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線上故事     網友投稿     線上互動         



我的工作單位是……?!


  單位,在英文中是Unit,意思是一個單元,一個位置。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一般説來,一個人一生中在某一時點只能屬於一個Unit,除非特殊原因和身份,不可能同時在兩個以上的單位掛號。在一些立法機關頒布的行政法規中,一般總是用"各企、事業單位"的稱呼開頭。這説明,企業是單位,事業也是單位。人們在老友久別重逢或是求職,甚至在看病就醫時都會聽到"你的工作單位是……"的問話;回到家裏聊天,人們也會説:"今天我們單位怎麼怎麼了"。單位就是這麼一種東西,它表示了社會的一個點,也表示了一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和歸屬。可現在看來,這些概念不是那麼清晰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人離開了固定的單位在各個單位之間穿梭。就拿"提前退休"的我來説,就同時屬於幾個不同的單位,又像是不屬於任何一個單位。每次老同事問起來,我都要大費周章地解釋一番。

  單位精兵簡政,我光榮“提前退休”

  離新世紀還差半年,我到了"馬大姐"的年齡,儘管身體健康、經驗豐富、工作認真、踏實肯幹……可為了企業輕裝前進,為了單位精兵簡政,為了……我也像"馬大姐"一樣,"光榮"地"提前退休"了。

  身揣三個大專畢業證書、全國統考會計師資格證書、計算機一級證書等"通行證",卻因年齡的關係很難找到工作。徘徊了兩個月以後,終於得到了一個在一家香港老闆注資的有限公司做會計的工作。這可真是給資本家打工啊,工資收入低(跟庫管的工資一樣),工作量大(在國營企業起碼要三個人做的工作由我一個人來做),工作煩瑣(商品按品種、規格、價格、客戶以及內部核算的要求被反復交叉核算)、工作地點遠(騎車50分鐘)、工作時間長(一週五天半、8:30~17:30)、工作條件差(辦公室倒是在寫字樓,可沒有電腦可用)等就別提了,單是從十幾年的國營企業會計到私營企業會計,從上下級式的、同志式的關係到要絕對服從、不容置疑的與老闆及他的經理人的關係,就總給人一種無所適從、寄人籬下的感覺。

  我12歲的兒子看到我寫的這些情況,不禁脫口而出:"這麼苦呀!"沒辦法,人窮志短,我有一個失業在家沒有一分錢收入的老公,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僅憑600多元的內退工資維持不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現在總算有人肯用我,只有老黃牛一樣地供人役使。

  第一次給私企“打工”,卻因“不適應”被辭退

  即便這樣,新千年春節後不久,我被告之因我不適應企業,被辭了。還算不錯,發了一個月的遣散費。飯碗丟了,可不知怎的,我居然輕輕地松了一口氣,心想終於解脫了,儘管我十分需要這份工作。

  以我插過隊、當過兵、出身軍人家庭的經歷,以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風,工作量大、時間長、條件差等真的不算什麼,人到中年的我也可以三緘其口不去發表意見;為了區區千元的收入,我也可以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地由著別人指責我死板、不開竅,可壓得我喘不過氣來、給我帶來極大思想負擔的是老闆及其經理人員對於國家稅收政策的"充分利用"。我承認私營企業與國營企業有不同,但在執行國家的稅收法規上應該是一樣的。

  二十幾年的黨齡、十幾年的會計生涯和職業道德使我只知道按照稅法來計算應繳稅金和代扣代繳稅金,不太會通融和打"時間差",當然合理的稅收籌劃應另當別論,在這方面我自信還是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由於認為企業在稅金核算上有一些不合規的行為,所以在與稅務局打"公關戰"時總感到心虛,生怕一不留神把真話説出來,這種思想負擔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的。在繳納稅金問題上我常常得不到經理的滿意,由此發生不愉快的矛盾。當然,十幾年會計工作養成的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近乎呆板的認真態度,要與這些一踏入社會就投身商品經濟大潮的小年輕來溝通,是很難協調適應的。也或許從國營企業帶來的臭酸架子還沒有完全放下來,犯了新入職的大忌,這還真是我的短處。

