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精彩回放     數風流人物     製片人心語     主持人專欄     編導手記         



2003—2《水墨意境》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視覺。國畫藝術是一朵怒放於世界藝術之苑的奇葩,在其數千年的歷史演變當中,它獨特的意境可以説是中國文化的濃縮。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美術史論家劉曦林先生做客我們的節目。劉先生您好,歡迎您。今天就請您和我們一起來談談有關這方面的話題。

  説到中國畫就不能不説中國書法。因為中國向來都有書畫同源之説,由此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繪畫和書法之間這種水乳交融的關係。但是在西方,似乎寫字就是寫字,繪畫就是繪畫,是這樣嗎?

  劉曦林:基本如此吧。因為講到中國繪畫的時候不能不談到中國的書法,因為書法和繪畫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最早的時候有一種説法,説“書畫同源”,從它産生的時候來自一個根源,那麼這個根源源頭在什麼地方呢?

  劉曦林:就是廣闊的社會生活、萬事萬物。字的發明和畫的發明就是在同一個起點上,它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的。後來進入繪畫領域之後,因為中國人所運用的繪畫的工具和寫字的工具是同一支毛筆,一樣的毛筆,有毛筆的時候就産生了筆法。古人説了,書畫在起源的時候二體未分,“書畫同體而未分”,沒有分開的。進入自覺的用毛筆繪畫的階段之後,又有人主張把書法的一些行筆的力度、韻味、起伏、轉折、節奏運用到繪畫裏邊來,所以就使得繪畫的筆法産生了一種豐富性的效果。

  主持人:正像您所説的,中國繪畫不僅與書法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同時它還深受中國哲學,特別是老莊哲學的影響。道教哲學在士大夫的畫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非常地深刻,比如像天人合一、陰陽論以及萬物相生相剋都在這些畫當中有所體現。

  劉曦林:任何一門藝術都受到哲學的影響,它也是哲學的一種造型性的顯現。對繪畫來講,影響中國繪畫哲學。可以説儒家、道家、釋家,儒道釋三家,釋就是佛家,他們都對中國繪畫的美學內涵,以及形式節奏産生了影響。特別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所謂天人合一,我們簡單地來認識的話,講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主觀和客觀之間的關係。客觀宇宙萬物是什麼?被稱做“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所以中國古代畫山水。山水畫是什麼呢?山水以形媚道來表達道的,表達宇宙運行規律的中國古代詩歌和中國繪畫是一樣的。我們讀詩經説:“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或“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都是描寫具體的事物,具體一個動物或者植物,但表達都是人們的情感。

  主持人:聽過您的介紹之後,我就想到有的時候我們在讀士大夫畫的時候會感到一種情致,這種情致就是隱藏在紙墨之中的一種人生的修養。據説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當中,像中國繪畫也好或者書法也好都不單獨地作為一種技藝存在。它只是士大夫們陶冶自己性情的一種精神副産品。

  劉曦林:講到繪畫,比較複雜。因為士大夫的畫我們或者稱作文人畫只是繪畫中的一種但是中國古人有種説法叫“技近乎道”。它沒有完全停留在技術這樣一個層面上,但是我們現在叫美術。既要美,又要有術,這個術就是技的範疇 。但是技近乎道,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者為之道就是精神的東西,所以中國畫以前強調一種説法。強調一種人品和畫品的統一,説書如其人,畫如其人,文如其人,也就是人和繪畫之間,我的人品、我的修養之間和我的繪畫的格調之間有一種同構關係,這種同構關係就是人的修養的一種再現。

  主持人:在古代中國的時候,入仕求官是文人的一條出路,治國齊家平天下,可以説是當時讀書人的最高的理想。但是如果這種理想無法實現的時候,很多人便寄情於山水之間,用心於筆墨之中,這裡邊和中國的哲學有關係。

  劉曦林:中國古代的文人從小要讀書。讀書、科舉、入仕、做官。正直的文人都想做一個好官,為民請命,齊心治國平天下,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都想要為國效勞。但是往往是不風順的,不風順以後,可能就要貶官。有時候可能就要追求一種隱逸。中國文人的思路開始是儒家的、入仕的或者當他遭到一種官場的拒絕之後或者他厭倦官場腐敗之後,他就轉歸退隱,到山林裏去修身養性,所以文人就借書畫藝術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中國的繪畫為什麼多表現山林,多表現自然風貌?因為這些東西最容易表達人的情感,就是一塵不染,與世無爭。它是這樣一種境界,這是文人的一種境界。文人表現這種境界可以説是一種消極的反抗,不是被動的一種表示。帶有一種對封建統治階級不合作這樣的態度,以表示我的清高,以表示我純正的人格,所以文人畫的産生是這樣的。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其實中國繪畫也好,中國書法也好所用的工具都是相同的,都是筆墨紙硯。從這些工具當中,可以體現出一種簡潔之美。這種簡潔,我們用另一個詞來表達可能更加準確一些,叫做“純化”,一種非常高的純化的境界。

