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就業是農民增收的關鍵
出席今年兩會的代表和委員們認為,目前,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8%,剩餘勞動力達到1.2億,而且每年增加10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比重大,是農民增收的潛力。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有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讓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實現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河南省龍堂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在村辦企業實現就業
河南省臨穎縣龍堂村從1991年開始,大力進行農産品開發,提高農産品附加值,走圍繞農業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的路子,使這個村的人均收入從1991年前的不到600元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元。1991年,龍堂村村民籌集了10萬元錢,創辦了村級集體企業集團,他們從發展糧食深加工和柳條編織入手,發展起了麵粉加工、運輸、造紙、無公害蔬菜等各種企業21家。2002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生産總産值5.49億元,利稅5018萬元,7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在村工業園實現了就業。目前,龍堂村的做法已經起到了帶動示範的作用,龍堂村已使當地及附近農村的1萬多戶農民實現了就業.
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加快城市化進程
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從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37.3%,但與工業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後了10多個百分點。城市化水平低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業化對勞動力的需求,也限制了農民收入的增長,影響了農村消費市場的規模,最終將制約城鄉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所以,逐漸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增加農民收入,用農村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經濟發展,通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城市化進程,是當前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北京市韓村河村打造都市化新農村
在北京周邊的農村中,韓村河村是個脫貧致富的典範。過去的韓村河人不要説吃好,就是連吃飽也做不到,是一個人均收入不到100元的貧困村。改革開放後,韓村河村利用村裏瓦匠多的優勢,組織了一個30多人的小建築隊闖入北京建築市場。20多年來,隨著村裏建築企業的發展壯大,他們又先後辦起了運輸、服務等多家企業,村裏的剩餘勞動力全部得到安置和轉移。由於發展了高科技農業,原來村裏的1500畝耕地,僅用20多人就可以進行管理。在全村的2700多口人中,有90%都在村裏的韓建集團工作。目前,在韓村河村是人人有事做,戶戶是小康,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5000元,家家戶戶都過上安居樂業的現代農村生活。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通過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非公有制經濟不僅成為新疆重要的稅源,也在繁榮城鄉經濟、帶動脫貧致富、安置勞動就業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2002年年底,新疆個體私營經濟已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30多萬人。
同是一個縣情況卻不同
目前,我國農村的發展還不平衡,一些地區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河北省元氏縣趙同村就是如此,當地農民還沒有走上致富路,很多農民都閒在家中,他們認為種點兒糧食,夠吃了、就算了。而同是元氏縣的鐵屯村,情況卻大不一樣。鐵屯村共有4000多口人,耕地2000多畝,人均耕地不足半畝。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鐵屯村村民經過外出考察開闊了眼界,把目光開始轉向發展第二、第三産業上。
如今,在鐵屯村已經形成了全方位的致富門路,村民中有搞大棚種植的、有搞運輸的、有辦企業的、有開商鋪的。全村900多戶人家中,共有大小各類致富攤子898個,基本上家家都有一個致富門路,使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得到了轉移。
《農業部關於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各地:
一、要充分認識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流動。
二、要積極開展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各類培訓機構與勞務市場和用工單位簽訂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訓。
三、要努力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信息服務工作,為他們外出就業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
四、要切實保障外出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損害外出農村勞動力土地流轉權和收益權的行為,要及時查處和糾正。
五、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積極做好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工作,集中力量解決好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勞動條件惡劣、勞動安全和職業病防護沒有保障等突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