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宜家DIY遭遇鄉村木匠……我被這個想象的場景逗得笑出聲來。——這是看到一篇文章説,一個人花費頗巨,從北京買了一件自己組合的宜家傢具,巴巴帶回廣州,結果被一個朋友説,這種東西,隨便找個鄉村木匠,十分之一的花銷,要做什麼式樣的都行。
不知為什麼,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彙,小資。翻開一些時尚的雜誌,小資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鍾愛CK、LV,喜歡逛宜家,經常出入陶吧。宜家、陶吧COPY了DIY這個概念,就是讓你在店裏挑選材料,“親手製作”成某個物什,再搬回家。既是DIY,可以想見,大半是簡陋的東東。然而,又大半所費不菲。據説,這被稱作樸素的時尚。我的理解是,人們躋身繁華得身不由己的都市裏,在不犧牲舒適的前提下,揀一點返樸歸真的碎片,於是,樸素就成為時尚。
花錢買罪受當然是不會流行的,所以,舒適,是樸素得以流行的底線。比如有一天,我上班忘了帶錢包,手裏攢着一塊錢就出門了。快下班的時候,妹妹打來電話,得意地説,你的錢包呢?我大吃一驚,隨即就決定,向別人討一個銅板做盤纏,反正離家不到兩公里。得了同事壹圓硬幣一枚,我決定回家。可是等車20分鐘,好不容易來一輛,竟然爆滿,我惱火了,決心自己走回去。為了不給自己留下退路,我花掉5毛錢買了一份晚報。我想安步當車一定是受小資擁護的樸素作風,因為路上可以悠閒地看風景,不必聞人家的臭汗,關鍵是可以讓回家的方式變得如古人一樣本色,樸素。我果然經歷了許多美景,可惜,犧牲的舒適太多,跋涉40分鐘,一回到家,我倒在沙發上,不發一語,好久,妹妹湊上來問:上茶?我已經只剩點頭的力氣。可以想象,從此我是不會擁戴這種樸素的。
我這個人很懶,儘管DIY與流行的樸素作風很相宜,我基本上沒有什麼DIY的東西,電腦倒是別人幫忙DIY的,但那是為了貪便宜着想,與花錢買樸素不是一個概念;唯一與它精神上挨點邊的,是從家裏帶來的小馬扎。當時,我過完春節回北京,由於火車站太小,臨時買不到站票以外的票,爸爸決定給我做一個小馬扎,供我車上使用。他找了兩根木頭,一分為八當凳腿、邊沿,然後用塑料繩綁做馬扎的凳面。
我對這個馬扎充滿感情當然不是因為它的樸拙,只因它是爸爸親手做的;不知爸爸是不是有着與小資們類似的成就感,在小資們,DIY意味着與眾不同的“我的”生活觀,類似一種宣言。我記得當時爸爸左看右看,遺憾地説,可惜沒有帆布繃帶,坐上去恐怕有點硌。所以初步估計,他屬於鄉村木匠的類型。
其實,宜家的東西除了價格,格調真是十分樸素的,花色素凈,取材質樸(比如原木,藤蔓,純棉),樣式簡單,提倡“簡單的生活創意”,“簡單就是最好”。據説,剛在北京開店的時候,生意就好得一塌糊塗,天天門庭若市。為何簡單樸素反而動人?其奧妙在於,那是舶來的樸素。樸素,而不便宜,能夠享受的人並不會滿大街都是,這就是誘人的地方。如果它價格降到大路貨的水準,那一準歇菜。
有句箴言説,真水無香,於是有一段人們使用沒有香料的香水兒。説穿了,抹了等於沒抹,可是,抹了就是時尚,不抹當然就不時尚。貧賤的樸素,它不是樸素,是不得已;買來的樸素,它才是真的樸素,就好比看破紅塵的超脫,經得起考驗。“樸素”這個詞彙,在今天,已經完全摒棄了土氣,在她的身後,撐腰的是洋氣的孔方兄呢。錢鍾書先生曾有關於吃飯的妙論,説,自己有飯吃而吃別人的飯,那是給人家面子;自己沒飯吃,去吃別人的飯,北京話叫蹭飯,那就是人家給你面子,道理正在與此。因而,我可以大膽斷定,今天敢於在飯桌上揀吃飯粒的,一定是有錢的富翁,否則,就是丟人丟大了。
當宜家遭遇鄉村木匠,誰更尷尬?我想,是木匠。因為,人人都了然與心,宜家式的樸素,是時尚;而鄉村木匠式的樸素,簡單地説,是窮。
如今,沒有比窮更尷尬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