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 節目回放 1998年 中華醫藥第一期】這是西醫經常使用的注射器的針頭,這是中醫針灸用的銀針。同樣是針,它們最大的不同就在於西醫的針有孔,而這根針是實心的。換句話説,西醫的針是用來往人體里加進一些什麼東西,而中醫用的針,則是用來刺激人體,用來激活一些您體內本來就有的東西。
【主持人】我想有些朋友已經認出來了,沒錯,這就是五年前的我,這也是我們中華醫藥欄目開播的第一期節目。想想時間過得真快,中華醫藥從開播到現在已經五年了。五年裏,我們每個星期都會在國際頻道與您相約,其實也正是有了您的陪伴,我們的欄目才走到了今天,並且有了發展和壯大。五年,在時間的長河中也許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對我們卻在生命中留下了永恒的記憶,回首五年,我們更加能理解珍愛生命的內涵,品味五年,也會讓我們更加懂得關注健康的意義。讓我們一起回首過去,再一次走過五年。
【片花】
【主持人】觀眾朋友剛才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我在中華醫藥欄目開播的第一期講的第一段話,是從中醫的針灸開始説起的。大家千萬不要小看了我手上的那一根小小的銀針,幾千年來,正是針灸的神奇療效,讓無數的華人解除了病痛、擁有了健康。也正是這一根小小的銀針,使得中醫藥跨越了時空,走向了世界。
【解説】(黑白資料)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應美方的要求,美國的隨行人員觀看了一次中醫的針刺麻醉手術,正是這次手術,打開了中醫走向世界的大門。
【主持人】當時我們就給他看了一個開胸手術,在針刺麻醉下給他做開胸手術的表演,讓他看一看,我們在北京醫科大學選定了一個肺病的病人,他有支氣管擴張,他老是感染,黑格不是一個人去的,還帶了幾個記者進去,我們一開始做他就進來了,他就是從頭至尾看我們做,從捻針到做完了,一個鐘頭一刻鐘,很快就把他做完了,由清醒麻醉做的,最後病人馬上坐在手術臺上,記者就問他你感受怎麼樣啊,你在清醒狀態下做針刺麻醉疼的程度怎麼樣啊,那個病人就對答如流地告訴他,當時黑格感到真是難以理解,他説了一句話就是surprise,看了真讓人感到驚訝。
【主持人】其實驚奇的不僅僅是黑格先生,當時在場的西方記者看完了這次針刺麻醉手術之後都感到十分的驚訝,他們沒想到一根小小的銀針在中國人的手中會變得如此的神奇,不僅能夠解除人的痛苦,甚至還能挽救人的生命。一時間,在西方的主流媒體上充滿了對中醫的讚譽,而針刺麻醉的神奇療效也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就是在那時,在美國的肯塔基市一個叫傑森的小男孩出生了,29年後,傑森來到了中國,成了眾多來中國學習中醫的留學生中的一員,他還給自己起了一個好聽中文名字——叫孫傑生。
【一組運動畫面 定格上字幕】
孫傑生,美國人,29歲。
崇尚中國的傳統文化
2002年來到中國學習中醫。
【解説】2000年,在美國的肯塔基市,孫傑生的中醫診所開張,引起了當地人的注意,特別是他憑藉一根銀針為病人治療疾病的方法更是讓許多社區居民感到了東方文化的魅力。但是,隨著病人的增多,孫傑生逐漸發現對於中醫,自己只能算是剛剛入門。
【美國留學生 孫傑生】我在美國開兩年診所,在這兩年之內,我發現我用中醫治療的病不錯,可是我發現有一些病人,可能40%左右,我可以幫助一點,可是我不能完全解決他們的問題,當然,不管是中藥或西藥,有很多病人沒辦法幫助,可是我也覺得不一定是中藥不會治療的原因,原因可能也是我自己的經驗不夠,我在那個時候在我老家那裏沒有什麼好的中醫,沒有什麼好的老師,所以我在想我以前在加州學中醫的時候,我碰到一個特別好的老師,就是平心堂這裡的王居易,我現在把我的診所關門一年,回中國。
【解説】和許多外國朋友一樣,孫傑生對中國的認識也是從喜歡中國的太極拳開始的,這種陰陽變換講究人體內在平衡的中國功夫讓孫傑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著了迷,隨著與中國人交往的增多,中醫也開始溶入了他的學習和生活。
