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成嘉玲女士曾經是台灣的第一位大學女校長,後來她又繼承了她的父親,中國新聞學的先驅人物,成舍我先生的事業,擔任了台灣世新大學的校長,如今她作為兩岸新聞交流的領頭人,經常往返于兩岸之間,與她在大陸的哥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可以有了更多見面聊天的機會,下面我們就請到了成嘉玲女士,一起來聊聊她的故事。
成嘉玲女士,1937年出生於天津,畢業于台灣大學,後留學美國,獲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擔任東吳大學商學院院長,世新大學校長,現任台灣“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成女士近年多次帶團來大陸訪問,成為海峽兩岸新聞界的知名人士。成女士説,她是1945年隨父母到台灣的,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中,她繼承了父親成舍我先生的衣缽,從事新聞事業的研究。
主持人:
我知道成女士在事業上非常有成就,而且曾經擔任過台灣的大學第一位女校長,但是我們今天的話題還是想從您的父親,中國著名的新聞學先驅人物,成舍我先生談起,我知道父親對你的影響是非常大,能不能先給我們介紹一下,父親對你影響最大的是什麼?
中國新聞新聞學會理事長 成嘉玲:
我覺得我父親他主要是一個自己創業的人,所以他以前,我覺得他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實現他一生的一個理想,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在中國每一個省,辦一個報紙,只是台灣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想辦報紙,因為台灣那個時候戒嚴時期,不讓他辦報紙,所以他到台灣才辦一個學校,他説我不能辦報紙,我至少能夠培養新聞人才,所以他也等於培養了五萬的新聞人才,所以也等於控制了台灣很多的媒體,因為實際上我們的畢業生在各個媒體都有非常多的人。
主持人:
您父親對新聞事業非常地執著,對子女教育也非常地嚴格,比如我們就了解到,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小的時候,父親每天幾乎都要拿出一段時間來,來聽你們子女互相發表這樣自由的言論,是有這樣情況嗎?
中國新聞新聞學會理事長 成嘉玲:
我父親就是他以身作則,然後他每天差不多五點鐘的時候,他就會走到客廳來,他是一個非常忙的人,很用功,走到客廳來,我們子女就可以跟他隨便講,然後辯論,所以我們子女都很喜歡講話,就是因為跟他辯論,反正他亂辯,我們也亂辯,強詞奪理,他也不會生氣。辯論完了他就自己走回去,每天可以隨便選擇一個議題來討論。
另外一方面,因為他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所以他很注重我們的國文的程度。可是他不是用説一定強迫你要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小的時候不給我們零用錢,可是你背一篇古文給你一毛錢,所以我們拼命去背《古文觀止》,背這些唐詩,背一首就多少錢。所以他有個“爸爸銀行”,我們背的錢他就存到他的銀行裏。不過後來好像我們也沒跟他算賬,不曉得有沒有吞沒我們的錢。
主持人:用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子女對於傳統文化的一種認識,所以您的中文底子也非常厚。
成:應該還好了,因為我們從小我父親對這方面,而且我從小也幫他抄他的文章,他發表的文章都是我幫他抄的。
主持人:我知道您父親擁有五個子女,您是行四,那父親為什麼會選擇你來繼承他這個世新大學,他認為非常看重的一個事業的繼承人?他怎麼説?
“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 成嘉玲 :
他主要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在台灣。那而且我一直在學術界,畢業以後就到美國去唸書,拿了博士學位以後,我就回到東吳大學,也是東吳大學的第一任女院長,也是台灣的第一個女院長,大學裏邊的女院長。所以我有蠻豐富的一個教育行政的經驗,所以也合乎這個資格,因為實際上做校長,也有一定的資格在,他一定要是教授,然後他一定要有行政經驗,所以我想,我就這樣講,他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那時候只有我一個子女在台灣。那當然也是我一直陪伴著他,他也比較對我更了解。
主持人:當您要去接掌世新大學校長的職務,繼承他的衣缽的時候,他對你説過什麼,他希望您經手以後,這個世新大學會朝著怎麼樣的方向,或者説他還有什麼沒有達成的,沒有完成他的一種心願?他希望你來實現它?
“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 成嘉玲:
他最高興的大概就是在他臨終的時候,我們學校可以改成一個學院,當他過世一年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説我交出的第一張成績單,告訴他説我把世新辦成什麼樣子,我希望他能夠滿意。因為我父親是一個從來不誇讚一個人的人,你做得再好他也不誇讚,他覺得你永遠有空間再好。所以我説,我希望我這第一張成績單能夠使他滿意。
主持人:那做了這麼多年世新大學的校長,您的心得是什麼?
