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産階級
現如今,深圳的時尚人士的36條生活標準中,有些已經默默地發生了變化;他們一般是在周末的白天開車去東莞什麼的一些地方,直接從服裝廠家買BOSS和阿瑪尼,晚上回到錦繡花園附近的一個沙龍裏,喝點喜力,看一部紀錄片這個沙龍已經開了幾年了,現在白領多了起來。
他們不是太能分得清《江湖》和《小武》什麼的,但是他們並不着急,也不太想分得清,因為宏觀上他們認識得很清楚,就是覺得中國還是需要這麼一些人,整點這樣的事,深圳已經是沒文化了,不能讓北京也沒文化。説到文化,新時期以來中國的民間的狀態曾經很客觀的有過幾次主流性的文化現象;一個時期是思辯,(有個電視人叫夏駿當時急赤白臉的在這裡趟了一道);如今碩果僅存了一些象鄭冶夫這樣的辯手,參與策劃點《實話實説》什麼的;又一個時期是罵人,後來只剩下王朔一個孤獨的罵手;再一個時期是寫手的復出,有點把前兩者綜合的意思,但又不是太激烈,例如余秋雨,不過沒抗住,現在有改行當名嘴的跡象。(金庸是最近才被當作文化人的,所以不是很主流。)
應該説在相當程度上,上述現象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主體,是中國人文化風格的具體體現,是各時間段中國人思辯情結、宣泄情結、亂讀書情結的主要載體。
而現如今,適逢盛世,具有中國特色的中産階級的出現已成必然,小資情調在四處蔓延;其傳播速度之快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小資們就把三里屯這樣一個原來能喝酒能打架的地兒給變了,變得倍兒"藏酷"了。但小資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容易"象擠出的牙膏一樣,沒有任何款式"(張愛玲語),於是現在"紀錄"成了他們合理的選擇,所以説"紀錄"作為小資的載體之一是合適的,是時尚的;他們的共同之處就在於:都是小範圍內的事,但在要不要普及這個問題上有點拿不定主意。在這一點上中央臺的領導層是高瞻遠矚的,所以他們決定為此開設一個頻道,但又不叫紀錄頻道,而叫"科教頻道",特符合紀錄片人的個性,搞紀錄的人都這樣,搞什麼事不能太直白,較喜歡用"鮮活"、"觸摸"一類的詞,就是微言大義的那種,大部分人頭髮較少,但也不留鬍子;族類特徵:以肉食為主,善於跋涉,喜歡往沒人的地方走。不象搞文藝的人,説話就兩個字--"日子",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也不象搞新聞的人,很直接的"痛並快樂着",全是爆口音,倍鏗鏘。
如今,紀錄和小資正在往一起走,打出的口號是"將紀錄進行到底",他們的結合會成為一種時尚,時尚並不是一件不可告人的事;其實這在很多國家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例如美國,有一個時期美國中産階級家庭的客廳裏,都放着一本叫"國家地理"的雜誌,(後來出了一本叫《格調》的書,非要給這种家庭減兩分,所以不知道現在如何了。)確實,在全國的大部分觀眾們還來不及搭理你的時候,為中産階級的觀眾們小資一下又有什麼關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