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台灣往事——《揮戈復疆》


  主持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也是台灣光復58週年,為此《海峽兩岸》推出系列節目《台灣往事》,今天為您播出的是第七集《揮戈復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一手策劃挑起了“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一致投入到了這關係到民族存亡的全民抗戰之中。

  在海峽的那一邊,台灣人民的抗日愛國運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儘管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強化對台灣的殖民化統治,加緊經濟掠奪,殘酷鎮壓民族抵抗運動,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台灣人民都把寶島的解放寄希望於祖國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他們紛紛冒著生命危險闖關偷渡回到大陸,與滯留在那裏的台灣同胞、愛國僑胞一道,投身於祖國的抗日戰爭,著名的台灣政治活動家李友邦和他創建、領導的台灣抗日義勇隊與台灣少年團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

  當時,福建境內的台灣同胞被統一集中在閩北山區的崇安縣,李友邦得知後多次前往崇安,動員台灣同胞參加祖國抗戰,他把青壯年編入義勇隊,未成年者組成少年團,受到了台灣同胞的熱烈響應。

  浙江省金華市,是台灣義勇隊和少年團成立的地方,酒坊巷裏的這所小院子,就是義勇隊的總部。來自全國各地的臺胞都匯集到金華,加入台灣義勇隊,這是台灣同胞第一次有組織地加入祖國的民族抗日行列。他們以抗日救國為己任,各盡所能,積極開展對抗日宣傳工作、對敵政治工作和醫療救護工作。

  畢業于黃埔軍校、參加過大革命的李友邦,對台灣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台灣抗日鬥爭與祖國抗日鬥爭的關係有著明確地認識,他時常教育臺胞們“只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以後,台灣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陳在正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同期:

  李友邦這個人,他政治思想體現在自發的抗日,他在抗戰的時候,在國共合作期間組織台灣義勇隊,組織台灣少年團,他跟其他的人到大陸來參加抗戰不一樣,有的參加新四軍,有的參加國民黨軍隊,他在當時作為台灣人的一個代表,他的隊伍是根據他的隊伍的特長來進行抗戰服務的。

  參加義勇隊的臺胞中許多人都是醫生,他們在金華設立了醫療所救治傷兵、為抗日民眾服務,他們還組織野戰醫療隊上火線執行救護任務,受到了抗日將士的讚揚,在當時的金華,“台灣醫生”有著很高的知名度。

  邵梓 (原浙江民革金華市委副主委)同期:

  在抗戰的時間,台灣義勇隊的醫院設在這個地方,那個時候它的宗旨是為病人服務的,收得只是掛號費,醫藥費都收很少的,所以它那個時候在金華名氣很大,在這個地方信譽也很好,醫術也很高明。所以來看毛病的人很多,門庭若市,生意好得很,晚上都看毛病,因為白天都躲警報,大家晚上都來看,他也不辭辛苦,晚上都給看的。像這樣這個地方,大家對他的印象非常好。

  這間破舊的房屋,是當年台灣義勇隊醫療所的外科手術室,對那些習慣於扎針、拔火罐,從未見過手術刀、止血鉗的老百姓來説,能接受這種西式治療,是因為接受了這些善良的醫生,與其説村民們認可了他們的醫術,不如説是認可了他們的人品。

  台灣義勇隊隊伍迅速擴大,以金華為根據地的大後方遍佈著四個支隊和少年團的足跡,他們同遍及各個抗日戰場的台灣同胞一道,擔負起了自己在全民族救亡的偉業中那神聖的使命。

  這是金華市郊尖頭塘一間老舊祠堂,當年從這裡飛出的抗日歌聲,引來了街坊四鄰的孩子久久不散。因為唱歌的,也是一群身著軍裝的少年兒童。1939年2月22日,台灣少年團與台灣抗日義勇隊同時成立。這裡就是他們的營房。少年團的團員大都是些9歲到13歲的娃娃兵,以稚嫩的肩膀為父兄分擔起了抗日救國的責任。

  邵小明 (浙江金華市金東區下牌塘村民)同期:

  他們台灣義勇隊住在這裡,我知道的只有半年左右,剛開始不熟悉的,後來熟悉起來了,因為我們小的都很怕的,因為究竟他們來幹什麼的我們不知道,後來我們跑來跑去,小鬼帶小鬼熟悉起來了,結果我們經常來玩了。

  日益壯大的義勇隊從內地逐步挺進沿海,抗日行動一路直逼與台灣隔海相望的廈門。當時的廈門是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基地,戒備森嚴。但義勇隊員們卻神出鬼沒地潛入侵華日軍的海軍司令部、關押抗日誌士的監獄等處襲擾,鬧得日軍寢食難安,惶惶不可終日。

  嚴秀峰 (李友邦夫人、原義勇隊隊員)同期:

