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主持人     我們的團隊     問卷調查         



《成長—大學生就業回眸》之一“變遷”


  照片上年輕的姑娘如今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萬敬坤老師和他的同事們一起默默的奉獻着青春。

  萬敬坤:我從81年開始一直沒有變過工作,一直就做學生的分配工作,沒有間斷過。因為它聯絡到千家萬戶,每一個家裏的考生到學校學習四年以後就業都牽扯到他的切身利益,所以這個工作既政治性強又很煩瑣,既要細緻又要耐心,我們在掌握政策方面既要掌握原則還要靈活,所以做起來確實很辛苦。但是我們做起來也很高興,因為每解決一個問題,給同學安排了,這樣我們輸送一個人才,問題也解決了。

  20多年的時間,萬老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同時她也親歷了恢復高考至今,高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種種變革。

  萬敬坤:當時分配工作是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人事局的指令性計劃進行分配,學校從上級領來指標以後,召開領導小組會,再召開系裏的負責畢業生分配領導工作會,然後再把這些同學,根據他們的表現,德智體各個方面的表現,把這些同學很好地安排在這些計劃當中。

  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一直是實行這樣的統包統分制,這種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分配就業制度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基礎上的,對保證畢業生就業、保證國家重點建設需要和向邊遠、艱苦地區輸送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國家的需要就是第一需要,學生們都會服從國家的分配。

  萬敬坤:那個時候我們講的是一個紅心兩手準備嘛!所以就是説不管分配你到哪兒去,都是一個工作,都是革命工作,你都要去做。所以那個時候,有的同學被分配到工廠,工礦企業;有的是很偏僻的。

  如今,計劃招生、計劃分配這個概念已經快被人們淡忘了,現在的學生也很難想象,80年代初上大學可以不用交學費,可以享受助學金,並且從走進大學校門那天起,就算是國家幹部。

  萬敬坤:招生也是按計劃,分配也是有計劃的,把他分配到國家不同的部門,實際上就是國家有計劃人才培養的一個時期。

  政策演變過程

  在改革開放總方針的指導下,高校畢業生分配改革工作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方法到制度,逐步開展起來。 説到當時的情景,萬老師還記憶猶新。

  萬敬坤:首先是學校和用人單位的供需見面,到了87年開過一次全市的供需見面學生也可以參加,這個計劃是建議性計劃,同學也可以和單位見面,他可以把他選擇的單位交給學校,然後學校找這個單位,一起做一個建議性計劃……審批下來了這個建議性計劃就是正式的分配計劃

  1989年國務院批准了《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其中確定了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的目標:在國家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逐步實行畢業生自主擇業,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雙向選擇”制度。這標誌着畢業生分配逐步由計劃分配製度朝着社會選擇就業制度方向前進。

  王錦華:我是95年畢業的大學生,我畢業的時候,是分到了一個研究所,但是我覺得自己可能是那種坐不住的人,所以我放棄了學校分配的單位,找到了現在這家企業,在這家企業也幹了幾年了,挺不錯的,他們挺滿意我,我也很滿意,我想也是因為有了國家的這種對畢業生的分配政策,才使我有這樣自己選擇的機會。

  象王錦華這樣因為分配政策的調整而改變自己職業生涯的學生還有很多。1994年國家頒佈的《關於進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試點意見》中明確提出,從招生開始,通過建立收費制度,改變學生上大學由國家包下來,畢業時國家包安排職業的做法,逐步建立起“學生上學自己繳納部分培養費用,畢業後多數人自主擇業”的機制。

  萬敬坤:大學開始施行成本分擔,學生個人也要交一部分費用,因為上大學一方面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從個人來説,他通過學習提高自己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一部分價值。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從原來計劃經濟下國家包分配的體制逐漸向市場主導的新體制轉變。

  萬敬坤:我有時候講,現在的同學你們是最幸福的了,原先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在畢業時,在畢業前夕是不知道到哪去的,計劃公佈以後他才能知道,現在你們是挑來挑去自己選,有時候還可能挑花眼的。

  新政策帶來的變化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隨着市場機制在畢業生資源配置上調節作用的增大,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角色及其相互關係也發生着重大的變化。

  萬敬坤:所有的有關的方面他們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過去政府是學生分配的主角,他是根據自己的計劃,根據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他把這些學生按照學校、專業地區分配下去,現在政府更多的是一種政策指導。

  萬敬坤:過去是管理學生、教育學生,現在是主要內容是為學生服務,這個服務是多方面的,一個是對他知識能力的拓展,一個是引導,不是去硬管他,而是要他按照社會要求,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去讓他長才,給他開闢更多的途徑,能夠得到更好的就業 。

  萬敬坤:企業自主的選擇人,學生也是自主的擇業,這樣一種雙向選擇當中,其實就是在優勝劣汰,包括學生選企業這樣一種過程也是……企業在這樣一種很大的落差當中就在改變。

  政府管理、學校推薦與指導、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新型就業模式逐步形成,使學生和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發揮,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也越來越大,正確的政策導向和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成為保障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前提。

  萬敬坤:我想這種對學生來講它的最大的好處在於,他能去找到他自己喜歡的單位去,甚至離開他的專業,離開他所學的知識,做他自己喜歡的事情。對於他職業生涯的發展,對他未來的定型是有好處的。

  萬敬坤:能夠招到他所需要的,甚至比以前更適合他的這個企業的人才,因為原來分配也不是他挑的,也未必都合適,現在親自去挑,能夠招到更適合的人才。

  隨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也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兩極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的新格局,地方政府在高校畢業生就業上的政策指導、協調和管理職能得到加強。跨地區、跨行業的分配限制得到了放寬,自主創業也受到鼓勵和支持。

  萬敬坤:勞動就業應當説,作為人力資源配置他是一種市場的行為,過去我們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採取這種國家分配,現在隨着國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人力資源的配置最終走向市場,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我們需要逐漸建立一種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規範化的合理的、比較科學的政策調控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這樣一種模式。

  而今,學子的十年寒窗、老師的含辛茹苦、國家的傾資辦學,所有的期望都在畢業這一刻聚集在了一起。從恢復高考到現在的20多年時間裏,隨着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不斷改革,一個科學的、開放的、靈活的就業環境正在形成,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明天將更加美好。(編導 喻梅)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