【孫傑生】我第一次開始對中醫有興趣的時候我在台灣,我那個時候住在台灣,我是在台灣工作的,那段時間我的過敏特別厲害,鼻塞,打噴嚏,咳嗽這一類的事,可能是因為台北的空氣有時候有點污染,後來我就跟一些朋友講,我在台灣的朋友他們説,你肯定要去看一個中醫,他會給你幫忙,所以有一個朋友他就告訴我你去這個地方,我去找一個中醫,他給我治療了可能兩、三個月,兩三個月以後我呼吸就好多了,而且鼻塞也好多了,所以就説,中醫有前途,我自己也開始有興趣。
【解説】孫傑生在學習中醫的同時,孫傑生愈發感到中醫藥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雖然你看他寫毛筆字的姿態不是很熟練,但是他告訴我們,他學書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中悟出一點什麼,對他日後的行醫有所幫助。
【孫傑生】我17歲開始學中文,後來就學中國文化,中國歷史,到了中醫的那個時候,到了發現中醫是很有意思,很有幫助,很會幫助別人,我就發現一方面我可以學習中國文化,第二方面我可以學到會幫助別人的一個題目,所以我個人對中醫的興趣就是為了比較了解中國文化,從那個時候開始,從那個角度開始。
【解説】2003年三月份,孫傑生回美國休假,在家裏恰巧碰上他母親的一個朋友眼睛患了很嚴重的內膜炎,當地的醫生説如果一二個星期沒有好的話,就必須開刀。看著病人痛苦的神情,孫傑生決定用中醫的針灸給他試試。
【孫傑生】我是摸到他的身體,看他的身體哪有硬結,這個會表現他的經絡有問題,我也是用王老師的想法來扎針,他的手法,後來那個病人他躺在那裏二十分鐘,二十分鐘以後他覺得整個身體很涼快,而且他眼睛不癢,第二天眼睛也不紅,第三天去看他的西醫,他的西醫説,啊,怎麼回事,你的眼睛看起來怎麼那麼好,是怎麼做的,他説,我是用針灸做的,他的醫生很認真地打個電話給我説,謝謝,這個真的很有意思,西方醫生也覺得很有興趣。
【解説】在北京孫傑生居住在一個普通的四合院裏,一有空閒他就會來到衚同口的小賣部,與店主聊聊家常。他説學成以後他就要回美國了,他會一生從事他所鍾愛的中醫事業,以便讓更多的美國人也能得到中醫的恩澤。
【孫傑生】(背景音樂一直到片花後,)我也很喜歡當一個橋,從東方到西方的一個橋,我可以學中醫,當那座橋,把中醫傳到我老家那裏,給別人懂。
【字幕】五年來已經有多名留學生走進了中華醫藥,和許多學習中醫的留學生一樣,他們是在中國學習自然科學的留學生中人數最多的一個群體。
片花
(一組黑白照片定格 )
【解説】(從最後一幅定格照片開始解説)這一幅幅珍貴的照片記錄了一個時代,一段歷史,這些照片的作者就是已經年過八旬的徐肖冰老人。
【字幕】徐肖冰簡介:徐肖冰,1916年出生,原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拍攝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紀錄影片。
【解説】徐肖冰的一生曾經歷過無數次的戰鬥洗禮,也曾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沒有想到,1974年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裏,一場大病才使他真正體會到了面臨死亡的恐懼。
【徐的兒子】西醫沒有辦法了,沒招兒了,中醫現在提出來試一試,按咱們現在話就是説,死馬當活馬醫了,最後我們家屬也是堅持就是要求要試一下
【徐的兒媳】我們是學醫的,我們心裏也沒底了,前頭我們覺得有些也可能是正常手術以後難免,年紀大了出現,但是到那個時候不行了,在這種情況下,把趙老請來了。
【解説】(音樂) 請來為徐肖冰看病的趙老就是在我們節目中多次提到的我國皮外科的一代宗師,著名的老中醫趙炳南先生,在趙老的一生中曾經救治過無數的危重病人,徐肖冰就是其中之一。
【徐的兒媳】他是膽囊結石,手術切除以後一個月,手術以後所有的並發癥都出現了,比方説,出現了腸漏,然後又出現了高燒 感染 敗血症就是不吸收,就是拉血,一便血就是八百毫升,便盆裏頭全部是鮮血,在這種情況下,西醫所能應用的措施基本上都用上了。
【解説】當趙炳南來到徐肖冰的病床前時,徐肖冰的意識已經不清楚了,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
【徐的兒子】老爺子那時候逮著誰罵誰,他是燒糊塗了,惟獨趙老進去,真神了,不罵趙老,跟趙老很好的交談。
