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是每一個家長的願望,再苦再累,父母也會讓孩子讀書上進,看到孩子們拿到了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北京的下崗工人老陳師傅激動的流出了熱淚,但是在興奮的同時,老陳師傅卻陷入了另一種困境。
在北京市南苑北裏小區,一提到老陳師傅,沒有人不知道的。因為他的雙胞胎女兒四年前同時考上了燕山大學,今年,兩個女兒又同時考取得了碩士研究生。孩子們爭氣,當父親的自然打心裏高興。可是面對兩個孩子上學的花費,老陳師傅還是有許多説不出的難處。四年了,家裏只有他一個人的工資收入,除了學費,為了給孩子們每個月寄生活費,老兩口省吃儉用,沒有多花一分錢。
2001年6月,陳師傅的單位停産,連僅有的工資收入都沒有了。可是,上大學的兩個女兒不能沒有生活費,不能沒有下一年的學費。於是,陳師傅一下子在社區找了兩份打工的工作,一個是物業維修,一個是清掃樓道,每個月大概掙1500塊錢。
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學習,3年來,陳師傅從來沒有把家庭的經濟情況告訴給兩個女兒。他認為,孩子把學習搞好,就是對他最大的安慰。
3年了,為了供孩子們上大學,為了給孩子們籌學費,陳師傅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從來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但是,每當看到孩子們在學校裏取得的成績,做父親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今年7月,兩個女兒雙雙考取了碩士研究生,雖然不要學費了,但日常生活費又讓陳師傅犯了難。而且正在這時候,陳師傅的一份工作丟了,另一份工作每月才能掙到600元。
雖然父親堅持要供姐妹倆念完研究生,但是女兒卻再也不能讓父親這樣艱辛下去了。因為她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能夠自立了。她們説,不想讓父母再為自己奔波了。
小陳姐妹在讀大學期間,老陳師傅每月給她們每人200元錢的生活費,小陳姐妹生活還是比較緊張,經常要出去打工掙點錢,來貼補生活費,現在小陳姐妹讀研究生雖説學校會給一定的補助,但生活上還是會有困難。和老陳師傅一樣,現在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考上大學後,用盡了平時的積蓄去給孩子交學費,但是讓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孩子在大學期間的生活費卻成了更大的經濟壓力。那麼現在的大學生在讀書期間的花費究竟需要多少呢?來看記者在北京的調查。
李卓是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四年級的學生。從大一到大四,他每個月都從家裏領到500元的生活費。而且,電腦、手機、隨身聽一個也沒有少。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大概是三、四百塊錢。
按李卓的説法,他的校園生活也只是個小康水平。記者對北京市幾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現在大學生每月的基本生活費一般都在四百到五百元之間。最高消費已經超過了千元。按平均每月四百五十元花銷計算,一年下來,一個大學生一年的生活費用就要超過五千元,等於或超過了一年的學費。
花費比學費還要高,那麼大學生的這些錢多花到什麼地方呢?記者走訪了幾所高校,在一所大學,記者看到,一間住有七名同學的宿舍,架在床上的電腦就有四台,五個同學有手機,而隨身聽更是人手一部。不僅如此,現在大學生拎著筆記本電腦上自習早已不是一件稀罕的事了。電腦、手機、隨身聽早已成為現在高校學生的三大件。
記者了解到,在一所高校中,有五十名同學的班級,其中三十五名同學有手機,二十八位同學有臺式電腦,五名同學有筆記本電腦。而所有的同學都有隨身聽或者MP3,MD。其實有了三大件,只是校園小康生活的必備條件,而要維持自己的小康生活水平,大學生的花銷可就是一筆不小的數字。目前,大學生的日常消費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費用、手機費、電腦上網費、軟體費、固定長途電話費、學習資料費。而到了大學四年級,為了應戰各種考試,輔導班的費用,教材費用也成為大學的最後一筆重大支出。記者以北京師範大學管理系02級學生為例,進行了調查統計:每人每月手機費約七十元,上網費六十元,軟體費十五元,固定長途電話費三十元,資料費十五元。
真的想不到現在一個普通本科大學生要順利完成四年的大學生活居然要花這麼多元錢。記得我們上大學的時候也就是五年前吧,每個月的花費也就200元錢,現在比五年前增加了兩倍多,而且大學生的花費還有日漸增長的趨勢。面對這樣的狀況,專家指出,其實大學生消費的增長,也是社會生活需求進步的表現,但是這麼高的花費,再加上每年幾千塊的學費,也確實給許多家長造成了經濟上的壓力,那麼大學生的這些花費又是誰來為他們買單呢?
據記者調查,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的日常消費和電腦、手機等消費品,都是由家長提供的。那麼,家長是不是一定要替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買單呢?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顧定倩認為,學生如果要花費,應該由自己來支付,自己創造條件去買。經濟上獨立是每個人自身成長過程中必然要做的一步,離開了學校以後,獨立的工作和成家都需要經濟上的獨立。而這個過程就應該是從上大學開始。
雖然已經長大成人,自立生活是許多大學生都明白的道理,但真正要出來這一步卻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工作難,收入低,是許多大學生不願意打工的原因。而許多家長更是擔心孩子在學校因為打工而影響了學習。
雖然父母希望孩子在大學專心學好自己的專業,為以後的就業繼續深造打好基礎。但是,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專家卻告訴記者:經濟上完全依靠父母,沒有管理能力的孩子,今後卻要面臨更多意想不到的難題。
北京高校心理素質研究會副秘書長聶振偉説,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僅僅是在知識、技術方面,而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競爭。這個綜合能力很重要的應該是生活理念,一種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理財的能力,如果這個方面欠缺也會影響綜合素質。影響競爭實力,影響一個人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進入大學,對每一個孩子來説都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大學期間的任務不僅僅是學習,同時也要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和一定的理財能力,而實際上要想具備這樣的能力僅僅從書本上是學不到的,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完成學業,從而實現經濟上的獨立,帶給一個大學生的可能會是更多的收穫。
李大慶是北京師範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因為家境不錯,入學的第一年,家裏每個月都要給他寄一千元的生活費。但是從2001年開始,李大慶再也沒有向家裏要過一分錢。原來,從高中開始就著迷街舞的他,從大學二年級時,在學校舉辦了街舞培訓班。一學期下來,這份工作所賺到的錢足夠支付他下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依靠辦班,家教,李大慶真正走上了經濟獨立。
雖然辦班、家教花費了他的許多業餘時間,但是從大二到現在,李大慶的學習成績在班裏都始終保持前幾名。每年都獲得校級獎學金。他認為他比大學生中間沒有做過這些事情的人更有自信,對自己的生活更有把握,
雖然李大慶是許多同學羨慕的對象,但是仍然還有很多同學覺得大學四年更應該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習上。在學習期間,花父母的錢也並沒有什麼大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入大學,同樣,大學生也會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壓力,那麼,大學四年的教育,究竟應當帶給學生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呢?
過去我們總認為大學生就應該生活在象牙塔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學習成績好是最關鍵的,但是現在有很多學習成績十分優秀的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卻處處碰壁。其實一個真正優秀的畢業生,不但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對相關行業比較熟悉,而且還要有獨立的經濟意識。可能許多家長覺得孩子在大學期間打工,不但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也怕孩子受苦,但實際上家長們對孩子過分的愛,反而會阻礙他們的成長,培養孩子經濟獨立的意識對他們將來的就業會更有好處,對於一個孩子來説,上大學也就意味著成年了,年輕人只有不怕吃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承擔自己的花費,逐漸實現經濟上的獨立,才是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