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線上故事     網友投稿     線上互動         



傾盡家産 留下黃河移民戀戀鄉情


  一位從未摸過照相機的農民,忽然有一天不僅端起了照相機,而且還辦起了中國第一座移民紀念園,其中展出他的攝影作品近4000張。為了這個夢想,他傾盡全家積蓄,並已負債50萬。目前他正在繼續籌資,準備投入紀念園的第二期工程。

  2002年的7月,河南省澠池縣南村鄉青年農民楊栓朝,頂著如火驕陽,在為他那收藏家園之夢繼續奔走,儘管他沉債在身,但他追求的腳步卻是那樣的輕盈。

  一、跪下的老太 激起他的驚世之夢

  1998年,黃河小浪底工程第二批庫區移民開始搬遷,15萬黃河沿岸群眾陸續告別了世代生息的家園,遠遷他鄉。家住河南省澠池縣縣城的楊栓朝並不屬於移民範圍,但是一次特殊的經歷改變了他的生活。

  3月31日這一天,楊栓朝聽説老家南村的鄉親就要搬到開封去了,他急忙趕去給親戚送行。就在那一刻,他見到了一個令他終生難忘的場面。

  當搬家的車隊將要啟動時,從車隊的第二輛車上下來一個老太太。車都要走了,這個老太太下來幹什麼?當時幹部們也不明白。原來老太太家就在路邊,她下車後,對著被拆得只剩下的一個門框的家,跪了下來,口中噥噥喃喃地説著什麼,伏下身去磕了幾個頭,又轉過身來,口裏念叨著對著黃河磕了幾個頭,這次大家聽清了,她説的是:養育我幾代人的故鄉家園,我最後一次給你道個別,以後我回來再也看不到你了……説著泣不成聲。見此情景,車上另外的鄉親們突然都紛紛跳下來,這個村大概200多口人,全都跪到路邊,面朝村莊……楊栓朝是輕易不會掉淚的,但看到這個場景,不禁眼淚奪眶而出。在場的幹部們也都淚流滿面,激動不已。當時楊栓朝想:如果帶了照相機就好了,我就能把鄉親們的感情留住。從這時起,被眼前真實一幕深深打動的楊栓朝,決心用照相機為遠離故土的鄉親留下一些紀念。

  可自從17歲那年輟學回家,楊栓朝就在縣城開飯館,整天搗鼓的是雞鴨魚肉這些東西,照相這種事從沒幹過,家裏也沒有照相機,他決定先買個照相機。

  當時一個普通的照相機不過也就是一、二百塊錢,楊栓朝卻要買個好的,於是第二天他去洛陽買了個700塊錢的照相機。爾後,楊栓朝就開著自己的車,在移民區裏四處去拍照了。

  當時他根本不會照相,也不懂得照相的技巧,只認為把感興趣的東西照下來就行了。楊栓朝每拍一些照片,沖洗後都給妻子看。妻子當時不理解,説:“你拍這些有什麼用處?”楊栓朝説:“以後你就知道了,這是咱們的歷史。 ”

  在開店做生意上小有成就的楊栓朝,對給移民村拍照這件事也信心十足,起早貪黑忙乎了一個多月,一氣拍完了50多個膠卷。可是,當他帶著這些作品興衝衝地去請教攝影行家時,得到的評價卻大出他的意料。

  二、從懸崖失足 正向滔滔黃河墜落……

  楊栓朝找到了攝影師李永春老師,李永春建議他買一個“佳能五”相機,大概得一萬多塊錢。楊栓朝認為700多塊錢的相機就可以了,李老師笑了:“一萬多還是低檔次的,我現在手裏拿的這個相機是6萬多的。 ”

  楊栓朝一想也對。從搞好攝影的角度來説,好的相機是一個基本的條件,但有了好相機後,攝影技巧方面如用光、構圖等,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夠學會並達到它這個標準的。當時楊栓朝想:要辦成一件事,必須得下苦功,不會咱可以學。楊朝栓對李老師説:“如果我把相機買回來,那你得教我,我可要麻煩你了。 ”

  憑著一股韌勁兒,楊栓朝開始帶著他的寶貝相機走村串戶,邊拍邊學。他把飯店完全交給妻子打理,自己則一門心思鑽研起攝影技術。為了拍到滿意的照片,他常常會去一些別人不曾去過的地方。可以説,當時移民區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楊栓朝全都跑遍了。這讓他對家鄉有了更廣泛的接觸,但是意外的事情也隨時在發生。

