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名家檔案】黃培新,1945年出生,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內科主任,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腦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治療中風、癲癇、失眠等神經內科疾病。
【解説】黃培新1945年出生在廣東省的一個農民家庭,清貧的生活更加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是究竟是什麼使他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還要從他的中學時代説起。有一次,他讀到了一篇介紹中醫在經絡學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文章,這對他人生的道路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廣東省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培新】
也就是我在高三的時候,我們在圖書館看雜誌,看報紙,當時六十年代早期,正是中國的針灸經絡學説在世界醫學界影響越來越大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看到這個成就,當時看到報紙的宣傳呢,對我們確實起到很好的啟發作用。
【解説】1970年,黃培新在廣州中醫學院醫療係畢業,畢業後一直在廣東省中醫院內科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臨床與學術研究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5年,黃培新開始定向研究神經內科,並於1986到1987年在中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國神經內科進修班"進修學習,他致力於中醫腦病的研究,認為除了"風"的因素以外,"痰"在腦病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廣東省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培新】
這個"痰"是病理性産物,機體內的功能的病理性産物,痰濁的根源呢,它就來自"脾"同"腎",所以中醫有句話叫痰濁生於脾,動於腎,脾腎的功能衰退,它痰濁內生,但是痰濁本身它是到處跑的,它到處跑呢,有些可以停留在腸胃之間,也可以肌膚之間,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講的血管裏面也有痰濁,或者是積呀,這些東西與痰濁都有關,所以這個病理性産物,它是對眩昏的生成往往有肝風夾痰,上擾清竅,這個病機的存在。
【解説】黃培新在負責臨床的同時還長期擔負著沉重的教學任務,不斷地把他的新的研究和發現傳授給他的弟子們。由於他治療的病人大多數是老年人,病程比較長,而且大都是屬於慢性病,所以治療的過程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對此在用藥上黃培新有深刻的體會。
【廣東省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培新】
用藥的過程中要看病,要是急性的病,就應該是急藥,用藥的劑量可以大,選作用比較猛烈的藥,性能比較猛烈的作用,這樣藥能急至,也就是直達病的。如果對於慢性病,在調理、在防同治這個方面講時間要長的話,那就應該是選用這些比較平和的藥物,這些是在臨床上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個人體裏邊有它的自身的生理功能,只不過是衰退而已,失調而已,在我們給點藥物再適當地給他調理,但是這個調理有一個過程,生理功能慢慢恢復,不能夠急,這個恰恰就是我們中醫的優勢。
【解説】經過黃大夫的精心治療,這位患腦動脈硬化的大媽不僅頭痛、頭暈、渾身乏力的症狀消失了,而令她更加高興的是記憶力也恢復了。
【患者】以前記憶力非常差,就是自己説的幾句話,一會兒就忘了,比如説擱下一件東西自己就找不到,擱下就找不到了,現在起碼説話什麼的呢,就不會馬上忘了,就是有忘東西呢比以前少多了,所以我覺得記憶力比去年就好轉了。
【主持人】黃培新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我們在採訪他的時候,他正在為香港的中醫師資格考試出題目,在我們與他短短幾天的接觸中,深深地感覺到他在為他所鍾愛中醫事業忙碌著,在臨床、教學、科研等許多的方面盡著自己的最大努力。
編導:趙燕 攝像:姜可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