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欄目介紹     主持人     問卷調查         



鄉土中國——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調查報告 第二集


  在辭典裏,時尚是這樣解釋的:當時的風尚。走進紅門畫廊,當第一眼看到這組被雕塑家命名為時尚農民八兄弟的雕塑時,我們便對時尚這個詞有了新的理解。

  青年雕塑家 梁碩:我覺得民工本身就是一個時尚的結果,民工潮本身就是一個潮流,潮流跟時尚有時候是一碼事,主要是從這兒出發的。而且我發現,現實當中有很多看似平常的一些外表,實際上卻隱含着非常多的東西。就像“老大的”裝束看似很普通 而且大家都見過,但實際上我覺得這裡面是非常豐富的,他穿的背心芝加哥公牛隊,下面穿着迷彩服,外面又套着西服,這整個就是一種非常混雜的大眾文化的 把它們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覺得裏面隱含的東西能讓人産生一些聯想。

  在上個世紀的初頁,四川盆地曾經走出了一大批為改變命運而走出盆地的仁人志士,那時,走出去的人是為了改變全民族勞苦大眾的悲慘命運。事過境遷,仍然是上個世紀的80年代,數已百萬計的農民同樣走出盆地,只是他們在改變着自己的命運。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張中偉: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大批農民離開家鄉進入城市務工經商。特別是我們有500多萬農民走出盆地,到全國各地務工經商。這不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立做貢獻,同時也為我們省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為我們全省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勞務輸出應該説,對四川農村經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去年我們勞務輸出到省外的勞動力是500多萬人,從省外匯回來的資金是235億元。去年農民人均增收72元,其中勞務輸入就是35元。所以從意義上已經看出 勞動力轉移已經成為一大趨勢,勞務輸出已經成為 我們四川省的一大産業。

  這是在全國都鼎鼎大名的成都九眼橋勞動力市場,據説,它也是全國建立最早的勞動力市場,曾有人説勞動力的流動總有盡頭,勞動力市場作為時代的産物也有盡頭。 然而從它開業開始,這裡就沒有安靜過。對於農村富餘勞動力來説,城裏城外就像一扇門阻隔着。進入勞動力市場就是接近了這扇門,人們希望通過它,通過了這扇門,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四川省成都市九眼橋勞動力市場副主任 李忠義:有的地方是缺乏勞動力資源,有的地方勞動力資源有剩餘。像我們四川省勞動力資源,是遠遠過剩的。全國勞動力資源最充足的,最富餘的省就是四川省。這些勞動力當然要找到工作,要求得生存 要支持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就必然要流動,不流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個人的看法,勞動力市場的存在不可能短時間就取消。

  人們戲説:現在的農村就只能看到三八、六一、九九編隊,出去的就是富餘的勞動力。的確,在農村,勞動力的概念與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婦女、以及能夠下地的老人成為如今農村勞動力的主力。自古以來人們對土地的熱愛到了這個時候開始變成在另一片不同於家鄉的土地上尋找希望,流動,給農村也帶來了不同於以往的感受。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 張中偉:首先要肯定勞務輸出,這是一大進步。而且對四川農村生産力來講,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到四川農村各地去看看,大批勞務輸出之後四川並沒有出現荒田荒土,而且農業還穩定增長,就説明農村勞務輸出,本身農民在外務工經商之後帶回來一批資金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自我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市場從來都是與需求相伴相生的,在流動不分地域後,你在農村哪怕很小的一個集鎮,都能看到這些長途客運站點。農民像是在土地和樹木間流淌的河流,永遠不會停留……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是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在八十年代,人們把廣東當作聚寶盆,中部地區的農民們紛紛涌向那裏。殊不知,珠江三角洲地區直到80年代的末期,才從農村轉變為非農業地區。而這一切,是由於隨着外資的進入,本地的農民們也開始流動起來。和着外來工的進入,廣東得以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尖兵”。

  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方潮貴:廣東省在這方面應該説,走得還是比較早,這麼多年接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省外的、省內的現在省外有1000多萬人在廣東就業。大多數都來自於農村的廣東省內從農村轉移到非農産業有500萬人,經濟建設也需要這批力量。

  東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如今擔負着管理在東莞的數百萬全國各地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從這個機構的變化,我們就可以目睹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帶來的影響。

