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汛情速覽     前線英雄     各方溫情     相關法規     重建家園     痛定思痛         



防災減災刻不容緩--陜南“6.8”特大洪災的反思


  今年6月8日的特大洪災給陜南秦嶺山區造成嚴重損失,共有435人死亡或失蹤,7000多人無家可歸,直接經濟損失10億元左右。連日來,災區的幹部群眾紛紛投入搶險救災、重建家園的緊張工作。許多人對這次災禍進行反思時認為,如今的小城鎮建設、移民搬遷、退耕還林及防汛等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防災意識,切實採取減災措施,將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水平。

  突發性災難隨時可能降臨

  “我活了70多歲,從沒看過這樣大的洪水。以前最大的洪水也沒有漫過街。”在遭受滅頂之災的寧陜縣四畝地鎮,年逾古稀的彭龍軍老人講起6月8日晚上的洪水,眼裏含著幾分驚恐,甚至不解。

  縣防汛辦工作人員尚崇義説,佛坪縣自有記載以來,最大的洪水發生在1980年,那次的流量只有這次的一半左右,氣象上講24小時降雨量達到100毫米就算暴雨,而6月8日晚上佛坪縣境內一些地方降雨量達到400多毫米,縣城椒溪河實測最大流量1900立方米/秒,為歷史所罕見。

  這一歷史罕見的暴雨是如何形成的?氣象部門分析説,就像陜南經常出現的暴雨一樣,這次暴雨是由大範圍氣流運行和地理環境決定的。橫亙在陜西的秦嶺冬季阻擋了寒潮的南下,而夏季從海洋吹來的東南風盛行時,秦嶺南坡便成為迎風坡,當暖濕空氣被迫沿著秦嶺南坡爬升時,便會給漢江谷地帶來較多的降水。

  從歷史記載看,陜南地區每逢夏季常有暴雨洪水發生,1998年8月商洛山區丹鳳縣還出現過6小時40分降雨1900毫米的世界紀錄。2000年7月中旬,安康市5場暴雨引發大面積山體滑塌和泥石流,造成276人死亡,3萬多人無家可歸和6億多元的經濟損失。

  預警不力會加重災害損失

  記者在災區採訪時,聽到一些幹部強調説,天災損失是無法避免的。但當地群眾卻普遍認為:“儘管是天災,但如果提前有預報或組織人員及時撤離,傷亡肯定會少一些。”

  家住佛坪縣城河堤街的縣防疫站職工梁紅説,6月9日淩晨2時左右,她忽然聽到有人叫門,爬起來時,發現沒電了,地板上全是水,趕緊起來往外跑,才保住了命。與梁紅同住一座樓的張建剛説:“沒人通知、預報,誰知道會發這麼大水?要不是有好心人叫,我早就沒命了。”

  佛坪縣一位個體老闆説:“死人這麼多,政府不能推卸責任。如果提前通知,就算田地、房屋躲不過災,人總能提前撤吧?”

  縣氣象局一位工作人員説,根據陜西省、漢中市當天的氣象預報,佛坪是小到中雨,他與市氣象臺會商後,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氣流情況,作出了“今晚有中到大雨,部分地方更大”的結論,比上級預報多了一個等級。6月8日晚上10時左右,他把這個情況打電話通知給了縣防汛辦,一位姓劉的女同志接的電話,雨情報告完,對方也沒有按程序問他的姓名就挂了電話。

  據了解,寧陜縣氣象局6月7日即向縣委縣政府、縣防汛辦發出了暴雨緊急預報,縣防汛辦也向各鎮作了傳達。但接聽了電話的鄉鎮基本上沒有採取值班和加強防汛設施等具體措施,其中江口、廣貨街等5個鄉鎮根本沒有任何人接聽電話。一些鄉鎮領導幹部家住縣城,災害發生時都回縣城了。在近180人死亡和失蹤的四畝地鎮,災民們反映,洪災來臨的晚上正好是星期六,鎮黨委書記和鎮長都在縣城家中。洪水來臨後,沒有鎮領導幹部現場指揮組織群眾撤離,大家只好各自逃生。

  陜西省水利廳在分析洪災時也認為,雖然有關部門照例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但山區農村防、搶、撤方案沒有落實,措施不力,少數幹部群眾存有麻痹、僥倖心理和鬆勁、厭戰情緒,特別是通訊預警系統滯後,發生汛情後在短時間內難以將信息傳達到每村每戶。

  防災減災要從創業時開始

  看到洪災過後的滿眼慘相,陜南災區一些幹部痛心地説:“多年開發、建設創下的基業,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是自然對我們的懲罰啊!”

