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太厲害了
孫海英塑造的石光榮這一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一個“像”字。而這個“像”正是孫海英追求已久的境界。
“不錯,‘像’確是最高的評價了,觀眾看得極為準確。演完石光榮這個角色,觀眾給予了這麼高的評價,普遍得到了認可,讓我十分感動,我感到觀眾實在是太厲害了。有很多人給我送報紙,讓我看觀眾和媒體對我的認可,這種認可是我事前想到的,因為這個作品太厲害了,它出來以後和我想的一模一樣。人們説到我時,一般都用‘名不見經傳’或‘大器晚成’來形容,確實是這樣,雖然飾石光榮被觀眾認為‘像’而引來無數讚譽,這點我不能否認,因為我做出來了我想做的,但比我想的要過。我沒有飄飄然,倒是觀眾的讚譽讓我有點懷疑我是不是真的那麼好。我沒覺著我成了,只要觀眾承認就行了。有人説,偷著樂去吧。不,我幹嗎偷著樂呀,我高興。”
■追求的就是真實
孫海英塑造的石光榮從手眼身法步哪個方面講都十分真實,真實是孫海英始終追求的目標。與他合作過三次的導演王延松作為他藝術上的知己,對他的藝術追求瞭如指掌。
“‘像’是每個演員都追求的目標,他這麼多年一直在不斷地努力,經歷了許多坎坷,也有過退卻,但他最終沒有放棄。他這麼多年一直在積累,是石光榮給了他釋放的機會,而這個人物又能完全展現孫海英的追求,所以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塑造的人物像擊穿了各個年齡段的觀眾之間的壁壘,做到了老少咸宜。這個‘像’就是人的質感,孫海英讓觀眾在‘像’上一致認可了他。還有,這個戲不是炒出來的,是踏踏實實做出來的,它一次次的重播就很説明問題。其實,仔細想想孫海英用的是什麼招數呢,是傳統,是遼寧人藝正宗俄羅斯表演學派的傳統,還有就是他的家庭。他生活在藝術之家,父親曾是遼寧人藝院長,家庭遺傳基因,東北文化,再加上這麼多年的藝術積累,還有不斷地實踐,為這個真實,他忽略了很多的東西,不斷地鍛鍊技能,糾正偏差,甚至經歷了許多痛苦。種種因素讓孫海英一下子冒了出來。”
王延松的話顯然説到了孫海英的心坎上,他疲憊的臉上綻開了會心的笑容。“是的,我追求的東西居然沒人相信,人家説你不追求名利,不可能,幾年前有記者採訪我,我就這樣説過,可人家也不相信。我的藝術追求從一開始就遭到我周圍人的質疑,我爸就質疑,但我認準了就走下去,我不在乎。我也不常和別人溝通,可能也不配和名人切磋。我的藝術觀不可能改,也不想改,尤其是遇到這樣一個好作品就更有理由實踐我的藝術觀了,而且我準備了這麼多年,克制了多少慾望,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有時是挺殘酷的,但我就是永不妥協地修煉自己。”
■我敢於改變自己
石光榮給了孫海英所追求的“做最好的”機會。
“有媒體説我4歲就演戲了,我問我媽,她説你3歲半就在後臺呆著了。這麼多年,我看著那些老藝術家的精彩表演長大,又有了以後自己的實踐,這就是我的能量積累。我覺得我的能量十分結實,自己知道有多少,也知道該釋放多少,該不該放,看不準的我不下手。當年,因為第六屆戲劇節在瀋陽舉行,瀋陽話劇團希望我和王延松回去,我就説,我們回去拿金獎沒問題。結果我主演他導演的《北方的湖》獲得了梅花獎,戲劇節表演金獎和文華獎。
“我奮鬥了這麼多年,出來一個東西就得響噹噹的,這得靠練,不能把心思放在個人情緒和利益上。我一直都很自信,不怕任何人物的挑戰。我敢於改變,你的勇敢程度決定著你扮演的人物能否取得成功。現在看到的人物千篇一律是因為不敢改變。石光榮也是這樣,我當時一看劇本就覺得肯定行,再説我的能量那麼多,覺得忍無可忍了,就來一下吧,應該成的事就別客氣了。這個戲要是5年或10年前演的話,我也會有一樣的表現,但那時的社會環境不行,準確率沒這麼高。所以我要感謝這個創作群體,感謝製片人張紀中。”
■弘揚有人性的主旋律
孫海英的豐富經歷對他幫助很大,他在軍隊11年,當過搬運工,後來又考上話劇團。他説正是這些經歷讓他體會到善意和愛意的重要。
“1962年,日子多苦,我吃過榆樹皮、榆錢、槐花和橡子面,穿的都是補丁褲子。1969年12月的一天,我13歲,我們家下放到農村的第一天,我就把老鄉家的狗帶出去玩,我特喜歡小動物,可是我卻把人家的狗給軋死了,我嚇得要命,不敢回家。那時,如果在城裏你損壞了人家的東西,所有的人都得指責你。可老鄉一直安慰我。我被爸爸暴打了一頓。但我卻從此特別尊重農村人。還有我在西藏當兵的時候,去牧民家體驗生活,我和一個戰友住在一個老阿媽家,我們社會調查回來,老阿媽必給我們準備一壺青稞酒,放在鋪邊上,按當地習俗必須喝光。我們剛開始不知道,第一天晚上我們沒喝完那壺酒,結果第二天,有人告訴我們老阿媽不高興了。此後,我倆把那一壺酒喝光了,12斤呀,我們醉得不行。這些經歷在我演石光榮回蘑菇屯時,一下想起來了,所以我演那段戲時十分投入。這兩件事讓我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良。”
《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成功,孫海英認為文藝作品就該弘揚有人性的主旋律,給觀眾以激情。
現在,孫海英出名了,但他卻説自己怕這個,因為他已經過了想出名的年紀了。他現在的想法是:“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並帶給觀眾愉快,這就夠了。(《北京青年報》陳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