【徐肖冰】突然醒過來,趙炳南問我,什麼不舒服,我就給他講,插的那個管子鼻子裏頭,插的太難受了,護士過一會兒就抽,這管子把胃裏頭什麼液什麼的都抽出來,從手術以前就查進去,一直插了一個多月吧,我就説這個不舒服,結果趙炳南跟我講這個可以拔掉,哎呀,我聽説醫院裏頭為拔掉這個管子討論了整個一個上午,就是一拔掉,就完了。
【解説】在萬般絕望的情況下,趙炳南的一句話,讓徐肖冰的家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徐的兒子】(音樂漸起,一直持續到片花之前)我覺得有一句話安慰特別大,就是有救,西醫當時就講準備後事了,但是趙老看完了以後就是説,還有救,這話,説實在話,這給我們家裏人的安慰太大了。當時因為已經絕望了,沒有希望了,他告訴我有救,我記得就是三服藥,三服藥下去,體溫就下來了。這是奇跡。
【解説】(趙炳南的鏡頭慢動,)趙炳南老先生雖然已經離開我們多年了,但許多像徐肖冰老人一樣得到過趙老救治的人都會永遠懷念著他,在他們以及他們親人的心中會永遠存有一種對中醫的感激之情。
【字幕】五年來,中華醫藥共推出了近300個治療各種疾病的特色專科,為人們尋醫問藥打開了方便之門。
【片花】
【主持人】在我小的時候,特別愛踢毽子,而且還有一段童謠讓我至今難忘:“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裏用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每當我想起這首童謠,我就會想起我們《中華醫藥》節目中曾經介紹過的花毽傳人張玉寬,他那嫻熟的腳法、精彩的表演讓看過的人都非常佩服,令人難忘。那麼現在老張又在忙活些什麼呢?在我們節目播出五週年的時候,我們的記者又去採訪了他們一家。(大屏幕重放張踢毽的鏡頭)
(一家三口的踢毽動作慢動,只有音樂,沒有解説)
【字幕】張玉寬 花毽傳人 49歲(張的畫面提到前面)
【字幕】張玉寬的夫人
【字幕】張玉寬的女兒 23歲
【解説】每逢星期日,在北京的街心花園裏,都會看到精瘦幹練的張玉寬在教大傢伙兒踢毽子,看他表演的花毽變化無窮,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解説】張玉寬的家庭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三口之家,女兒參加了工作,老張夫婦兩個也退休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笑聲不斷。要説他們家與其他的人家又有哪些不同,那就是他們一家三口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踢毽兒。不僅他們兩口子有絕活,女兒還代表北京去西藏參加比賽,獲得了好評。你看這滿屋子挂的照片,都是他們踢毽兒時留下的精彩瞬間。尤其是張玉寬,他對踢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花毽兒傳人 張玉寬】説句老實話,這不是我家的東西,也不是我的,這是咱們老祖宗給咱們留下的玩意兒,是民族的,是咱們國寶,也算國粹,我對得起咱們的老祖宗和我的師傅,和我的前輩,在我這一代,我並沒有讓它失傳,我繼承下來了。
【解説】踢毽子起源於中國的漢代,到清朝末年達到了鼎盛時期,歷史上中國人以這項運動作養生之道。為了不讓這項傳統的技藝失傳,張玉寬先生可真是費盡了心血
【張玉寬先生】就像我閨女吧,也算是我的徒弟,她也就是從八九歲,十來歲我教她,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走了500所中小學,讓我的下一代,把這個東西儘量的要一代代傳下去,讓他們看看咱們民族的東西。
【解説】為了這小小的花毽兒,張玉寬付出了很多,他不僅教大家踢毽兒,還經常自己做好毽子送給大家,一來二去張玉寬也就有了很多毽友。而在北京各大、小公園踢毽子的人當中,大家佩服的不僅是張玉寬的人品和踢毽兒的技術,就連他名片上的話,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名言。
中國花毽傳人 張玉寬
踢出來的樂子
左面是 世上難躲凡事
右面是 腳下不記紅塵。
背面是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解説】現在,有許多人在張玉寬的帶動下,把踢毽兒當成了自己的健身手段。而要説起跟張玉寬學習踢毽兒的弟子,在北京已經有上萬人了,在這些人當中,不論問誰,他們都會跟你談起踢毽的好處。
