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9月8日電 “9 11”事件過去一年了,美國布什政府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也逐步浮出水面。這種新的安全戰略是“9 11”事件與共和黨政府保守色彩相結合的産物,將對世界格局産生重大影響。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也稱為“大戰略”,它主要闡述美國政府在內政、外交和防務方面的總體目標和宏觀政策。在制訂國家安全戰略時,美國首先要對國際安全環境,特別是面臨的威脅作出判斷。冷戰時期美國面臨的威脅單一而明確,其國家安全戰略也清晰而連貫,即對前蘇聯實行遏制。冷戰結束後,老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雖然開始認識到美國面臨多方面的新威脅,但其國家安全戰略仍立足於對付地區性或全球性的常規威脅。
“9 11”事件發生後,布什政府將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定為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布什政府官員説,恐怖分子可隨時隨地對美國發動襲擊,如果他們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將使美國蒙受巨大損失。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建立在對這種新的安全環境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具有鮮明的特點。
對內加強本土防衛
從獨立戰爭以來,美國成功地躲過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本土從未遭到過任何外來襲擊。但“9 11”事件嚴重動搖了美國人固有的安全信心,也暴露了長期以來美國本土安全存在的漏洞。此後,布什政府將確保美國不再遭受恐怖襲擊作為主要安全目標,強調反恐是壓倒一切的任務。
為了加強本土安全防衛,布什政府對軍事戰略進行了調整。美國防部去年9月底向國會提交《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改變了以往“輕國內、重國外”的軍事戰略,而實行“內外並重,國內優先”的方針。今年,美國防部成立了一個新的“北方司令部”,專門負責美國本土安全,從而改變了幾十年來美國在制定軍事戰略和部署兵力時眼光向外、缺乏專門負責本土安全的戰區級司令部的狀況。此外,布什又提出了自冷戰以來最大的政府改組方案,將22個聯邦機構合併後組建了“國土安全部”,以協調政府的反恐行動。最近,美國政府又制定了《國土安全國家戰略》,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本土防衛的目標、重點及政策措施。
一年來,為了防範恐怖分子滲透進美國,布什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移民控制與邊境安全的措施,如收緊簽證政策,加強進出口岸檢查,加強對外國學生的監視,對涉嫌與恐怖組織有聯絡的個人或實體進行調查等。布什政府還對聯邦調查局進行重大調整,將其職能由犯罪調查轉變為以預防恐怖主義為主,並大幅度擴大其調查的自由度。
對外強調“先發制人”
“9 11”事件後,布什以“反恐劃線”,向全世界宣稱:“你要麼跟我們站在一起,要麼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這一原則成為一年來布什政府評判其他國家與美國關係的重要標準。美國與俄羅斯、巴基斯坦和一些海灣國家關係的變化,以及“邪惡軸心論”的出臺,都是基於這個標準。
與此同時,美國開始對全球軍事安全戰略進行重大調整。6月1日,布什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時説,由於恐怖主義是一種新型威脅,美國將改變冷戰時期奉行的對敵人實行“威懾”和“遏制”戰略,決定對恐怖分子和其他擁有化學、生物及核武器的少數“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
布什認為,大規模報復的威懾戰略對於沒有國家標誌、若隱若現的恐怖主義組織來説毫無作用,而且等到恐怖威脅明確時再作出反應往往為時已晚,因此美國必須主動出擊,打亂恐怖分子的計劃,在恐怖威脅形成之前就將其消除。據悉,這種戰略將被正式寫進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單邊主義色彩濃厚
冷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目標是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只是不同時期採取不同手段而已。與克林頓政府通過“參與和擴展”來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不同,布什政府更強調以實力來鞏固美國的“統治地位”。其表現之一是嚴重依賴軍事力量,之二是在外交上表現出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色彩。
一年多來,布什政府連續大幅增加軍費,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力圖建立一支“不會受到挑戰的軍隊”。“9 11”事件使布什政府看到了擴充和展示軍事實力的新契機。美國對阿富汗發動戰爭,派兵進入中亞地區,並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防部在強調反恐的同時,還將防範“潛在競爭對手”作為重要軍事戰略目標。
一年多來,布什政府在外交上繼續推行單邊主義政策。它拒不執行或單方面退出與保護環境、全面核禁試、導彈防禦、生化武器控制、國際刑事法庭等有關的國際條約,並不斷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在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中,美國基本上是單獨出兵;在威脅打擊伊拉克問題上又擺出我行我素的架勢,受到了包括美國盟國在內的世界輿論的廣泛批評。
一些美國學者認為,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既不同於以實力均衡為基礎的“現實主義”戰略,也不同於以多邊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戰略,而是一種以顯示實力和單邊主義意志為特徵的“新帝國戰略”,這種戰略將有可能對當今的國際安全體系和國際秩序造成巨大衝擊。( 譚新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