  有天,楊栓朝去拍一個村莊的全貌,早晨8:00鐘就趕到現場,因為早晨的光線比較好一點。楊朝栓去了這個村莊對面的一個小山頭,架起相機後就準備開拍了。

  為了選擇最佳的拍攝角度和方位,楊朝栓一邊眼看著取景框,一邊挪動著三角架,當時沒有細看下邊,只顧選擇拍攝的地點了,不想身邊是懸崖峭壁,當他來回調整三角架時,突然覺得不好,壞事了!腳下一沉,眼一黑就什麼都不知道了。當他醒來時,睜眼一看,發現自己挂在一棵樹上,上面是絕壁,下面是滔滔黃河……

  楊栓朝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的相機還在不在?低頭一瞧:相機在胸前挂著,攝影包在樹梢上挂著,兩隻腳卻只有一隻鞋,另一隻鞋已掉到黃河裏了。楊栓朝想:要不是這棵樹,我就這麼完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栓朝終於用手中的相機,記錄了那些即將消失的村莊,和鄉親們離別故土時的情懷。幾個月後,這一切永遠沉入了湖底,成為人們夢回故土時的一個遙遠的記憶。看著楊朝栓的那些作品,讓人很難相信他原來是對照相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楊栓朝説:現在可以説,我的付出,我的努力是正確的。

  現在,楊栓朝拍的這些照片,不管拍的好壞與否,再回去重拍是沒有可能的,也可以説全部是絕版。

  為了豐富作品的內涵,楊栓朝又開始學習有關民俗與歷史方面的知識,為此查閱了大量資料,對家鄉的了解也越來越深入。其老家所在地——南村的地方歷史文化積澱深沉得很。在那裏,這次移民移了六個村,在移民期搶救性的發掘中,發現了春秋時期一直到唐宋元明清的歷代遺址。東周時期第二代的君主姬靈,第二代的國王就葬在了鳳凰山上。現在這座山由此得名桓王山。

    楊栓朝對這一帶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包括黃河文化越來越著迷。沉迷其中的楊栓朝逐漸意識到,僅靠拍照遠遠無法再現移民村的風貌。這時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把代表家鄉風土人情的石磨、石碾、黃河奇石和散落在民間的一些文物收集起來。對他來説,這將是一次新的考驗。

  三、在古棧道上 他發現了歷史童話

  當時楊栓朝跟家人商量説:“咱拍這些照片,收集這些東西,給它蓋一間房子,然後把這些東西陳列起來,以供咱們後人及父老鄉親回來能看看,像土話説的有一個紀念物。”

  楊栓朝當時搞收集沒有多想,見什麼東西都收,後來他想:所收的這些東西,得表現出一個主題。什麼最能代表咱們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咱們這個地方的特點?最後他想到了石磨。因為以前黃河兩岸交通不是很方便,這些東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楊栓朝當時有一個願望,他要收集2898塊石磨。為什麼要確定這個數字呢?這個數字説明已經遷移走了2898戶人。本身2898塊石磨,這是個很如意的數字,也是個象徵數字,是非常有意義的。想到這裡,楊栓朝下定決心要把這事幹成。可收集這些東西的錢從哪來呢?楊栓朝悄悄盯上了家裏準備擴大飯店經營的資金。

  當時他估算下來需要100多萬,楊朝栓自己有幾十萬,差的一點可以向親戚朋友們借,家裏的幾十萬畢竟是他和妻子十幾年來,從擺地攤開始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怎樣讓妻子支持自己動用這筆錢呢?楊栓朝決定採取迂迴戰術。他再到庫區去時,就把全家帶上,讓他們在現場的環境中逐漸理解自己的感受。一次,當他開車把全家人拉到了黃河邊時,沒想到竟得到一個大的收穫。

