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春澇成災,“速調2000頂帳篷救急”;江西風雹傷農,“急送130萬件捐贈衣物赴贛”……每遇大災,24小時內中央就能較為準確地掌握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以及地方所採取的措施,並能對災害進行初步評估,提出救災對策,我國救災快速反應能力大大增強。
民政部救災救濟司有關負責人説,今後救災工作的重點將逐步向應急救災轉移。建立抗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確保救災物資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災區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據介紹,為保證各部門能在救災行動中協調一致,一套“全國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已正式投入使用。這套系統包括省、地(市)、縣三級災情遠程通訊網絡和災情管理,充分運用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高新科技,對縣級以上地區的災害進行實時監控,在24小時內提交災害評估報告,提出救援計劃並詳錄地方政府採取的措施。
隨著國力的增強,國家還在瀋陽、天津、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成都和西安構建了8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儲備了10多萬頂救災帳篷和大量棉衣被。在全國建成了由237個社會捐助接收工作站組成的經常性社會捐助接收網絡,並確立了8省4市對口支援中西部10個省(區)的省際援助方案。
統計數字顯示,1994年到2001年間,僅中央安排用於受災群眾生活方面的救災資金就達186.28億元,經國家轉移安置的遇險群眾達7270萬人,另有上千億元的群眾和國家財産被搶救轉移。(翟偉 李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