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情《二馬》的魏思可
悠揚的笛聲響起,魏思可已站在觀眾面前,帶着“威斯忌”的芬芳,帶着愛爾蘭人的質樸,靦腆害羞的他不喜言談卻擅長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想法,魏思可向我們講述着對愛爾蘭的思念,對中國的喜愛。
與中國的緣分開始於老舍先生的《二馬》,魏思可説《二馬》書中描寫的街道和場景都是他所熟悉的,透過熟悉的街景了解別國的文化,別國的人,感覺非常奇妙。書中傳遞的神秘、含蓄的氣息更使他對中國充滿了憧憬。魏思可説,老舍先生是倫敦大學的驕傲。緣於對老捨得崇敬,1980年出生的他在大學時就開始了中文的學習,此外還讀了老捨得《駱駝祥子》。
剛滿22歲的魏思可講起在中國的經歷感慨萬分。他説,剛來北京的時候就生了一場病,本來在愛爾蘭不怎麼喜歡的流行音樂,在王府井書店聽到時卻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談起對中國的印象,魏思可告訴我們,中國人愛乾淨,洗衣服要洗好幾遍,現在他洗的衣服也很乾淨,是得了中國人的真傳。
講起中國和愛爾蘭的文化習俗差異,魏思可説,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人總在晚上洗澡而不在早晨;令他肅然起敬的是,在英國老師都是一些落伍的人,是學生背後笑話的對象,可是在中國,老師是最受人尊敬的。現在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的魏思可將來打算在中國工作,不知是否會做一名“傳道授業”的老師?
泰國孔雀楊玉萍
説楊玉萍是現場觀眾的寵兒絕對不過分,體態嬌小的她憑藉流暢清晰的中文表達,翩纖優美的舞姿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她身上體現出的那種獨特的溫婉、謙遜和隱忍的特質。帶着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她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七歲就在泰國學習漢語一直到高中畢業,94年來北京學了兩年,直到98年拿到中國政府獎學金,才又回來繼續學習漢語文學。我最喜歡巴金,我喜歡他比喜歡魯迅更多一些,因為我知道中國人比較喜歡魯迅的作品和他的一些思想,可是我覺得巴金的作品比較現實一些。比如《家》就是根據他的生活或者周圍的事情寫出來的,不管是男主角也好,女主角也好,書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存在的人物,我比較喜歡這些東西。”
在泰國時楊玉萍對中國惟一的印象就是長城,因為老師總是説中國很大,中國的標誌就是長城。她高中畢業拿到獎學金就想,北京會是怎麼樣?印象中北京人穿的衣服只有藍、白、黑三色,所以她有點擔心。但當她踏上中國北京的一霎那,想法就完全變了。那時候是冬天,路邊有很多人坐著,打太極拳、運動、玩鳥、下棋,非常祥和,她對北京的第一印象特別好。
給楊玉萍印象最深的事是,在北師大中文系上大一時,她跟朋友去北京的郊區執教。她覺得中國的孩子特別可愛,特別聽話,學生們知道她們不是老師,也是學生,就叫她們大學老師。學生們教她跳繩,她教學生們玩泰國游戲。現在孩子們還在玩這個游戲,她特別開心。
還有一次和朋友找“蘋果園”, 楊玉萍想蘋果園應該是很大的園林,有蘋果樹和蘋果,所以她們一大早就坐車到那個地方。在“蘋果園”下了車,她們就去問別人,蘋果園在哪?當地的人説,這地方就是蘋果園。她們問了很多人,走了很長的路,一直走到很偏僻的方也沒找到“蘋果園”,那個時候才知道,蘋果園是地方的名字,不是種蘋果的。
視中國話為音樂的海克
一襲對襟小襖,手拿二胡,光看她的裝扮實在想不到這是來自德國的大提琴手,憑着對“像音樂一樣好聽的中國話”的熱愛,她毅然來到了中國。
“我叫海克,來自德國柏林,最早接觸漢語是四年以前。在柏林自由大學學習了三年,2001年8月底來到北師大。我對語言感興趣,非常喜歡旅游,了解別的國家,別的國家的文化。我已經學過拉丁語、法語、英語,但我覺得漢語的學習是不一樣的,這是一種新的語言體系,我很喜歡,對漢字也很感興趣,尤其是我覺得聽漢語的時候就像唱歌一樣。中國經濟發展很快,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願意與中國合作,我學了漢語以後,希望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一般的德國人認為中國很遠很遠,所以對中國的了解不是很多。中國給我印象最深的第一是卡拉OK,在德國沒有卡拉OK,在一些大的酒吧,你可以唱卡拉OK,但總是只有喝醉的人唱,所以我在德國從來沒有唱過卡拉OK,我覺得太可笑。來中國以前,我已知道中國人很喜歡唱卡拉OK,所以有一天我的中國朋友請我去唱的時候,我很高興,我沒有想到大的房子裏面有那麼多小房子能唱歌,我覺得這個地方很好,可以跟一些朋友在一起選擇愛唱的歌曲,不會唱也沒有關係,可以跟朋友一起吃點東西,能玩得很愉快。”
“初來時,我不習慣看到中國人吐唾沫,現在還是不習慣聽到這個聲音。一次我和朋友到北海公園,帶了許多吃的,坐在草地上,很快公園的保安過來解釋“中國草地上不能坐下”,這很奇怪,在德國不這樣,很多人可以在草地上坐、玩、躺着。”
“中國的報紙有很多不同用途,除了用來閱讀,還可以用來坐著,包東西等,最奇怪的是可以鋪在地上被人坐,因為上面的油墨很容易弄黑了手,我想這和直接坐地上效果是一樣的。”
白洋淀咏嘆——科迪奧
懷着對中國生活的憧憬,意大利小夥子科迪奧從遙遠的羅馬來到北師大。“我的家鄉在羅馬以北一個很小的城市,只有兩千多人口,住那個地方的人差不多彼此都認識。我在羅馬大學的專業是中國語言學,現在在北京師範大學學漢語。”
“我開始學習漢語是四年前,中國現在在世界上的地位很高,人們説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所以我覺得掌握好中文可能將來會把握住很多工作的機會。漢裏沒有字語跟好多語言不一樣,漢語母,漢語跟畫畫差不多,這個是最有意思的。他們説記住漢語很不容易,我覺得不一定,因為你看漢語的時候就可以猜到是什麼意思。我覺得漢語的發音、語法很有意思,發音對歐洲人來説比較難,因為意大利語沒有“zh、ch”這樣的音,意大利的音比較簡單,我特別喜歡中文的語法,我覺得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你學一些字,就會説一點話,英語也如此,所以英語在世界上最流行,將來漢語也應該是世界上應用最多的語言。”
“我去過河北的白洋淀,到了那兒之後,我遇到了一個孩子,他請我們住在他家,和他的家人住了三四天,我覺得很愉快。他帶我們坐船到小湖裏面,那裏的自然景色十分好看,是在外邊看不到的。孩子的父母待我們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們就像一家人,我很想再到白洋淀去,再見見他們。”
“我在意大利很喜歡彈鋼琴、彈吉他、唱歌,我從14歲到22歲一直做演員,我喜歡演話劇我已經演了一些莎士比亞的劇本,扮演哈姆雷特的角色,我很想用中文來演一回哈姆雷特,因為我的專業是語言學,語言學就應該知道怎麼翻譯,如何將著名的文學作品從英文翻譯成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