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主持人     我們的團隊     問卷調查         



《鄉土中國之回家》


  如果説城裏城外就像被一扇門阻隔着,那麼在上個世紀80年代,這扇門被打開了。城外的人們紛紛涌進城裏,感受着一種不同與以往的生活,尋找着自己夢想的機會。這就是發軔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轉移。

  在深圳、在上海、在北京,在燈火通明的車間裏,在不同的流水線上,在成都、在重慶,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朝天門的碼頭上,這些來自鄉村的人們為城市經濟的發展付出着汗水和青春,也在接受着城市給他們帶來的熏陶。

  重慶開縣、劉伯承銅像、趙家鎮清橋村沈銀忠故事、農村婦女、兒童、老人等鏡頭。 這是遠離重慶市開縣的一個小山村,這裡因為是劉伯承元帥的出生地而被人稱做”帥鄉”。

  沈銀忠一家在這裡已經生活很久了。10年前,三個兒子遠赴河北打工,這個家裏在平時就剩下老母親和小孫子,還有年過六旬的沈銀忠老兩口,四代人能夠團聚也只能等到春節了。

  在農村像沈銀忠這樣的家庭很多。很多地方,已經不只是剩餘勞動力外出,而是能外出的都外出。一些地方只剩下婦女兒童、老人以及土地了。走出去的人帶走了期盼、夢想,而他們身後留下的是一份對家鄉的牽掛。所以很多人最後還是選擇帶着他們在城市的收穫回到家鄉。

  武俊平,開縣美和製衣廠老闆,一個在廣東打工10年的打工仔。和很多農村青年一樣,武俊平帶着一身的土氣,與妻子一道遠走廣東東莞,從一個製衣廠的小工開始了自己的生存,以及後來的創業路。

  我們的記者問道:“最早90年離開家鄉時帶了多少錢?”

  武俊平:“那個時間好像是50多元錢吧。夫婦兩人一起不到60元錢。”

  記者:“你離開家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錢嗎?”

  武俊平:“離開家鄉是有幾個原因的,一個是家鄉那個時候,發展不是太好,也沒什麼機遇,還有自己當時走也沒有現在這個心胸,還有就是欠債。”

  家鄉的落後,做小工的艱辛,在東莞創業的艱難,這一切揮不去武俊平對家鄉的眷戀。也正是這種眷戀,時刻都在提醒着武俊平,應該往哪走。

  武俊平:“當時出去的時間,説實話沒有這種想法,為什麼 當時心裏是真想,一定要做出個人樣,做不出人樣就不回開縣去。做出個人樣再回去,當時是這種心態,後來人家問我你現在為什麼想回去,説句真話 我也想畢竟我是開縣人,我是開縣人的兒子,開縣也需要我們這種人回來 建設,不談其它回不回報吧,要做到心安理得吧!”

  從東莞紅紅火火的發展,到回到家鄉建製衣廠,又建起另一個新廠區,武俊平經歷了對返鄉創業猶猶豫豫的過程。這期間,武俊平面對開縣政府遠赴打工地看望打工仔,以及他們帶來的家鄉人的期盼,武俊平堅定了回家的信念。

  武俊平:“沒想到我們不遠千山萬水,跑出去打工也是為了自己生活,更沒想到我們的父母官,還千里迢迢地趕來看我們,所以很多稍稍具備條件的有實力的,目前都有這種躁動,都説一、回去建設自己的家鄉;二、把很多東西 技術帶回去把技術、管理、文化帶回來;三、就是實實在在做,實實在在給家鄉帶來回報。”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是我們自己不回來的話,你説外資也好 誰也好,誰願意來呀,首先有一條回來當時的想法,回來就把它做好,做給人家看,要做到人家感覺有信心,覺得你這個地方可以發展,要是在這種條件下。開縣才會不斷地發展下去。” 武俊平説道。

  從一個普通農民到東莞的老闆,從農村走進城市,又從城市走向農村,從建起一個小小的製衣廠,到收購縣裏瀕臨倒閉的企業,資助貧困學生\鰥寡孤獨老人,這就是武俊平打工經歷的人生軌跡。

  陳小林,這個經營着自己企業的女性,有着電視劇《外來妹》中打工妹陳小藝式的經歷,兩次打工對她來説是兩樣的感受。

  陳小林:“一個目的是我自尊心很強,想自己掙錢,圓這個大學夢,第二個目的就是圓老闆夢吧,一分錢老闆也是老闆,當時是這樣想的。”

  陳小林打工的的經歷造就了今天的返鄉創業,你説她是藍領、白領,還是土領?她帶給周圍四鄉八鄰的恐怕也不僅僅是新鮮。

  陳小林:“搞這個旅游開發,也是帶動我們這一方的家鄉父老的經濟吧,比如説農作物土豆,蔬菜還有豬肉,我們一年要用幾十頭上百頭豬,就在附近買,能夠起到帶動一方經濟效益的作用。”

  外出打工給陳小林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打工的收穫需要體會的還有更多。

  她還説:“是經濟上的一種收效,另外,一種就是管理上的,以及技術上的一種學習提高,不應該是為打工而打工。”

  陳小林沒有忘記她生活過的城市,甚至經常提起它,陳小林説如果沒有這段經歷,這段磨練,也許也就沒有今天的兩個夢。

  李朝華能夠成為這個村黨支部書記得益於他在外打工的經歷。他還清晰的記得出去打工時村裏的景象,這對他的影響很大。

  李朝華:“一是沒有公路 二是沒有電話,三沒有摩托車,砂場沒有絲毫回報,沒有石場也沒有預製場。”

  象李朝華這樣,很多人出外打工的目的是為了逃開家鄉貧困的生活,出外打工給他們帶來的除了金錢,還有外面世界的精彩,李華鼓勵村民外出,是希望外出的人們能夠和他一樣有變化。

  李朝華:“我當書記以後動員他們,外出搞勞務輸出,家裏的事由我承擔,老的小的在家裏,有什麼三病兩痛 有什麼急事,由我全權處理 叫他們放心,走的時候我要給他餞行,差了路費我給他們路費,搞項目差資金,不管認識不認識,我給他們貸款 想盡辦法,力爭幫他們把事情搞成。”

  李朝華與村裏人一同建起了新的項目,成為村裏經濟發展的新起點。

  啟用打工仔能人擔當村裏的重任,對於農村人來説,不僅僅是解決了他們的就業,也不僅僅是讓他們有了一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為這些地區未來的發展培養了一代人。打工仔返鄉創業,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投資本身,他們帶回了比投資更有價值的觀念和技術,這或許是農村更需要的。

  李朝華:“我在外面打工十年,學到了施工技能,我們的地理條件比較優越,好多事情沒有開發出來,端着金飯碗在討飯吃。因為我們屬於城鄉結合部,交通不便制約我們致富的一個障礙,所以我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把路修通,修通後村民的樓房才有所改進。我們村目前80%的人對房子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回歸,是一次新的進軍,當一個打工仔躊躇滿志的帶着資金、技術、信息,從遙遠的城市返回故鄉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他們是一個群體,是打工階層中脫穎而出的創業者。昨天,他們從農村走進城市,是為了謀求生存;今天,他們從城市返回農村,是為了謀求發展。他們的創業過程,標誌着“打工潮”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編導:程崇良)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