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終記著初讀《大哥》這個劇本的第一印象,那時劇本還沒脫稿,我僅僅看到了前5集:退休在家的老父親,下崗的妻子,中學讀書的兒子,二弟的三口之家以及與丈夫鬧感情危機的大妹妹,一天不著家的四弟和當小學教師的小妹……他們和中國許多傳統家庭一樣,生活在一個大雜院裏,早起晚歸為生活而奔波。我看了5集還説不清楚劇作想要講些什麼,但還是饒有興趣,因為透過大哥、父親及其兄弟姐妹們所傳達出來的濃厚的生活氣息,讓我仿佛置身於真實生活之中。一部作品要能打動觀眾,首先要能打動創作者自己。
這部戲雖然沒有什麼中心事件,但是自始至終貫穿著一個“情”字: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夫妻之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之情,男女之間的愛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友情。就是靠這些情,維繫著家庭這個社會細胞的穩定,喚起人們對這個社會多一份理解和寬容,從而也增加了直面困難和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但是出於社會的影響,或是出於個人的私念,或是出於誤會,“情”又不斷遭到破壞,人們再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去修復和重建它,所以情也許是幸福的,也許是痛苦的。例如劇中的兄弟之間,分灶吃飯而合用一個水錶,就引起生活困難的二嫂的議論,看不順眼的小姑子就少不了爭辯幾句;弟妹幾個為每月每人是否按時給父親50元贍養費,也時不時有些口角。
你可以認為我們在呼喚人間真情,也可以理解為我們在闡釋逆境中的人們如何面對現實,或者理解為我們在維護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觀念,不同經歷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理解。而一個多義的主題總比一個單一直白的主題要好。(《中國電視報》張今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