,但那時起薛開蓮的心中就已埋下了喜歡中國的種子。
當時她在日記中寫到:這是最興奮的三個月,看到了從未看到過的景象。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次看到一個老人自行車前後馱着很多破紙殼,但他卻掏出手機打電話。當時在美國用手機的人也不是很多,而在中國撿破爛的人都能用手機打電話,這種見聞讓她很是新奇。
在這之後薛開蓮回美國上了兩年大學,也是在那時她決定學習亞洲學中有關中國的部分,以歷史和政治為主。在大學畢業前,她搞了一個關於現代中國的活動,請了許多美國的知識分子參加,為中美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選擇在中央戲劇學院學習是因為喜歡表演。她在中戲的日子很快樂,同學之間關係很好。一學期之後雲南電影製片廠來中戲挑電影《幸福花園》的外國演員女一號,薛開蓮得到了自己第一個走上銀幕的機會,此後,她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在中央四套做主持、拍電視劇,轟轟烈烈開始了在中國的演藝生涯。
説起在中國的趣事,薛開蓮説在語言交流上有過很多誤會,這些誤會是她一生不會忘記的:在天津一個小飯館吃飯想要“吸管”,卻説成“西瓜”,而且“很需要”,當時正值北方的一月,讓服務員很為難;在同樣的情景下還要“盤子”,卻説成“牌子”;在中國媽媽家吃飯,筷子夾東西不穩掉了,想表達很不容易吃到,卻説成“很難吃”一個月後才知道此中語言意思的不同,很不好意思。
她剛得到了一份美國東西方研究中心(譯音)的獎學金,這是美國關於亞洲方面最好的研究中心,如果成行,明年將會去夏威夷。她喜歡做有關中國或亞洲的研究,但在中國也有了熱愛的演員職業,二者不可得兼,這讓她很難下決心。
看著薛開蓮聲情並茂地演繹四鳳,將四鳳欲愛不能,欲説還休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明白,她離不開中國了。
泰吾士河走來的丹尼爾
丹尼爾這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大男孩現在是語言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的一名學生,可他第一次來中國卻是以老師的身份,當時他僅18歲。回想第一次來中國的心情,丹尼爾不好意思地説,當時特別擔心,因為從電影中了解的中國人是留着辮子的,來了之後很吃驚,奇怪中國人的辮子都藏哪兒去了。
“自己的勇氣和毅力與家庭遺傳有關,父母的做事方式給我的影響很大。我剛來中國時是在福州農村,當時沒地方住,又不小心丟了很多錢,當地的農家特別熱情,不但吃住全包,甚至還提供了一台摩托車。我的工作很辛苦,生活狀況也不是很好,他們對我的幫助非常大,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這種事在我的國家是不會發生的。從前我在父母面前很小氣,經常和弟弟吵架,這次回家後我變了很多,因為中國的生活讓我有一種非常平和的心態,而且我還練武術,這不但能強身健體,重要的是讓我心境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