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娥是遼寧省的一個養雞專業戶,她養的雞每天光出欄的雞蛋就有兩三萬斤,而且還能遠銷到香港,賣個好價錢。
李素娥:和老闆我可以討價還價,老闆給我價錢不合理了我就可以跟他説。下一步我準備讓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我現在有這種産品,都過來找我合作做這個雞蛋生意。
李素娥賣雞蛋為什麼能賣得這麼牛?因為她雖然足不出戶卻對各地的雞蛋價格了如執掌。不過,我們今天的故事主角可不是李素娥,而是為她提供信息的網站,以及這個網站的主人連萬友。
連萬友:兩千年的時候我回到我的家鄉,我們家鄉的父母官縣長就聊天講,現在(家鄉的)農産品糧食作物很難賣出去,你們公司搞産業搞軟體能不能幫助我們搞一搞信息網。
連萬友今年50歲了,97年的時候,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興起,他開了一家軟體公司成為一名IT人士。IT給人的感覺總是很時尚,可連萬友偏偏要和別人不一樣,選擇了到互聯網上去務農。
連萬友:當時經過了對家鄉農業縣的大量的調研,感覺到在農業這個市場裏面潛力很大,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三五個人吧組建了工作站,買了服務器,又租了專線,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建立了愛農網。
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需要信息,可事實確是,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沒有信息。而連萬友正是看準了這一點,下決心靠網絡上的信息來發展農村經濟。
連萬友:我們經過一年半的時間進行信息採集和數據庫積累以後,我們建立了10套數據庫,有供求15萬多條信息的數據庫,有300多個農貿市場每天更新的市場行情價格數據庫。有1500家權威性的農、林、牧、漁、水、科研所的數據庫,還有農業新聞的數據庫,還有農企大全的數據庫,35000多家農企大全,2000多家進出口糧農貿易公司數據庫。
即便是網站做的不錯,但還有一個現實擺在眼前:在農村,一般人家裏是沒有電腦的,就更別提什麼上網查信息了。對這些情況,連萬友看得很清楚,想得也很明白:既然是為農民服務,就應該針對農民的實際情況來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想盡辦法送信息上門。
連萬友:一台電腦7、8千塊錢,即便是有了電腦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農民家裏有電話的,可以讀聽,就是聽這些供求信息。比如説看到穀類的那我就找到穀類的供求信息,我知道了這條信息記錄下來,馬上我就可以打電話跟對方聯絡,有傳真機的我直接下載更方便,就能看。
除了語音電話和傳真服務,連萬友還和他的同事們研製出了兩種便宜方便的上網工具:便攜式pda和一鍵通上網電話。
每天發佈嗎?
連萬友:每天發佈,我們每天更新20萬字,今天更新的965條,你看這個,這個山芋,仙師芋子價格,然後就可以看,知道今年這個種類整個價格走向是怎麼樣的,收成是怎麼樣的,和去年同期比有明年的市場走向是什麼,象這類型的文章和普通的報道其他的新聞不一樣,它都是指的某一個農産品的市場走向,這個網絡電話一個是它具備打電話的功能又可以上網,我們和聯通合作,每年的網絡的數據電話收費僅僅60元。
為了讓家鄉的父老不出家門就把自己的農産品銷出去,連萬友自己可是沒少走路。從盤錦到北京,從北京到深圳……連萬友知道,只有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網站,網上的信息才會更有價值。最後,他想到了媒體互動這個概念。
連萬友:電視和廣播主要最終所需要信息的郵箱地址和電話,農民看到後是一視而過,報紙和雜誌到了農民手裏以後也是一個比較滯後的信息。網絡的問題呢,最後一公里的落地問題還沒有解決。
那麼怎麼辦呢?
連萬友:我們和中央7套的《農民之友》欄目,還有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城鄉立交橋》欄目,還有農業部農村雜誌社的《農産品市場週刊》實現了這樣一個網刊合一,使傳統媒體和網絡互動信息建立這樣一個互動平臺。
傳統媒體在完成採訪報道的時候可以參考網站上的信息數據,網站也可以靠傳統媒體的宣傳而吸引更多的人群。雖然連萬友才幹了兩年多的時間,他不但把家鄉的土特産品送出了國門,而且在開始考慮著國際合作的事情了。網上務農天地真的很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