  記者一路採訪,看到重災城鎮幾乎都建在河道兩旁的山間開闊地,河道轉彎處多被“裁彎取直”興修農田,長期開墾出來的河灘地步步逼向平常水少流緩的河道。除了本身就是炸山開闢出來沿山道路以外,處處可以看到人們沿河而居,與河爭地的情景。

  寧陜縣遭受慘重損失的四畝地鎮是一個唐代以來就存在的古鎮,集鎮建在兩山間的開闊帶,前面是河灘,後面是一條古河道。長期以來,村民們在附近河灘和山腳圍河造田,伐林造地。這場洪水將千年來人類在這個地方的所有成果都毀於一旦,集鎮和田地又重新成了河道。

  佛坪全縣被水沖毀的四分之一農田基本都處於河道低窪處。從洋縣金水鎮通往佛坪縣的60多公里水毀國道上,記者一路見到洪水將河邊的田地和房屋幾乎破壞殆盡,從當地群眾描述中才能想象到它的原貌。

  在佛坪縣城南8公里處的三教殿村,河邊的一座化工廠被衝得只剩下了幾個汽車底盤陷在淤泥裏,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才能分辨一二。建在河道內的佛坪自然保護區一座綜合樓則被洪水連根拔起,衝得痕跡全無。村民告訴記者,山區土地很少,看到平時河水很小,就將本來是河道的土地逐漸開闢成田,但萬萬沒有想到,多年開墾出來的田地一夜之間全被沖毀。

  縣城沿河建造的河堤街遭災最為嚴重,洪水將大部分房屋沖毀,房屋進水達一米多深。洪水過後,留下了一層厚厚的淤泥,有的地方竟有1人高。據當地的技術人員講,有些樓房在設計建築時縮窄了河道,也是災情重的一個原因。一些幹部痛心地説:“洪災留下的面貌是,人類強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盤全都被洪水搶回去了。”

  保護生態環境十分迫切

  這次洪災另一個不容回避的原因是秦嶺山區大量的森林植被長期被破壞,導致了生態平衡失調,環境惡化。許多年來,秦嶺山區群眾在陡坡開荒、毀林墾種現象一直存在,陜南不少地方的林木遭到毀滅性破壞。

  大量的原始森林被砍伐,致使秦嶺山區氣候失調、水土流失日益嚴重,大面積的耕地土層只有二三十厘米厚,每遇暴雨,山上沙石俱下,山下一片汪洋。有關資料顯示,秦巴山區降雨成災是隨著森林植被破壞程度而加重的,1949年以前,陜南地區水澇災害大約28年一次,1950年以來達到5年一次。

  這次洪災主要是暴雨引發泥石流,而泥石流嚴重的地方,如蒲河的上遊的東木河、西木河一帶,都是過去被多次砍伐的林區。寧陜縣副縣長周永鑫説,寧陜面積3678平方公里,過去有大量原始森林,被稱為陜西林業的白菜芯。1970年以後,寧陜大批原始森林遭砍伐,每年砍掉的木材在10萬方以上。一段時間裏,當地的財政收入靠木頭,群眾的生活來源靠木頭,這種情況到1999年才被禁止。如今這種偷伐濫伐的現象也有發生。

  寧陜縣水電水土保持局局長高文友回憶説,他的老家在這個縣的皇冠鎮,過去每條溝的溝口以上,都是一尺多寬甚至幾個人圍也圍不過來的大樹。人走在裏邊,看不到日頭,涼爽得驚人。以前大雨連下兩天,山上的水才慢慢變渾,然後再流下來。現在走在山上,到處都是明晃晃的太陽,只要一下雨,水一下子就變渾了,帶著砂石和泥土,來勢兇猛。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