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為大型貓科食肉動物,自100萬年前從中國南部起源(一説從中國東北起源),逐漸分化出華南虎、裏海虎、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西伯利亞虎(又名東北虎)、爪哇虎、蘇門達臘虎、巴厘虎等八個亞種。近幾十年來,大規模的偷獵和亂砍濫伐,導致虎的分佈範圍及數量急劇衰減。巴厘虎、裏海虎、爪哇虎分別於上世紀相繼滅絕。
剩下的幾個亞種中,華南虎只産于我國,所以又名中國虎。典型特徵是頭部有鮮艷的"王"字斑紋,素有"山林之王"美譽。它常棲息活動在連片的芭茅、灌叢林中,少在林中活動,主要捕食野豬、水鹿、蘇門羚、鹿等大中型食草動物,偶爾捕食鳥類。
中華虎文化淵遠流長。這其中的"虎"就是指華南虎。它很早就成為中國的圖騰之一。1987年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一帶發掘出土了一對蚌塑龍虎,距今大約6000年,它伴于一位祖先遺骨的東西兩側,依照方位,恰與後世盛行的"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相吻合,堪稱"中華第一虎"。著名的司母戊大鼎的鼎耳的外廓飾著一對虎紋,虎口相向,口中含著人頭。《周易 乾卦文》也説:"雲從龍,風從虎。"因為龍飛于天,虎行于地,所以龍虎相合成為雄偉強盛的象徵,是人崇拜並畏懼的對象。漢朝時,人們就開始在除夕之夜在門上畫虎以驅鬼魅,以後最正宗的門神畫上,除有神荼、鬱壘二神外,都還繪有老虎。
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因此自古以來就被用於象徵軍人的勇敢和堅強,多用虎將、虎臣、虎士、虎賁、虎師、虎威、虎步、鷹揚虎視、燕頷虎須等詞語,讀上去就有一種不凡的氣勢。古代調兵遣將的兵符上面就用黃金刻上一隻老虎,稱為虎符。在古代戰爭中,虎的作用並非僅限於此,它還有作為戰爭工具直接參戰的記錄。影響極廣的十二生肖中就有虎的一席之地。
虎還流傳於人們的口語中。在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小説、戲曲、民俗,以及更為廣泛的民間傳説、神話、故事、兒歌等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中,虎的形象無所不在,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