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寧: 1957年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83年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
1983年分配至中央電視臺工作至今
先後在中央電視臺《社會瞭望》、《觀察思考》、《東方時空》等欄目工作,現任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編輯部副主任
主要作品:《運河人》30*10
《360萬人的實驗》30*6
《中國大西北》50*5
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
您為什麼會選擇紀錄片
我認為紀錄片可以融新聞性,專題性,文藝性等所有藝術、新聞、文學等元素為一體,是一個能夠包容天下所有藝術形式的片種。我上學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紀錄片,大學學的是電視專業,拍攝的第一個片子就是紀錄片。紀錄片就像我的朋友一樣,它能夠包容我個人的哲學思考,社會思考以及興趣愛好。
另外,我本人喜歡關注人,關注平時和我們擦肩而過的人,我認為紀錄片學就是人學,拍攝紀錄片就讓我更注意去觀察那些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但我們卻很少細緻觀察他們生活的人的命運。因此,我認為專業人士應當多多拍攝紀錄片。
紀錄片的社會化 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你剛才提到專業人士應當多做紀錄片,那麼你是怎樣看待現在興起的民間紀錄片運動呢?
紀錄片並不光是陽春白雪,可以變得很下裏巴人。只要我們家中有攝像機,都可以記錄自己兒子的出生,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喜怒哀樂。所以紀錄片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做得很好。如果我們每一個人所拍攝的生活都是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所熟悉的,我相信我們每一個紀錄片人都可以在國際上獲獎,都可以在電視業內獲獎。
那是不是説紀錄片是一個完全屬於大眾的電視片種?
我覺得紀錄片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帶有學術價值的,這一種必須是專業人士來操作。因為這些紀錄片是非常耗資金,耗人力的高投入的片種,如果要在學術上有價值,就必須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另外一種呢,就是所謂的下裏巴人的紀錄片,每一個老百姓都可以拍攝,每一個沒有經過正規訓練的人都可以拍攝,或者説這是紀錄片的大眾獎。大眾獎就是每一個會照相的人,會使用攝像機的人都能拍攝的,而學術的就必須是專業人士來創作的。
其實,紀錄片的社會化,很大程度上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擴大化。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就應該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
現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中也有了專門的紀錄片欄目,你認為在這樣一個國家級的電視臺的這種欄目中,應當播出什麼樣的紀錄片?
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應當播出兩個極點的紀錄片。一類是陽春白雪,中國電視人拍攝的畫面最美,解説詞最到位,音樂最恰當的,高品味的紀錄片,代表世界水準的紀錄片。還有一種是下裏巴人的,就是群眾拍攝的紀錄片。許多有意思的東西,第一時間的記錄者往往不是電視人,例如兒子出生只有家人才能拍到,父親釣到一條大魚,只有兒子才能拍到,像這種東西,記錄生活原生態的東西應當採用集萃的形式在紀錄片欄目中播出。
我覺的紀錄片欄目要抓住兩極,一種是高屋建瓴的,專業人士的作品,或者説人別人學不來的極品。一種是普通人的創作,那怕是業務水準低,但是內容鮮活的。
紀錄片欄目的出現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有很多的片子,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怎樣把這些片子整合起來,讓他們形成系列,如何形成宣傳推廣推介,讓更多的人在紀錄片欄目中看到更多的紀錄片
你覺得《紀錄片》欄目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名牌欄目嗎?
紀錄片欄目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電視的第一名牌。這種情況在中央電視臺的歷史上也出現過。當年中央電視臺有兩個名牌欄目,一個是新聞聯播,另外一個是《動物世界》。動物世界就是紀錄片,由於拍得好,大家都喜歡看。
拍攝紀錄片就像寫小説一樣
現在你已經是一個管理者了,那麼還有打算做紀錄片嗎?
有。我在1984年拍過的一個紀錄片,是反映北京的第一個個體戶的,叫做《陳迎風開店》,這個人我一直在關注他。我會拍攝一些照片,和他保持熱線聯絡,我想把一個人二十年來的變化表現出來一定是很好看的。你看,他先是在北京開飯館,後來有去比利時開飯館,現在又回到上海看飯館,如果能用紀錄片的方式錶現他的一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覺得拍攝紀錄片就應當表現周圍的人和事,就想寫小説一樣,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了解的生活,寫自己可以隨時記錄的生活。例如我現在在拍攝一部紀錄片,叫做《窗外》,就是拍攝我家窗外的事情,窗戶外邊的樓拆了,窗戶外邊的鍋爐房蓋起來了,窗戶外邊卡車出交通事故了,有幾個人在乘涼,在踏雪,通過這樣一個固定的窗口,就能反映一個時代,一群人的命運。
我一直認為,紀錄片是可以不用拉開架式拍攝的,什麼直升飛機,軍艦全上,那種氣吞山河的東西準確的應該是專題片,紀錄片是一種個人化的精神産品,應該反映出個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