  隨楊栓朝同去的除了他的兩個孩子、妻子外,還有他的一個朋友,一個作家,幾人一塊兒去的。

  大約走了20多裏,發現一個古棧道。到跟前一看,從前到後大約有兩公里長,整個在半山腰上,上面有古人鑽的很多窟窿。很明顯,這個古棧道就是咱們俗話説的黃河縴夫走的道。

  因為黃河邊上類似這樣的景物很多,但像這麼險的不多,這是楊栓朝第一次發現。他讓船工把船靠在岸邊,一行人上去看看。不上去看不知道,上去一看發現很精彩的東西——在這個古棧道的石壁上,刻下了很多歷代修復這個古棧道的石刻。如有個石刻記的是:正史九年,賀晃率五千人修此道,正史九年刻。正史九年是哪一年?是公元236年,屈指一算,都1000多年了!1000多年,這些文字保存得這麼好,確實了不起,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麼好東西?順著這往前走,前面更多:邵聖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押茶綱大將王佐刊……

  這個發現令楊栓朝覺得非常激動,他在棧道上走了一遭又一遭……孩子在下面等得不耐煩了,不停地喊:“爸爸,你怎麼還不下來,你在上面幹什麼呢?”楊栓朝回答説:“我在看東西,我在與古人對話。”當時楊栓朝覺得産生了一種幻覺:我踩著先人的足跡,古人就在我前面,引導著我去追尋歷史的遺跡……

  楊栓朝在那裏將近停留了3個小時,他把這些東西一一拍了下來,拍不出來的東西他就把它寫在筆記本上,然後帶回家去查查資料。

  見楊栓朝如此激動與著迷,一家人終於理解了他的心情。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楊栓朝開始抓緊時間搶救散落在移民村各個角落的民俗實物。

  四、負債再負債 推著夢想闖世界

  要收集那些東西並不容易,一台清代的織布機就讓楊栓朝頗費了幾番週折。

  這個織布機的主人是個70多歲的老太太。當時楊栓朝想:去跟這老太太説説,向她買下來。他上前去問老太太説:你這織布機是不是要搬到新居?新區都是蓋的二層小樓,漂漂亮亮的,你把這東西搬進去,也不好擺放,是不是可以給我,我付點錢,把它收藏起來,我想建一個移民博物館,你們將來可以隨時來看。可老太太堅決不同意:這臺織布機雖説沒用,但已伴隨我幾十年了,可以説是我祖上傳下來的,你給錢我也不賣——你不要再有這個想法了。

  前後去了三次,每次都如此。楊朝栓第四次去時,那老太太都不理他了:你不要再來了,想要織布機,連門都沒有。

  楊栓朝記得第二次去時,老太太跟他説過一句話:如果不能帶走的話,我最後走的時候,準備把它放在院子裏燒了。當地有個風俗:如果家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帶不走的東西就給燒了。

  距這個村子搬遷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織布機會不會被付之一炬?是否會成為永遠的遺憾?楊栓朝心急如焚,他更加殷勤地往老太太家裏跑。

  到第六次去的時候,老太太終於鬆口了,問楊栓朝説:你真建一個移民館?要是真的話,能帶我去看看嗎?楊栓朝大喜,忙對老太太説:可以,我現在就帶您去。楊朝栓説著就開車把她帶去了。老太太看了後説:“這事是真的,孩子,你可是辦了一件好事,這可是我沒有想到的,你不是説給我3000塊錢嘛,現在我一分錢也不要,我送給你怎麼樣?”楊朝栓有些不敢相信,問:“這話是真的?”“真的!”老太太説:“我哄你咋了?”楊栓朝聽了很感動,覺得黃河邊上的父老鄉親真是樸實啊。

  楊栓朝在移民村搶救的物品有:1、從民間收集的部分石器時代文物; 2、代表南村每一戶移民的2898個石磨、石碾; 3、南村特産:黃河奇石。

  隨著收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楊栓朝不得不一再加大投入。正如當初他的傻瓜相機被“佳能五”所取代,他計劃中的兩間小屋也升級成了全國第一座移民紀念園,共收集、展出了近4000幅攝影作品和大量史料、文物,到2002年初,這座家園博物館已基本形成。為此,楊栓朝耗盡了所有積蓄,還欠債50多萬元,目前他正在籌集資金啟動二期工程。

  帶著一個收藏家園的夢,楊栓朝收藏了所有外遷移民的戀戀鄉情,他的行動也是庫區民俗文化的延續與保存。

  歷時11年的工程建設中,共有20萬黃河沿岸群眾外遷,他們為支援國家建設所作出的貢獻,將永遠為人們銘記。2001年12月31日,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全部竣工,年平均發電51億度,使下游防洪標準從六十年一遇減少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黃河下游淩汛威脅。


  (由《講述》供稿)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