  廣東省東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莫海明:東莞原來是一個縣,是一個農業縣,以前我們勞動部門下面的鎮只有勞動服務站。當時勞動服務站,是管勞務輸出的,我們當時還有大量的勞動力,往廣州、深圳那邊輸出。所以當時只管輸出勞動力,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隨着“三來一補” 外資企外資企業的不斷增加開始在80年代有外地勞工,涌入我們東莞縣了。

  林則徐禁煙的虎門如今是東莞以服裝業加工企業為主的地區。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很多世界知名品牌服裝的加工廠,全球市場力量通過香港向東莞的的滲透,得宜於這裡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同時,這個過程也促進了本地農民參與到製造業中來,也使內陸省份年輕、廉價的農村勞動力登上了國際資本在中國運行的舞臺。

  廣東省東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莫海明:我們東莞的經濟有今天,這幾年發展速度也比較快和這幾年改革開放以後 來我們東莞創業的打工的,外地的勞工和外地的技術人員來我們這裡是分不開的。

  11年前,胡世英與丈夫離開家到東莞打工的時候,家鄉還是四川省的小山村,如今那裏成了直轄市重慶的一個小村落,胡世英也成了管理一個200百多人的服裝廠的老闆。打工的經歷使一個曾經土裏土氣的農村婦女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

  武俊平的妻子 胡世英:以前我也是一個農村婦女,做賢妻良母的開小廠的時候,我什麼事都是依靠我老公的,我連太平鎮一年都沒有過來兩次,也許我出來都不知道回去的路。最後我老公9月份搬過來 10月份縣裏面的幹部過來考察過後都要求他回去,在重慶開縣做學生服裝,剛剛開廠沒有幾個月時間這邊已經投資進去了,我老公又回去了,責任擔子都交給我,如果我不在這裡頂住,我不時在想本來我沒有這個能力的。我不頂住我跟他一起走了,這邊這個廠都放棄了,只是這樣慢慢地學。

  由於在老家重慶市開縣還辦有一個服裝廠,丈夫武俊平與胡世英一同在廠子裏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在東莞虎門的服裝廠基本上是胡世英一個人在管理。

  武俊平的妻子 胡世英:我在這邊已經做熟悉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香港我都有訂單,所以在這裡做,我覺得還是有前途的。

  隨着勞務輸出的深入,絕大部分外來務工者終究會回到故鄉,他們中有些人通過學到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家鄉創業,這也在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武俊平就是其中的一個。

  武俊平如今的頭銜是重慶市開縣美和製衣廠老闆,很多農村青年一樣,武俊平當年是帶着一身的土氣,與妻子一道遠走廣東東莞的,從一個製衣廠的小工,武俊平開始了自己的生存以及後來的創業路。

  重慶市開縣美和製衣廠總經理 武俊平:你最早1990離開家鄉的時候,帶了多少錢走的,那個時候好像是50多元。 兩夫婦一起的不到60元錢。你離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錢嗎?

  離開家鄉走了,有幾種原因的, 一個是家鄉那時候發展不是很好 ,沒有什麼機遇。自己當時走,也沒有現在這種心胸。還有就是欠債,沒辦法還了人家老是問 自己不好意思,説不過去了,後來就和老婆商量,人家都説廣東好掙錢,找了幾個朋友東湊西湊,湊了差不多60元錢吧,第一次出門 就60元錢。

  家鄉的落後,做小工的艱辛,在東莞創業的艱難,這一切揮不去武俊平對家鄉的眷戀。也正是這種眷戀,時刻都在提醒着武俊平,應該往哪走。

  重慶市開縣美和製衣廠總經理 武俊平:當時出去的時候,我説句真話,沒有這種想法。為什麼當時心裏只想,要做就做個人樣,做不到人樣就不回開縣去,做出人樣再回去。當時是這種心態,但是最後人家問我,現在為什麼想回來,説句真話我一想畢竟我是開縣人,我是開縣人的兒子,開縣也需要我們這種人回來建設。不談其它回不回報我就想要做到心安理得。

  從東莞紅紅火火的發展,到回到家鄉建製衣廠,又建起另一個新廠,武俊平也經歷了對返鄉創業猶猶豫豫的過程。這期間,武俊平面對開縣政府遠赴廣東打工地看望打工仔的舉動,以及他們帶來的家鄉人的期盼,武俊平堅定了回家的信念。