  如果説內退是第一次被單位炒了"魷魚",那麼這就是第二次了。記得幾個月後我意外地碰到一位與我同歲的原單位的男同事,他已與單位脫離了關係,正在做保險經紀人。他説"感謝"單位給了我第二次機會,如果還在單位,每月最多一千多塊錢。現在做保險,卻是另一片天地。我沒問他收入多少,但我相信憑著他當過支部書記的口才和多次知識競賽獲獎的大腦,業績應該是不錯的,每月收入5000元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

   求職信封封石沉大海,寫自薦信終於謀得校對兼職

  是啊,我又一次被炒了,也可以説是又獲得了一次機會。儘管當時我還不知道我將如何以我45歲的年齡、相貌和體型都上不了臺面的中年婦女的條件去再找一份工作,但我仍然對自己充滿信心,"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嘛(這可完全是"阿Q"精神在作祟)。

  接下來的一個月,我翻報紙,上交流會,求職信寄了多少不知道,反正一次10張郵票、10個信封就買了好幾次,封封如石沉大海,連個浪花也沒濺起來。到了四月份,我翻看一本每期必買的週刊雜誌,看到裏面錯字百齣,就給報社寫了自薦信,之後,就得到了報社的校對工作。對於這個工作我十分滿意,儘管收入不是很理想,但是對於非中文專業畢業的我來説,基本上能勝任這個工作,就説明我還是有一定的文字功底的。還在單位上班時,為了貼補家用,我曾為一家文化公司做了兩年的兼職校對,先後校了上千萬字的書稿,有一定的經驗。我所以喜歡這個工作,是因為在這我能有機會向老校對們學習更多的文字知識,同時向那些小編們學習更多的新東西,什麼"青蔥時代"、"小東東"的。另外,看見在每期的雜誌上印著我的大名,我的虛榮心也能得到滿足呀。除此之外,我又找了幾家公司做兼職會計,同時為一家研究所做校對,雖然活不多,但都是屏校,E-mail來E-mail去的,既讓我剛買的電腦發揮了作用,又讓我覺得我的水平又提高了一大步。

  雖然現在我自稱是個"自由職業者",但我仍然眷戀著那種有固定單位的工作狀態。單位裏一季度發一次洗衣粉、洗髮水什麼的,天熱了有冷飲、降溫費,天冷了有煤火費,搞得好還有旅遊,逢年過節也弄點雞鴨魚肉、過節費什麼的,數量雖説不多,可人人有份,就覺得自己跟企業的主人一樣的。可現在自己是臨時工,人家大包小包往家拿,我們只有幹看著的份,這還真得有點心理承受能力呢,畢竟在國營企業呆了那麼多年呀。回想原來在單位時,單位裏也有臨時工、農民工,對人家也真是刻薄,發什麼也沒有,要不就是減半,絲毫也沒顧及人家的承受能力。當然不管承不承受得了,他也要幹下去,可人間冷暖、世態炎涼難道就差那麼一點兒嗎?人家拋家舍業地來與你共事,為什麼不能一視同仁呢?今天我親臨其境,備覺寒心,可還是那句話,寒不寒心也要幹下去,但在心底卻對這個單位有了一絲絲的輕視。

  原以為這種"主人翁"情結和給私企老闆打工的淒涼之感只有我才有,誰知在今年8月份參加的一次一個會計師事務所辦的兼職審計助理的培訓班上,在座的眾多從國營企業來的會計們異口同聲地大有同感,真是"英雄(這裡的'英雄'也是落難'英雄')所見略同"呀。在這裡,我想提醒那些在國營企業倍覺不自在的人,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有"家"的感覺真好。可另一方面,在座的一位資深的CPA説,國營企業就像一個充電站,人們在那裏充足了電,就到私企去發光發熱。這對於人才流失的國營企業來説,是不是一個善意的批評呢?大批年富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通過下崗、工齡買斷、內退、病退等形式流出國企,流入社會、流入私企,而國企只留下"頭兒"認為聽話、好使、有關係、有後門而才幹平平的人,這樣國企何時能甩掉包袱騰飛呢?在這裡我也希望廣大的私企業主們不要把那些漂泊在你處的打工者僅僅看成是廉價的勞動力而不去珍惜他們,他們是一筆遠遠超過你所付工資價值的財富,要記住以人為本才是人所為。

