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電視指南 |  體育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國家地理 |  生活頻道 |  視聽在線

線上故事         



倪萍手記:誰解思鄉情?和季羨林老人一起回家有感


  我們都曾體味過回家的感覺,無數種千差萬別的回家的滋味,只要你能説得出來,都會入情入理。唯有跟隨季羨林老人的這次回家,讓我不知為什麼總是傷感,細細品味不知是什麼滋味。

  一個九十歲的老人,一個國學大師,選擇了他出生的日子回家。家,實際上已經沒有了,父母不在了,兄弟不在了,兒孫也不在,連老房子都沒有了,回家看誰?可季老依然那麼急切地往家奔,一上午的慢車在季老來説就像是坐飛機。他説:“現在回家便利多了,京九線路過我們家門口,一剎兒就到了。”整整五個小時季老一直精神極好的看著窗外的莊稼,那天正好趕上大雨滂沱,季老像個孩子一樣,反復説他從小就喜歡下雨天,只要下雨,他的心情就格外地好。我問為什麼,季老説:“我老家那個地方雨水很少,沒河沒海,沒山沒嶺,下點雨存在洼地裏,土坑裏,村裏有些水,好些日子村莊上的景色就大不一樣。莊稼就有水喝,小孩子大人們也都有了洗澡的地方……”

  我一路也在盼著,這回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下過大雨的季老的家,一個特別美的官莊。

  官莊的美讓我心痛。

  離縣城只有三十公里的官莊是個挺大的村子,村裏有五百多戶人家。有電視的人家不到一半兒,大部分還是黑白電視,於是我在那裏出現就被很多老鄉誤認為我是縣裏來的幹部。官莊的民房還都是土胚壘的,窗戶也是中國農村最早的那種木窗棱上面糊白紙的那種,但是家家都特別乾淨、利落,讓人親切不已。

  官莊人的質樸讓我感動。

  8月6號那天是季老出生的日子,清晨我們攝製組是和太陽一起走進官莊的,我們是想趕在季老回官莊給父母上墳之前拍拍官莊。一進官莊,我們知道來遲了,因為官莊那天家家戶戶都早起了,六點多鐘許多好熱鬧的小孩子、婦女已經聚集在街頭了。村莊的街道被人打掃得一塵不染,雖然是土路、土房子,可你竟然會覺得這是鄉親們用鄉情為季老鋪下的一塊塊最鬆軟的最好的地毯。我被感動了。

  更讓你感動的是村裏許多人不知道季羨林是多麼了不起的人,更不知道他如今的身份是什麼,他對中國的貢獻是什麼,他們只知道他是官莊人。

  上午八點季老回家了,“家”裏有上千人在村口等著他,年長的年少的都往前擁擠著想看看這個奇怪的官莊人。

  沒什麼兩樣嘛,一件舊的的確涼白襯衫裏套著一件圓領汗衫,一條綢子褲好像洗得次數太多了而泛白且短在腳脖子之上,這就是人們在這裡等候許久了的“家”裏人?一個普通的小老頭,季老不停地握著每個人的手,嘴裏説著什麼也聽不清。但是你從他那平靜的臉上還是能看出:季老激動了,因為到家了。

  官莊以盛産大蒜而出名,這裡的蒜個大、肉香,家家門口的院子裏都像拍電影一樣挂著一排排“大辮子”優質蒜,有一個老鄉不知我是幹什麼,一個勁地問我:“你們要不要大蒜,五毛錢一辮,要多少都有……”我要是有車真想拉回一車,不是需要,而是真的想成全官莊這位老鄉的這筆“生意”,多好的大蒜!

  季老帶著從芝加哥回來的孫子季泓在他爹娘墳前長跪不起,那一刻,原本像開了鍋一樣的官莊安靜了,小孩們不懂事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大人們懂事是因為這一刻誰都理解了這普天下最容易懂的一種感情,誰沒有爹娘,誰沒有兒女,誰沒經歷過生離死別……

  一個滿肚子文化的人,和官莊最普通百姓一樣,給爹媽的墳前擺上了雙親生前最愛吃的點心、水果,還有雞鴨魚肉。我相信躺在墳裏的那兩位老人一定是心滿意足了,他們的兒子,唯一的兒子,在他九十歲的時候還回來看望父母,這不也是父母最知足的事嗎?

  在回北京的路上,我們把和季老的這期《聊天》節目的主線理出來了,鄉情、親情、一個國學大師的故鄉情……

  電視啊,你有時候的手段和人間的真情相比真是太生硬太冷了……

  季羨林與倪萍聊天:九十回望 人生有悔

  
季羨林先生散文《永久的悔》節選


  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了。特別有一點,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我曾經暗暗立下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于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的身邊。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季羨林先生簡介


  季羨林:1911年出生於山東清平的一個農民家庭,1930年入清華大學學習德文,1935年考取赴德研究生,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因二戰原因滯留德國10年,1964年始得返回祖國。他在“文革”期間憑頑強毅力將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譯成中文。八十年代開始主編《東方文化集成》、積極推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傳世藏書》的編纂與出版。著有散文集《留德十年》、《牛棚雜憶》。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