  重慶市開縣美和製衣廠總經理 武俊平:沒想到我們不遠千山萬里跑出去打工,為了自己的生活,更沒想到我們的父母官,還千里迢迢趕來看我們。所以很多稍稍具備條件的,有實力的人,目前都有這種想法,都説,一 、回去建設自己家鄉; 二 、把很多東西、技術帶回去,把很多技術、管理、文化帶回來;三、實實在在地做,實實在在為家鄉帶來回報。

  重慶市開縣美和製衣廠總經理 武俊平: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是我們自己不回來的話,外資也好,誰也好誰願意來。首先有一條,當時回來的想法,要做就要做好,做給人家看,要做到人家感覺有自信,有信心,覺得這個地方會有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開縣就會不斷地發展下去。

  從一個為還債遠走他鄉的普通農民到東莞的老闆,從農村走進城市,又從城市回到農村,從建起一個小小的製衣廠,到收購縣裏瀕臨倒閉的企業,資助貧困學生、鰥寡孤獨老人,這就是武俊平的打工經歷的人生軌跡。

  陳小林,這個如今經營着自己企業的農村女性,有着電視連續劇《外來妹》中打工妹一樣的經歷,她曾經兩次出去打工,然而,兩次打工對她來説卻是兩樣的感受。

  陳小林:第一個目的是我自尊心很強,想自己掙錢,圓這個大學夢,第二個目的就是圓老闆夢吧,一分錢老闆也是老闆,當時是這樣想的。

  陳小林的打工經歷造就了今天的返鄉創業,你説她是藍領、白領,還是土領?她帶給周圍四鄉八鄰的恐怕也不僅僅是新鮮。

  陳小林:搞這個旅游開發,也是帶動我們這一方的家鄉父老的經濟吧。比如説農作物土豆、蔬菜還有豬肉,我們一年要用幾十頭上百頭豬,就在附近買 能夠起到帶動一方經濟效益的作用。

  外出打工給陳小林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豐裕,打工的收穫需要體會的還有更多。

  陳小林:一是經濟上的收穫,另外一種就是管理上的,以及技術上的一種學習提高,不應該是為打工而打工。

  李朝華能夠成為關子村的黨支部書記得益於他在外打工的經歷。他還清晰的記得出去打工時村裏的景象,這對他的影響很大。

  重慶市開縣關子村支部書記 李朝華:一是沒有公路,二是沒有電話,三是沒有摩托車。沙場沒有絲毫回報,沒有石廠也沒有預製廠。

  象李朝華這樣,很多人出外打工的目的是為了逃開家鄉貧困的生活,出外打工給他們帶來的除了金錢,還有外面世界的精彩,李朝華鼓勵村民外出,是希望外出的人們能夠和他一樣有變化。

  重慶市開縣關子村支部書記 李朝華:我當書記以後動員他們外出搞勞務輸出,家裏的事由我承擔,老的小的在家裏,有什麼三病兩痛,有什麼急事,由我全權處理。叫他們放心,走的時候我還要給他餞行,差了路費我給他們路費,搞項目差資金,不管認識不認識,我給他們貸款想盡辦法,力爭幫他們把事情搞成。

  李朝華與村裏人一同建起了新的項目,成為村裏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啟用打工仔能人擔當村裏的重任,對於農村人來説,不僅僅是解決了他們的就業,也不僅僅是讓他們有了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為這些地區未來的發展培養了一代人。打工仔返鄉創業,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投資本身,他們帶回了比投資更有價值的觀念和技術,這或許是農村更需要的。

  李朝華:我在外面打工十年,學到了施工技能,我們的地理條件比優越,好多事情沒有開發出來,端着金飯碗在討飯吃。因為我們屬於城鄉結合部,交通不便制約我們致富的一個障礙,所以,我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路修通,修通後尋民的樓房才有所改進。我們村目前80%的人對房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回歸,是一次新的進軍,當一個打工仔躊躇滿志的帶着資金、技術、信息,從遙遠的城市返回故鄉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他們是一個群體,是打工創業中脫穎而出的創業者。昨天,他們從農村走進城市,是為了謀求生存;今天,他們從城市返回農村,是為了謀求發展。他們的創業過程,標誌着“打工潮”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農業部農業産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丁力:我們的各級政府應該把注意力一方面,抓農業、農村經濟;另一方面就應該抓勞動力的轉移,往城市的轉移,發揮城市經濟。對農村的帶動作用,使農村的勞動力,逐漸地納入到國民經濟。尤其是以城市為代表的 ,現代國民經濟系統裏。才能真正增加他的收入,才能使農村穩定,而且這樣增加收入以後,反而有利於農業的産業,因為有了積累有了科技,農業産業包括農業的生産、加工、銷售、科研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兩方面是互動的。