【毽兒友】從98年開始,到現在有五年了,這五年通過這踢毽兒,我感覺我的體質比以前增強很大一塊兒,血糖也下來了 ,血壓也下來了。
【毽友】我沒踢的時候,120斤,後來跟張老師學踢毽兒,踢了不到一年,後來我就覺得瘦了,後來我就掉到了102。
【毽友】您看我今年多大了,61了,這個毽兒是越踢越年輕,越踢人越瘦,這是特別吸引人的地方。
【解説】我們衷心祝願花毽兒這枝民間藝術的奇葩越開越艷。
【字幕】五年來,《中華醫藥》共推出《健康話題》近300個,這些話題倡導科學健康理念,始終引領時尚健康潮流。
【片花】
【解説】 在北京香山開往玉淵潭的汽車上,每個星期二上午人們都能看到一位始終站著的老人,他叫劉順,是東北人,患有瀰漫性肝癌,作過兩次大手術。由於病情嚴重,老劉不能坐在顛簸的座位上,這一站,就是將近三個小時。就這樣,他也會每星期乘坐往返將近六個小時的公共汽車來到玉淵潭,因為那裏有他嚮往的“生命綠洲”。
【解説】 在這塊生命綠洲上,活動著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抗癌樂園的癌友們。和他們站在一起,很難想象出這些人都曾經是徘徊在鬼門關前的癌症患者,他們曾經非常絕望,但求生的慾望又讓他們變得堅強。在經受了癌症的痛苦,與癌症搏鬥的艱難之後,他們的心靈獲得了新生。
【癌友】81年1月做的手術,摘了胰頭 胰體,膽囊,膽管,十二指腸,胃四分之三。還有周圍十二個淋巴結。
【癌友】我這個人比較樂觀,我得了癌症我也沒有説想死啊,哭哭啼啼,我沒有, 我覺得我死不了,我跟他們説,我跟那個死不了似的,跟那個 花似的,栽哪兒哪兒活。不管旱澇,我都保收。我死不了。我有這麼一種信念。
【解説】聽了癌友們發自肺腑的話語,看著他們樂觀的生活狀態和與癌症勇敢抗爭的精神,處於崩潰邊緣的老劉又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老劉】到樂園這兒一看,我這思想解放了,就把怕死的負擔撂下了,不怕死了,人不怕死了還怕什麼呢,就鍛鍊吧。
【老劉妻子】我的情緒可能比他還嚴重,我一聽説得了癌症,我尋思完了,哪怕能活半年也好,可能很難了,可能很快很快就不行了。但是我來到八一湖一看,看大夥都特別樂觀,從老師講課我都跟著聽,老師講的也好像是給我講了似的,所以我心裏就不害怕了。不管怎麼的,只要咱們活一天就練一天,所以我就不那麼害怕了。雖然做了第二次手術,但是我還想,有八一湖的精神指導著咱們,咱們就不能倒下去,不管怎麼難,一定要起來,起來走,起來鍛鍊。
【解説】和老劉一樣,曾經走進我們演播室的孫雲彩女士,也曾有過一段艱難的心路歷程。
【字幕】孫雲彩,1980年患雙側乳腺癌,肺轉移,癌齡23年。
【北京抗癌樂園副園長 孫雲彩】我在這一年半,這告急,那告急,淋巴告急,那還是求生的本能,還是想活。人世間還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我兒女沒有培養成人,好多東西,我還沒有來得及嘗試,沒來得及看,什麼是藍天。所以在得病以後,我最大一個感覺,我看天的時候,那白雲都是這麼美。
【解説】在抗癌樂園,許多癌友都像孫雲彩一樣,有著坎坷的抗癌經歷,他們説,是抗癌樂園的精神鼓舞著大家。在這裡,無論是傾心的話語,還是激情的表演,其目的都是為了給大家樹立抗癌的信心。
【癌友】雄赳赳,氣昂昂,98年的8月份,二次推進手術房,不怕刀子,不怕剪,也不怕見閻王,中國好兒女,勇敢堅強,戰勝癌症狗豺狼。噠噠滴,瞧音樂多好聽。
【解説】為了不離開這塊生命綠洲,老劉在北京長住了下來,他就這樣快樂地生活著,從醫生宣判他只有兩個月的生命到現在,已經又過一年多了。
【老劉】于園長有句話,它轉它的,你練你的,你看誰能幹過誰,我就這麼練起來了,所以我到現在,我覺得我不説是勝利者吧,我也不算失敗者。我還活到現在,如果沒有樂園的精神,我恐怕去年就趴下了。
【同期】得癌好處多,得癌就歡樂,一得癌就跳舞,咱們比健康人生活的還充實。
【孫雲彩】(音樂)我用八年的奮鬥活過來,活過來那麼長時間,現在我已經23年了,我在這個抗癌樂園里舍不得這塊地方,捨不得廣大的癌友,即使這個地方有的時候還是很悲壯,有的癌症很重的,到後來也不一定能夠戰勝,但是我在這兒那麼多年,我看到一批又一批得癌的朋友,他們有的通過自己勇敢的戰鬥,科學的治療戰勝了癌症,給自己給全家人帶來幸福,給社會解除了一些負擔,有的人也不一定都能夠活過來,就剛剛你們看到的,黑龍江來的,瀋陽來的,還有從南方來南寧的,貴州來的,那麼這些朋友們他們到這奔什麼呢,我想奔一種精神,抗癌樂園這種精神就是樂觀拼搏的精神,能拼搏下來活下來,我們將給社會給未來給癌症研究提供經驗,如果拼搏不下來,死了,那也是勇敢地去死,也要體現一種精神。
