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日,兩名MBA畢業生走進北京同仁醫院,這是她們上班的第一天。此刻她們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呢?“我參加的都是和醫藥有關的公司的招聘,還有一些諮詢企業、銀行,那天我看有家醫院,覺得挺新鮮的,就應聘了。”“我希望能改變醫院現有的管理體制,要協助醫院引進先進的東西。”
上班一週後,經過考察,兩名MBA畢業生對醫院管理的現狀寫出了一份調研報告。
這些MBA畢業生對醫院是非常關注的,他們對入世後醫院會面臨什麼樣的挑戰,都分析得頭頭是道,這使院方感到非常驚訝。清華北大這些工商管理碩士對醫院的熟悉,對醫院前景的憂慮和改變現狀的願望,比圈內人還強烈得多。這一點使招聘方覺得比較意外。
讓人意外的不只是外行對醫院管理的熟悉,而是這種專業化的審視把醫院使用怎樣的管理人才的話題再次擺到了桌面上,究竟誰管理醫院更合適,是專家,還是 MBA?MBA 走進醫院,帶來了什麼?
“我們現在管理幹部的隊伍,就是醫療衞生系統裏的現有人員,絕大多數是經驗型的管理幹部隊伍。所謂經驗型的,就是從醫務人員、護士、醫生中選拔出一部分來參與管理,到崗位之後慢慢學習管理,適應管理,慢慢由管理外行轉為管理內行。”
國內醫院中高層的管理者絕大多數都是從技術骨幹和學術&&人轉過來的,專家管理醫院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理由很簡單:專家是內行,不懂醫人怎麼能夠管理醫院呢?
“工業化時代,人才提升是靠經驗。你是最好的工人,就提升你當工頭,幹得最好的工頭就可能做經理,最好的經理就可能成為總經理。這樣經理有什麼特點呢,可能他看見工人用鐵鍬挖土挖得很彆扭,他可能就自己拿起鐵鍬挖幾下,示範給他看,‘怎麼樣,我搞得定,我做的比你做得好、到位’這樣情況下,領導才有權威。”
所以,專家們的領導權威、管理才幹的基礎是他們的醫療技術。他們常常身兼數職,既要管理醫院的某個部門,又要出專家門診,有人還要帶研究生,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也不能落下,專業和管理職務又常常使他們分身無術。北京同仁醫院的院長韓德明是耳鼻喉科的專家,除了醫院的行政事務,每週四是他的門診。他覺得:“嚴格説起來的,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專家,因為我太熱愛我的專業了,我幹了這麼多年,也積累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從我的專業發展來講,也非常有前景。”
專家們常常就是在管理和專業之間奔忙,而他們的專業是多年心血所聚、不忍放棄,行政管理職務又是責任所在,不敢輕慢。但是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兩者兼顧實在是不容易。
“真正的醫學專家會按照醫學本性的要求,去決定這支隊伍按照什麼方向運轉。但是另一方面,並不是所有的醫學專家都有管理才能,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醫院中同樣需要財務管理,財務管理同樣涉及到財務當中的知識、經驗,如果這些工作仍然依靠醫療、醫學出身的這些人,就可能既損失了一個好大夫,又沒有培養出一個好的財務處長。”
如果説,專家當管理幹部是我國醫療事業發展歷史階段的選擇,那麼今天醫療市場競爭的加劇、醫療體制的改革,使醫院這種傳統經驗型管理幹部隊伍時刻面臨着向職業化、專業化的轉變挑戰。
醫院長期品牌的形成,是歷史形成的、傳統形成的、國家投入形成的,但未來的品牌絕對不會通過這種方式,未來每家醫院都會尋找到自己的經營特色,最終形成自己的品牌,而誰在打造品牌方面更有經驗,更有能力,就應該請誰來做這方面的工作。
“到底哪些醫院能夠存留下去,哪些醫院應該關停並轉,要通過社會的選擇。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這樣的選擇就要一點點的實現,那個時候就不是政府行為所能決定了,要由市場競爭來決定取捨,而這一天不會太久。”
一家醫院,醫務人員多則上達幾千人,每年的門診人數有百萬之多,簡直可與一個大型企業相比,而專家們大多沒有經過系統管理知識的培訓,僅憑着醫療經驗,的確有點力不從心,醫院對科學管理流程和管理理念的需求讓專業管理人才慢慢浮出水面。
“我不願把病人稱為患者,我願意把他們稱為顧客,他就是我們的顧客,希望能對待好我們的顧客。”醫學專家與管理人才的不同之處在這句話中得以充分體現。“使醫學專家解脫出來,可以專心於自身業務的提高,既提高了醫院的醫療質量,又提高了醫院的運行效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使醫院更具競爭力。”
儘管這些專業管理人員走進醫院並不意味着現在的經驗型管理人才馬上就要退出,但她們的存在已經讓大家感到壓力。
“實際上引進MBA人才後對職能幹部具有一定的衝擊,但是我覺得有壓力不是件壞事,應該把它轉換成一種動力,也就是説要讓每個人覺得‘我要更好,我不管多大年齡,我要去學習,我要更新自己,我要保持一種青春活力。’”
而MBA們也在思索,在完全沒有醫藥背景的情況下去管理醫院,自己的宏圖壯志能否實現?醫院和MBA能不能合作愉快?這些風險都的不可否認存在着。MBA的加盟有點類似軍隊裏的空降兵,畢竟在這個行業佔大多數的都是學醫、學藥、學衞生出身的,一個學商科的人加盟進去,他的命運可能會像空降兵一樣難以捉摸。也許他的一些主張,從長遠看也許很有意思,但在短期內未必會得到大家的認可,而且有些想法在學醫的人看來有些離經叛道,但學商科的人會覺得這未嘗不可,所以這些時候的“空降兵”都需要一些後援。
實際上MBA是單純的帶着一種管理的知識、理念走進醫院的,不見得搖動很多醫學知識才能很好的和醫院融合,他們只要懂目前醫院的管理一些運行機制後再加盟這支隊伍就可以了,而且有時候外行對醫院傳統經驗型管理上一些弊端會看得更清楚。
雖然MBA在中國已經有十年的歷史,可是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他們還沒有為社會所接受,因此每當他們走進一個新的領域,總會引起人們過高的期望或者過分的擔憂,醫院也並不例外。
因為如果把MBA想像成是萬能的,實際上也就意味着他是無能的。
因此我們應該説,走進醫院的MBA不大可能成為一名好大夫,但是如果環境允許,他作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的機率將會很高。
2001年1月,同仁醫院收到30多名清華大學MBA的求職信。
(編導 楊乘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