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首頁     從這裡做起     認識中國虎     放虎歸山記     華夏虎文化         



虎的形象與我國的文化


  肖林

  虎的形象和稱謂曾經出現在歷代的歌舞和戲劇中,如元朝雜劇《虎頭牌》,清朝傳奇《虎囊彈》、崑曲《虎囊彈》、京劇《虎牢關》、《臥虎溝》、《胭脂虎》等,不勝枚舉。其中兩個表現人與搏鬥場面的最為激動人心。一個叫做《東海黃公》,是在漢代長安附近流行的一種“角抵戲”。晉朝葛洪在《西京雜記》裏對此有頗為詳細的記載:“東梅人黃公,少時為未能制蛇禦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髮,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氣功羸憊,飲酒過度不能復得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術既不行,遂為虎所殺。三輔人遂以為戲。漢帝亦取以為角抵戲馬。”看來這裡對虎的威力還是誠惶誠恐的,因為象東海黃公那樣有武功、有法術的人仍然沒有鬥過虎,終於枉送了性命。由古典小説《水滸傳》改編的京劇和其他地方戲“武松打虎”,也是表現人虎搏鬥的,但結果恰與《東海黃公》相反,武松打死了虎,成為打虎英雄。在我國有關虎的語匯中也有不少含有貶意的,如“為虎作倀”形容本身受了虎害,又被驅使去害別人的勢利小人的醜惡品質;“狐假虎威”則勾畫出了一幅仗勢欺人的奴才嘴臉。在我國民間童話中,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老虎學藝》的故事:儘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但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會上樹。因為在很早以前,虎什麼本領都沒有,只好拜貓為師,學習各種本領。熱情的貓很快就教會了它縱、跳、躥、撲等諸般技藝,但也發現了虎兇狠殘暴的本性,就在傳授的過程中留了一手。當虎覺得自己已將貓的本領完全學會之後,便一反常態,恩將仇報,竟然猛撲過來,要把貓一口吃掉。貓卻不慌不忙,敏捷而靈巧地縱身爬上了樹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樹下無計可施,便又央求貓把上樹的方法傳授給它。貓則不再上當,虎也就終於沒有學會上樹的本領。宋朝大詩人陸游在《劍南詩稿嘲畜貓》自注中寫道:“俗言貓為虎舅,教虎百為惟不教上樹。”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那些忘恩負義、恩將仇報的小人。至於以虎為地名、人名,繼而演繹出的故事傳説、趣聞逸事,就更是數不勝數。而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中的虎年,則是每隔12年就要到來的歡樂節日。由於我國是世界上有影響的大國之一,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隨著人口的不斷遷移,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可以找到華人的身影。他們所到之處,也必將或多或少地帶去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的十二生肖文化就是絕大多數遠離故鄉的海外華人所難以丟棄的,同時也逐漸為世界其他民族所接受。因此,近年來這種以十二種動物命名年的習俗,不僅在亞洲各國和俄羅斯等的影響越來越大,也悄然傳到了歐美各國,尤其是有關虎年的來歷和各種傳説,各種媒體都樂於廣泛地進行宣傳,使虎年成了虎名副其實的“本命年”。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