  這樣一幕軍訓的場景會讓人把其中的人物理解成很多種,但是,你絕不會想到,這是一群農村青年,而且是即將走出國門的農村打工青年。這是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對即將遠赴韓國的一批農村打工者進行素質教育中的一項。近年來,隨着勞動力輸出的深化,中國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始參與到國際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張桂梅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們走進張桂梅的新家時,張桂梅剛剛結束三年日本打工的經歷回到新縣。和出去打工前在農村居住的條件比起來,這套蓋在縣城的新房與張桂梅走出國門的打工經歷和諧了許多。

  張桂梅:要像現在這樣,這套房子,能掙十年二十年 ,未必能蓋起這套房子 ,是托了我們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福,對我們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到國外去。在日本的三年,我掙的錢也不是很多,但是對於我來説,這三年我學到了東西。金錢是身外之物,這三年我學到了很多很多的東西。

  在日本的三年,張桂梅除了換回一套即使是大城市也無法想象的三層豪宅,還帶回一張日語級別的證書以及外面的精彩世界帶給她的諸多感受。

  張桂梅:這是我在日本參加一個活動時照的照片,東京富士電視臺,在日本拍的照片很多,很多,還有很多沒有寄回來。

  在新縣,象張桂梅這樣的境外打工者絕非少數,打工回來後,大多數人沒有再回到農村,而是在縣城安家落戶,於是。在新縣縣城就有了並非“華僑”而是境外打工者蓋起的居民群落“華僑村”。

  中共河南省信陽市新縣委員會書記 李春生:這些人使我們不但增加了縣域經濟的總量,而且對縣域經濟起了一個直接推動和拉動的作用。我説一個具體的數字,比如説2001年我們全縣GDP是將近15億元,農民勞務輸出直接的收入有3億元,涉外勞務輸出帶來了1000萬美元的收入,1000萬美元是每年的概念,所以説我們新縣在全省110個縣中,我們是外匯美元存款量最大的一個縣。

  新縣“華僑村”的建設,使得新縣的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小城鎮處於“鄉首城尾”,是溝通城鄉的橋梁和紐帶。小城鎮增強了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河南省信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 曹茂明:小城鎮建設一個是農民外出以後,有很多人掙了些錢,在那邊學了一些管理技術掌握了些信息,又想回家鄉來辦些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的黨委政府,就加以因勢力導,來開展這項工作。比如説把規劃做好,土地弄好,甚至水電路都弄齊,讓一些民工回來創業。這樣回來以後,我們初步統計,最近幾年時間,就有三四萬人回來辦實體。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帶動了一些農民。參加發展鄉鎮企業,這個效果也是不錯的,當時我們政府的出發點 整體上看就是解決當地的富餘勞動力的問題。既要把他送出去,有人願意回來,建設家鄉回報社會,我們就要利用他這種熱情,來辦一些事情。解決當地一些出不去的人的就業問題,生活問題,收入問題。

  中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仍佔絕大多數,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着要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如何實現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産業轉化,將是中國城市化之路面臨的最大挑戰。

  中國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溫鐵軍:中國既然已經存在了大量的,數以二萬計的城鎮。它又和周圍的農村,相對來講距離比較近,客觀地年它就應該成為解決農村人口過剩和勞動力過剩這個壓力的重要的一個領域,所以我們特別強調中央在最近這幾年強調城鎮化發展戰略 是一個非常實事求是符合中國國情,能夠體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戰略。

  又一批農村青年即將踏上走出國門,到異國他鄉尋夢的路途。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道路上,這些離開土地在異鄉求生存的農村人經歷了諸多坎坷,這一次走的更遠,我們祝他們一路走好。

  在新縣的青年們即將走出國門時,另一批以女性為主的打工者也踏上了跨越數千公里的打工路,只是她們要去的是遠在西域的新疆......

  (編導 程崇良)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