  自稱是個“自由職業者”,特希望還是單位的人

  算下來我一個月能收入三千元左右,而且不必朝九晚五地擠車。可是這樣的工作很讓人覺得沒有成就感,沒有在單位的那種歸屬感,像個匆匆過客。我現在平均每週工作不到30個小時,如果有一家企業用月薪3000元聘我去做財務主管或是編輯什麼的,我恐怕--我想我會欣然上任的,我相信我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我特希望我能在一個單位裏,能成為一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更好地發揮我的才幹。我認為對於一個生活在社會上的人來説,要的就是一種成就感,即便是那些在SOHO工作的人,也會有固定的單位、下達固定的工作任務,也會有成就感的。像我這樣逢月底月初的夾著個算盤(只是形象比喻)、到人家公司甚至老闆的家裏做做賬、填幾張表、跑幾家稅務局,根本不參與企業經營,幾乎連個算賬先生都算不上,何來成就感,掙錢機器罷了。

  我像"馬大姐"一樣"提前退休"了,卻沒有"馬大姐"的福氣,每天在家做做飯就行了,我還要四處奔波掙錢養家,這是我的悲哀。我懷念在單位的日子,儘管有諸多的不愉快、不公平和摩擦、矛盾,但總覺得是一個家,有一家人的感覺。我經常和一些老同事聯絡聯絡,幫助一些已退休行動不便的老同事到單位辦些事情,從中找找一家人的感覺。我真希望我還是單位的人。

  21世紀的第一年,我沒有了固定的工作單位,有的只是候鳥般的打工場所,當然這種工作條件也鍛鍊了我,證實了我的價值,儘管堂堂一個會計師有時僅做一些會計員即可勝任的工作。

  不願愣從人家兜裏掏錢,從諮詢公司落荒而逃

  對了,忘了説了,3月底4月初時,我得到了一份諮詢公司的工作。開始時,同招聘的人談了兩次對方都是含糊其詞,説是文化單位,負責政府文件的上傳下達,到了也沒弄清她們是幹什麼的。到正式上班那天,才識得廬山真面目,原來就是所謂的"踹書"。就是打著一個國家部委的旗號,拉上部長做主編出年鑒,租上一間寫字樓,拿著一本企業名錄,幾個人按省市地區分工打電話,發傳真,要求被訪企業出資上年鑒,聯絡成一家就拿一份提成。

  第一天上班後,我坐在那裏,看著新同事們熟練地工作著。她們(此活必須由女同志來做)先從電話簿或企業名錄中找好目標,拉出單子;事先把臺詞設計好,擺在案頭。然後熟練地撥電話卡上的二十幾位數字,通了之後就用很優美的聲音(我的兩個新同事都是四五十歲的女同志,但從話筒那邊你絕對聽不出她的真實年齡來)自報家門,説是某某部辦公室的,找一下"咱們的"老總。如果老總不在,就要把老總的姓名及職務的稱謂(是叫董事長還是叫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的名諱打聽清楚,有心的還要問清人家的作息時間及休息日,然後就把剛得到的老總的姓名及職務用鉛筆寫在一張事先打印好的紙條上,上面無非説"xxx總經理,我部決定將貴公司編入xxxx年鑒,望與配合"云云,夾在文件頭上一併傳過去。等兩三天后再打電話詢問,如果願意上年鑒就請匯款沒商量,如果不上就用一大堆的話來説服。

  我在一旁看著她們你來我往地打電話(只有一部電話,約定成俗地一人一次),覺得十分好笑。那張嘴就來的瞎話,那隨機應變的伶俐,是我輩所不能的,我只在那兒幹坐了一天就落荒而逃了。我這個人就是這樣,跟人説話,不説是不説,要説就是真的,編不了瞎話。這種愣從人家兜裏掏錢的事,我還真幹不了,你説我是不是有點兒"迂"呀。