  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有人曾經一直認為説,西洋畫是建立在光學基礎上,它的基礎是科學,它更注重的是一種透視關係,還有就是色彩,但是中國畫卻不太重視這些可是我卻發現西洋畫當中,有不少現代派的作品當中也不太注重透視的關係,這一點與中國畫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劉曦林:因為西方美學裏最早有模倣説,是如實的、客觀的、忠實地反映客觀事件,所以它的色彩也好,它的透視觀念也好,它都是要如實地通過平面上能夠折射出自然事物的空間感、立體感,他們所以要講究透視性,後來經過文藝復興叫線性透視。一種線性的透視像我們看鐵軌、看電線桿子、看房子,最後都要經過透視的規則都消失在一個視平線的面點上。但是中國繪畫的美學不是這樣,中國繪畫一開始就是意象美學,一開始就是不似之似。無論是工筆的,無論是簡筆的都是這樣的一個美學。但是為什麼後來西方繪畫也發展到和中國繪畫演化的,和中國繪畫相近似的。透視概念就是説西洋繪畫裏邊的主觀成分逐漸增強之後,特別是現代主義出現之後,它也講究不形似,它不形似的過程與藝術自身的演化有關係。

  主持人:在中國畫當中,其實也存在着一個寫實和寫意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我印象當中似乎寫實更多的都是宮廷的畫家。比如像漢代的毛延壽,還有宋代的一些宮廷畫匠。但是文人們卻更加注重這種寫意,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宮廷畫匠他的寫實是為了能夠讓皇帝達到視覺上的享受,能夠博得皇帝的這種歡心。

  劉曦林:但是文人的這種寫意,其實他更多的是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情感。中國這樣一個體制歷朝歷代都有畫苑或者類似畫苑的機構,又養了一批畫家為宮廷服務,可以説(他們)為宮廷服務的功能是多樣的。一個是皇上愛好王宮裏的大臣也好,他們賞心悅目,畫山水畫花鳥,畫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另外一種 ,它也有記錄歷史的功能,比方説畫功臣像畫孔夫子和72弟子像,而文人往往用寫意的,一種美學來指導自己的藝術。文人表達他們的不平之意,表達自己清高的一種境界和表達的題材有關係。他們喜歡畫山水,喜歡畫梅蘭竹菊,這些東西用一個寫意來代表他的畫,這是一種美學概念。寫是什麼,除了書寫之外,還有發泄之意 ,“寫者泄也”。寫意就是泄意,就是表達人的一種情感,所以它和宮廷苑畫,因為功能不同所以説它採取的一種藝術的節奏,用筆的快慢,用水的成分都不一樣,産生了一種豐富的奇妙的水墨效果。

  主持人:其實中國畫它不單單是一個畫的問題,更講究的是書、畫、詩、印這種完美的結合。比如一幅好畫、一首好詩而且一筆好的書法,再加上非常漂亮的這種印章,真的是有一種相映成趣的感覺。

  劉曦林:我們常常説中國畫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不光詩書畫印,可以説戲曲、舞蹈、音樂,甚至武術都是中國畫一種有機的營養,甚至於中醫跟中國畫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是詩書印和畫的結合可能是更多一些古人有“三絕”之説,有詩書畫印“四絕”之説。三絕就是詩、書、畫,四絕就是詩、書、畫、印,今天它是在形式格局上達到統一了。一張畫裏如果沒有題字、沒有印章,這畫就沒有完成這可能與中國人的一種習慣有關係。我們的畫家最後落上自己的款,蓋上自己紅色的印章的時候,我的責任才能夠完成,我是非常負有責任心的。更重要的是在美學內涵上他們是相通的,你比方説詩歌講什麼?詩歌講詩外有詩。畫要講什麼?畫外有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劉曦林:齊白石畫了一個蒼蠅,這只蒼蠅落在一個圓盤上,圓的盤子上他提了一句話:“能識此畫者,他日不能無名”,認識此畫的人,將來一定是很有名的人,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那麼這裡邊就非常有意思,齊白石還有一隻蒼蠅,他説,某年某月某日,他到湖南去省親,就是回家探家去,路過保定,小住三日,室內有一個蠅,將欲畫去,予昔日見蠅必殺之,此蠅不擾人也,特為此留影。多麼有人情味,這張畫裏通過這樣的題跋昇華了畫意。還有一個畫家叫傅抱石,他喜歡喝酒,不喝酒就畫不出好畫來,這就是寫意的情致了,他就有一方印章叫“往往醉後”。往往喝醉了酒以後作畫作得更好,他用“往往醉後”作為自己的印章,表達了一種生活狀態,一種作畫的節奏或者一種審美的境界。所以説詩書畫印以及各種各樣的結合使中國畫形成了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綜合為什麼? 綜合為文,綜合為道,畫者,文之極也。

  主持人:我就非常喜歡中國的文人畫,因為我覺得在文人畫當中,像山水還有梅蘭竹菊都是他們百畫不厭的對象。而且這其中也能夠表現出他們崇尚淡泊、寄情高遠的一種情感。

  劉曦林:梅蘭竹菊和文人的情操,文人的志向,文人的情趣之間有種同構關係。比方説梅花是中國文人喜歡的,梅花的清氣、有骨氣,在嚴寒當中挺然而立,在冰雪世界裏開的這樣一樹鮮花,這樣一樹鮮花和文人那種不懼嚴寒、不懼挫折,這樣一種精神的境界是同構的。陸游有一句詩説,“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提得多麼好,蘭花也是這樣子。菊花也是這樣子,另外松竹梅成了歲寒三友,也是文人經常畫的東西,他就認為在文人的一種品性和這種自然物之間有一種對應關係。

  主持人:總之自然山水、書畫、藝術還有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都是中國畫的這種精神支持和魅力所在。其實我們在讀中國畫的時候也就是在讀我們山河的靈氣,也就在感受我們的民族氣質。

  劉曦林:是的,我剛才説過了,這藝術最終是種精神性的表現,這種精神性的表現是一種哲學的表現,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這樣一個境界的中國畫藝術。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