  在1941年、1942年、1943年的時候,我們台灣義勇隊配合一個師長的一個隊伍,我們共同提出襲擊鼓浪嶼,(我們)拿手榴彈突擊,還有其他的一些機關槍,結果我們成功了,它的油庫都爆炸了,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廈門,晚上我們進去,去貼標語,第二天日本人一看,他心裏很恐慌,這個標語從哪來的。

  1942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最殘酷的一年。由於日寇發動了新的攻勢,金華一線戰事緊張,台灣義勇隊奉命轉進閩西的龍岩,龍津河畔的挺秀塔默默迎來了它南歸的兒女,義勇隊總部于1942年10月正式遷移到龍岩市中山東路24號,當時,那裏是一座連姓祠堂。

  經過3年壯大發展,龍岩時期的義勇隊已經增加編制,直屬國民黨軍委政治部管轄,人員從金華的63人增加到165人,直到1945年離開龍岩時擴大到381人。在龍岩兩年多,義勇總隊系統舉辦了三期“幹部訓練班”,每期60人,受訓兩個月,為收復台灣培養了一大批骨幹人才。在1942到1943年間連續幾次配合部隊襲擊駐廈門的日軍之後,義勇總隊一面墾荒種植,自力更生,建設大後方,另一面主動出擊,派出隊員到各抗日部隊翻譯敵軍文件,審訊戰俘,連少年團的娃娃兵們都在瓦解日軍的工作中表現出非凡的力量。

  林雲 (原台灣少年團團員)同期:

  到了那裏去工作的時候,正好抓到一個日本俘虜,抓到日本俘虜的時候,軍部就佈置,讓我做做日本俘虜的工作,他説你是個小孩都懂得要抗日,説明他的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你去做做吧,那個俘虜叫梅本原一,就跟他説了,説了以後他自己也很慚愧,他説他出來打仗不是他自願的,是上面強迫他來打仗的,所以他也不願意,他説將來的時候我回去我要宣傳,這個侵略戰爭是錯誤的。

  斗轉星移,歲月的磨洗不會帶去所有崢嶸時代的痕跡,江山有情,深谷岩穴中猶自回蕩著一段歷史的熱血豪情。1998年6月,人們在龍岩市郊的一處風景區“龍硿洞”遊覽時,在主洞入口處,依稀發現了8處紅漆書寫的字跡,一個時代的見證就這樣透過時光,紅彤彤亮在了世人的眼前,從內容上看,留下這些字跡的人無疑是台灣少年團的團員們。在當時的龍岩,由這群尚未成年的孩子所組成的宣傳隊家喻戶曉、人見人愛。

  郭輔義 (原台灣少年團團員)同期:

  因為我們年紀小,像我當時只有10歲,最多的也不過十幾歲,大家對我們非常得愛護,我們能夠唱歌,又能夠表演,在漳州,福建的漳州,我們跟當地的學校合演兒童劇,我擔任主角叫小寶兒,所以在(那裏)演了一個多禮拜,我幾乎在漳州市到處走的話,人家都認得我,他們都非常疼愛我,一定要請我去吃點心、吃東西,覺得非常光榮、很高興。

  用戰鬥摧垮敵人,用理論武裝自己。1943年1月,成長中的義勇總隊在龍岩發行了首期《台灣青年》,宣傳抗日救國,激勵民眾鬥志,發行量由500多份迅速增長到2000多份,其中重頭文章多由李友邦親自主筆。

  陳在正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同期:

  所以李友邦這個人,我認為他是相當有水平的一個人,我認為他是台灣革命理論家,他著作很多,他寫過《日本殖民地的政策》,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日本侵略台灣以後,台灣社會經濟變化、階級的變化,以後得出台灣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要動員各個階層的人起來反抗,他的路線還是比較正確的。

  穿越過那悠久的浴血年華之後,台灣與大陸共同迎來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9月9日,義勇總隊遷移到漳州下壇裏1號,隨時準備越過海峽,收復故里台灣。武夷山上的九曲溪,流連過古往今來多少騷客的詩情,鐫刻下多少風華絕代的詩句,而今,最醒目的一行字卻是少年團駐留此地時的口號:“打倒日寇,保我中華”。

  郭輔義 (原台灣少年團團員)同期:

  就以我們當初的工作號召,“保衛祖國,收復台灣”,這一句,一直到現在都還很有用,這表示大陸跟台灣是一體的,所以説一個中國根本不是問題。

  當滄桑老去時心願依然年輕,和平鴿飛過的天空下還迴響著少年團的歌聲,李友邦和台灣抗日義勇隊當年立下的誓言,至今還鐫刻在南普陀寺的巨石之上:“復疆”。

  主持人:今天我們為您播出的是《台灣往事》的第七集《揮戈復疆》,下期請您繼續收看《台灣往事》的第八集《神州光復》。(製作單位華藝公司責任編輯:翟鈺)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