  員工也是股東,真慶倖能有機會為這樣的企業打工

  五月份時,朋友介紹我到一家高新科技企業去臨時替一個要去生産的會計兩個月。剛接觸時沒覺得什麼,可一了解就頭大了。這個公司有兩個執照,在兩個區註冊登記,稅務申報是四個系統,兩個金稅卡系統,兩個申報系統,分別用兩台電腦、兩種不同型號的打印機才能把這些工作做完。當時聽了介紹真想打退堂鼓,因為其中一個區的申報系統我從來沒接觸過,又是財政又是國稅又是地稅的,聽得我一個頭兩個大,萬一因為我的無能耽誤了人家報稅,可不是鬧著玩兒的。可咱頭上頂的是會計師的頭銜,人家經理又一個勁兒地説請幫忙,只好硬著頭皮接了下來。

  我只是每週去一天,可也算對該單位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這是我第一次接觸的真正意義上的高科技産業單位,一邊是技術人員用電腦設計複雜的線路圖,一邊是女工們用手工把一個個小小的電容電阻之類的東西焊在線路板上,組裝起來的開關電源和監控器也是很漂亮很高檔的。

  我看了看企業的賬,知道企業的收益不錯,儘管在成本核算上有些亂,但利潤率較高,資金往來也很少呆賬、死賬,單位裏很少人浮於事,司機、出納等沒事時,都在車間裏幹活,根本就沒有打私人電話聊閒天的,整個企業處在良性循環中。接觸了幾個工作人員,發現有的真跟"把家虎"一樣,一打聽,敢情人家是股東之一,怪不得呢!這樣的企業是有前途和"錢途"的,在這樣的單位工作也算是一件幸事,起碼每月按時發工資,收入不低,五天工作制,這在私人企業中,也算不錯的了。比起我所在的國營企業,被債權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工資常常攢兩三個月發一次,人浮於事、因人設事,用公家電話煲電話粥,貸款利息、稅款不能及時給付的境地真是天壤之別。當然國營企業尤其是老國營企業與只有幾年曆史的私營企業有著許多不可比的因素,有著許多的無奈,不能這樣簡單進行比較(這個問題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可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和管理制度是不是應該借鑒呢?

  真慶倖我能有機會為這個企業打工。我在第一次申報時,僅僅靠別人的介紹去操作,就一次申報成功,這讓我激動不已,要知道我在原單位並沒有接觸過呀。這證明了我有較豐富的經驗,較高的應變能力,較強的接受新東西的能力,證明了我並不比35歲以下的年輕人差。我自信我沒被時代拉下,這也許是我在沒了固定單位後惟一的一點成就感吧。

  同時為6家單位“打工”,我為自己自豪驕傲

  雖然對聘用我的單位來説我是匆匆過客,但我對它們同樣具有責任心。6月份我接了一個單位,我發現他們在增值稅的適用稅率上有誤,多繳了2%,就及時提出來,並主動與稅務局聯絡。依法納稅是公民的義務,使用正確的適用稅率是公民的權利,雖然他交多交少我都是掙那幾百元錢,但職業道德讓我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這也是責任心使然吧。

  新千年的第一年,在某個月份裏,我管了5個企業、7個執照的賬,還在報社兼職。我也説不上我算是哪個單位的了,這在從前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我的悲哀。為了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呀。看到每天在我家窗外閒聊的四五十歲的"下崗"漢子們,有的還吃著救濟,卻不肯為幾百元去工作,我以為我是個真正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婦女。雖然我沒有了固定的工作單位,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業,可我為我自豪,為我驕傲。

  在勞動保險高度社會化以後,單位這個概念應該是越來越淡化了。那種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分(配)定終身的狀況會很少了,人們在各個單位之間自由地、有序有規地流動,極大地發揮每一個人的最大潛能,為每一個人創造良好的發展空間,我想,社會進步的速度會快一些吧。(作者:武忠蓮)

  紀錄單位裏的人生百態 展現變革中的單位中國——《經濟半小時》推出十集系列片《人在單位》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