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悲歌》內容介紹
近代,中日兩國都是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攻擊或威脅下,被迫對外開放門戶的。兩國有遠見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近代海軍對於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性。從19世紀60年代起,兩國相繼開始創建近代海軍,並互以對方為假設敵,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軍備競賽,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達到高潮,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週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紀錄片欄目推出四集紀錄片
《甲午悲歌》。本片重溫甲午戰爭的每一個進程,探索在弱肉強食的資本帝國主義時代,海權及海上實力的運用與建設與國家興衰發展、前途命運的內在聯絡;以及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下的中國在百年之前全面潰敗的歷史真諦。
一百多年前的這段歷史悲劇浸透了中國人的鮮血。這其中有左寶貴戰死於異國的血,有鄧世昌慷慨捐軀的血,也有丁汝昌自殺殉職的血,甚至還有年過七旬的李鴻章在日本被刺的血。被這些鮮血所浸透的悲劇和恥辱,仍足以對今天的中國人産生強烈的震撼。
第一集:《應戰》
本集講述了戰爭開始階段日本佔儘先機的戰略籌謀,不宣而戰的豐島海戰以及中日兩國陸軍在朝鮮成歡驛的初戰並從整體上講述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總體戰略思想。
第二集:《鏖戰》
本集講述了清軍第一位高級將領戰死平壤城以及蒸汽戰船發明後世界海戰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海戰,檢討了清軍嚴重失誤的海戰戰術運用。
第三集:《覆沒》
本集講述了戰火燒入中國境內後慘絕人寰的旅順大屠殺以及日軍長驅直入,海陸夾擊,以及北洋海軍在威海衛劉公島的全軍覆沒的孤島悲歌。
第四集:《談判》
本集講述了日本馬關春帆樓上的恥辱;寶島軍民誓死抗爭的悲壯;《馬關條約》的喪權辱國以及中國人民的覺醒。
甲午之敗實為中國近代之悲劇和恥辱,本片希望通過有限的篇幅,簡要回顧百年前的這場悲劇;並盡力從中探尋出這場歷史悲劇的軍事、政治等方面的深層原因。紀錄片欄目9月3日起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