【字幕】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人類靠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了死亡,使人生煥發出美麗的光彩。
片花
【主持人】 我們中華醫藥欄目開播五年來,每期節目都會有一位醫藥名家通過我們的鏡頭走進您的生活,對他們的記錄,使得中醫的財富,有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傳承。有人説我們是在搶救一種文化,對此我們感到深深的榮幸。現在,我們拍攝過的醫藥名家有的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看到為他們留下的活生生的影像畫面,真是有一種説不出的感動。在2000年的7月份,我們拍攝了已經91歲的中國著名的老中醫劉炳凡老人,在節目播出後的一個星期左右,老人家就去世了。但是直到生命的最後,劉炳凡老人還在整理中醫著作。
節目回放
【解説】在劉老去世的三週年之際,我們的攝製組又來到了劉老工作和居住過的湖南中醫藥研究院。環境依舊,但老人家已經不在了,當我們置身在他的家中時,仿佛又聽到了劉老的朗朗笑聲,我們這次特意為劉老的家人送去了劉老的錄像帶和載有他事跡的“中華醫藥”系列叢書,以表達我們的懷念之情。
(沒有解説,只有音樂,一段家人看錄像的鏡頭。過去解説的加聲音))
【劉炳凡的兒子】(音樂繼續。一直到劉老的同期結束)
因為這個節目對我來講是最好的,也是無價之寶,為什麼呢,我隨時能夠看到活動的父親,就像你們説的,好像他還在屋裏一樣,有一種親切感,我一直就覺得他好像還沒有過世。
【長沙中醫研究院黨委書記】在他的悼詞會上我講了一句話,我説劉炳凡研究員是功德圓滿,因為在你們播放了他以後,他最後在電視臺做了宣傳,這個沒有料到,就個把月時間,劉老師就去世了,非常的功德圓滿。
【劉老同期聲】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願一輩子,從實以終。(換慢動特寫鏡頭,音樂到字幕結束)
【字幕】五年來,共有近300位醫藥名家走進了我們的節目,“中華醫藥”為他們留下了人生中最精彩的美好瞬間。
片花
【解説】 一天,一封厚厚的信函從海外寄到了中華醫藥,令大家驚喜的是,信封上粘貼的郵票居然是主持人洪濤的肖像。
原來,這是僑居在加拿大溫哥華的蘇暢老人的來信,老人對中華醫藥欄目的喜愛由來已久,最後想出了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在加拿大為全家所喜愛的《中華醫藥》主持人申請了個人郵票。
【解説】(音樂。一組老人的照片,需要加拍)蘇暢老人已經年近九十了,移居加拿大也有幾十年了,老人的一生,足跡遍及五洲四海,但在他的眼中,最美好的還是中國。而中國中央電視臺的《中華醫藥》欄目更成了老人情感的寄託。蘇暢老人在寫給主持人的信中,像聊家常一樣講述著他一家三代的生活,親切、愛護之情溢於言表,他還寄來了孫女婚嫁的照片,喜氣中更透著親近。老人在信的最後説“如果你同意,我願以蘇伯伯具函”,言辭中處處流露著蘇暢長者的關愛。
【主持人】 蘇伯伯您好,我想您一定也在收看我們的節目,那麼請接受我們中華醫藥全體同仁對您及您全家最真切的問候。
《中華醫藥》開播五年來,每天都有許多帶著五洲四海華夏同族體溫的信函寄到我們的欄目組,我們也會收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和E-MAIL,這些信函和電話,在我們與您之間,傳遞著生命的希望,感受著愛的真情。正像我們在節目中所説的那樣,“中華醫藥”就像一座橋,這座橋把海內外的觀眾朋友的心緊緊的連在了一起。五年的時間,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我們“中華醫藥”欄目也在一天一天的成熟,展望未來,也許我們節目的風格會有所改變,也許我們節目的版式會有所改變,但有一條我們永遠也不會改變,那就是:“中華醫藥”牽掛您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