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接觸中張玉蘭跟社區的老人在一起的情景,確實讓人感動,社區給張玉蘭提供了一個創業的機會,給她的生活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北京國際大中城市社區建設比較研究中心的常務副主任于燕燕女士。這位專門作社區研究工作的專家會怎麼解釋社區這個概念呢?
社區是一個外來詞,在這裡除了有像老年公寓這樣的社區服務機構,還應該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社區的公益性崗位如:保安、保潔、保綠、可再生物資的回收利用等等。或者是社區便民性質的工作如小便利店、送水、家政服務等等。這些工作都是非常具體的,跟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絡。北京市順義區的一個社區居委會中就有這樣的例子。
老劉是勝利小區的安全員,像他這樣年齡在五十歲左右的安全員,這個小區共有六人,他們都是前幾年下崗的。去年他們在社區居委會的統一安排下,成為一名盡職盡責的安全保衛人員。剛上任這份工作的時候,好多人都認為,社區保安應該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年齡大的能不能勝任啊?其實這些老同志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因為他們自己就住在社區內,人也都熟。另外,他們能對一些潛在的犯罪企圖起到一種威懾作用……
看來,這些由社區居民自己組織的保安隊還真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的。那麼在社區內其它的一些公益性的崗位,為什麼説也適合下崗人員來做呢?
因為社區工作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技術含量不高,而那些下崗人員正好也屬於技能比較單一的人群。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社區的很多工作都是居民自己就可以來做的,那麼為什麼社區對這些工作人員會有那麼大的需要量呢?我們知道,這種需要有一種逐漸增長的過程,這與人的生活習慣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説,接送孩子上學,幫助居民換煤氣這些,都是屬於家政服務的。這樣的工作不是説居民們自己不能做,而是他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樣他會慢慢地成為一種需求,而且會越來越大。也就是它提供的崗位就越多。
社區服務的人性化和分工的專業化,是社區為下崗失業人員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重要前提。為了更好地發揮社區在解決下崗再就業中的作用,北京的許多社區服務中心不斷地拓寬渠道,成立了一系列的專業企業。比如説,保潔公司,保安公司,送餐公司,甚至還有會議服務公司。這些公司的建立,等於是給下崗失業人員成立了一個組織,使他們由一個個孤立的個體成為一個有較強競爭力的集體。
現在各個城市新建的社區是越來越多。我們相信,飛速發展的社區,肯定能為我們的下崗失業人員提供更為廣闊的再就業天地。明天我們的節目中將繼續討論有關下崗職工就業指導方面的話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