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一個被上帝寵壞的音樂家。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他的音樂好似來自腦海的“內存”裏,需要時,只需依葫蘆畫瓢,把它調出來。
影片《莫扎特傳》裏,莫扎特是個瘦削的青年,白皙、女性化的面孔,同那個時代的貴族一樣,他喜歡漂亮的假發,喜歡過浸泡着音樂與酒的生活;他的笑聲快速尖細而又神經質,熱情,輕佻,單純,而又有幾分程式化,與周星馳的笑一樣讓人無法忘記。那個時代,音樂家是貴族的僕人,貴族們有着虛偽的程式化的愛好,對於音樂,人共好之,卻不是人人真正懂得。莫扎特嘲笑意大利人不懂得愛,他説,意大利歌劇裏,無窮無盡的高音讓人疲倦,兩個肥胖的人在那裏調情讓人噁心。莫扎特讓僕人、妓女的愛情走上了國家劇院的舞臺。
影片表現的是一個妒火中燒的音樂家的眼睛裏看到的莫扎特。這個人叫薩列裏。本來,他陪伴在奧地利皇帝的身邊,舒服地做一個御用作曲家,滿足於寫流行歐洲的古典樂曲,然而,當他第一次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世界突然改變了。莫扎特完全不加修改的手稿,記錄的是猶似天籟的音符,同自己苦吟出來的平庸曲調相比較,令他感到頭暈目眩:哦上帝,為什麼給我音樂的慾望,卻不給我音樂的才能?為什麼我這個從小刻苦練習音樂的人只能寫出狗屎,而這個心裏充滿邪惡的孩子卻能夠寫出傑作?——這是比“既生瑜何生亮”更深切百倍的悲痛!
從此,這個熱愛音樂的平庸的作曲家,狂熱地注視着莫扎特,並同樣狂熱地以他為天敵,他用那雙陰鬱、充滿崇拜和憤恨的眼睛,看著莫扎特的一舉一動。薩列裏支使劇院院長攪得歌劇《費加羅的婚禮》排練受阻,最後真正懂得鑒賞的卻是他自己;他使手腕讓莫扎特的歌劇《唐治文尼》只能演出5場,然而自己卻躲在劇院的角落裏一場不落地看完了5場。薩列裏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最理解莫扎特的人,他有着毫不平庸的鑒賞力,知道那些是可以傳世的作品。當自己被那些平庸的觀眾説成是最偉大的作曲家,薩列裏的嘴角就會略過悲慘的微笑。
陰森的回憶與熱情美妙的音樂交織,使得這部表現莫扎特的影片緊張而又富於美麗的韻律,像是一次生動的音樂之旅。
從打探莫扎特的生活,到讓他拼命寫音樂而累死,薩列裏深切地領悟美而又自私地悲憫醜,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邪惡的過程。最後,未完成的《安魂曲》成了中止莫扎特生命的音符。莫扎特不知道這個在自己臨終前為自己記錄《安魂曲》曲譜的薩列裏,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並且也恰恰是自己最好的知音。
而薩列裏,無法安穩地度過漫長的生命,最後被內心的折磨變成了瘋子,他懺悔説:平庸的人活下來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維也納。當時,音樂好像空氣一樣籠罩着人們的生活,那似乎是個幸福的年代,人們仿佛只為了享受而活着。大街小巷有各種雜耍的活動。姑娘們都會唱幾句咏嘆調,就像我們唱今天的流行歌曲。
可惜,真正的音樂天才生活得並不容易,莫扎特如此短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