成:我覺得主要做一個管理的人,其實要充分授權,讓下面的人也有他發展的機會。另外一方面,就是大家要同心協力,只要説大家的方向是一致的,這個學校就比較容易辦好。所以我也常跟學生講,因為學生很喜歡講,校方,學生方,我説我們是一方,如果學校辦得好,那大家都受益,老師也覺得很光榮。如果學校辦得不好,大家覺得在一個很差的學校唸書,或者在很差的學校教書,那大家都沒面子,所以一定是一個大家是一個共同體,而不應該分彼此。所以我們在學校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所以大家處得真是非常地好。所以我們覺得很快樂,至少。
成女士説,也許是自己做了10年世新大學校長的原因,每次來北京,都要到北京廣播學院去拜訪新聞界的同仁們,多年來他們建立了深厚的聯絡,並且聯合出版了《21世紀兩岸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究》。書中,成女士提到,兩岸的專家學者應切磋借鑒,共同推動兩岸新聞事業的發展。
主持人:是什麼原因,開始促使你要做兩岸新聞交流的這種活動?
成:其實我們老早就有交流,因為我做校長的時候,也就跟廣播學院一直是,當初我剛接校長,廣播學院劉院長也剛接院長的時候,我們就第一次認識,也作為比較好的朋友,我們彼此學校就有互訪。所以實際上這互訪已經很多年了,當然因為我接了”中國新聞學會”以後,因為”中國新聞學會”本來就跟記協有一個兩岸三邊的會議,那是輪流的,每一年在不同的地方辦,一年在大陸,一年在香港,一年在台灣這樣子。所以實際上我就接續了這個。後來因為大家負責人團也互訪,所以我們就變成固定的兩岸負責人也有互訪活動這樣子。
主持人:您怎麼來看這樣一種交流活動,它本身具有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你要非常地熱衷,或者非常投入去做這樣事情?
成:我覺得新聞界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實際上,一般老百姓能夠對彼此的了解,都是通過一些新聞的管道,要不就是看電視,要就是不聽廣播,要不就是看報紙。所以實際上都是從這裡得到的資訊。所以這個來看,我覺得新聞的交流就是非常重要了,新聞界的交流,因為這樣子他們才可以把真實的現況,或者真實的情況能夠報道出來。這樣子讀者受到了影響是真實的,是真的,了解的現象也是真的。而不是憑空臆測的。所以這樣來講,我覺得兩岸的交流是非常值得的,因此大家彼此去看了,眼見為憑,看了才知道,其實跟我想像的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麼多年交流以來,我覺得增進彼此的了解,確實做到了,而且大家都變成一個很好的朋友,所以有什麼事情也都可以討論一下,尤其因為新聞界現在面臨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雖然大陸比較好像好一點,可是實際上也慢慢競爭也激烈起來。所以怎麼樣管理,怎麼樣來經營,也變成兩岸新聞界共同討論的一個議題。
成女士擔任”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後,多次帶團來大陸進行新聞訪問,受到高度重視。”中國新聞學會”是一些台灣大眾傳播媒體從業人員組成的,以發展新聞事業,發揮傳播媒介的作用為宗旨,多次與記協進行互訪,成女士説帶團來大陸,一是工作,一是探親,每次作為團長的身份得到哥哥成思危的接見,都讓她難以忘記。
主持人:那您跟哥哥是什麼時候,哪一年見面的?
成:我想可能有二十年了吧,他到美國讀書的時候,差不多有二十年沒見面,在美國第一次見面,很可惜的就是我母親已經過世了,沒有能夠見到他。
主持人:後來這個見面相對就比較多了,是因為你開始從事新聞交流方面的工作?
成:後來是因為我父親生病了,我哥哥也到台灣去了兩次,探他的病。當然從事新聞交流工作以後,當然跟他見面的機會就更頻繁了。
主持人:您作為台灣新聞交流團的團長,和您哥哥在人民大會堂,在一個非常正式的場合見面了,當時的情景是怎麼樣?
成:當時就是説,我帶了這個團,跟他一起很正式的見面,平常都是私底下,很正式地見面,彼此都覺得不自然,我覺得有點不自然,而且我覺得哥哥好像講話講太多了,講太長了。
主持人:當時你們主要聊些什麼?
成:主要是他介紹一下人大,然後也答覆一下我們這個團的一些問題。
主持人:除了通過這樣一種交流活動,增進彼此的了解,互信之外,你覺得作為您來説,和您從事這個事業來説,您覺得還能為兩岸關係做一些什麼事情?
成:我想實際上兩岸的關係,現在來講,其實大家彼此的了解,已經是非常地多了,其實大家現在兩岸隔閡也比較少一點,當然除了政治的因素以外,那別的實際上兩岸的人也是一家人了,大家彼此又是同文同種,所以實際上溝通起來是非常地方便。我覺得主要現在能做的,當然也希望就是説,政治的干預比較能夠少一點,能夠使我們的交流能夠比較更順暢一點,我是比較期望這方面能夠有些改進。
主持人:你這幾年可以説是非常頻繁地往來于兩岸之間,您的哥哥,你的姐妹都在北京生活,有沒有進一步的打算,説回到這邊來定居呢?
成:其實我兒子有的時候也到這邊來做事,所以我也常常到這邊來住住。定居的話目前還沒有打算,不過我想將來應該是可以,或者在台灣住住,在北京住住,上海住住,然後在美國住住這樣子,可能到處跑一跑,我是一個蠻喜歡旅行的人。
成嘉玲女士説,透過這些年頻繁的兩岸新聞交流活動,她對祖國大陸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大陸也更加有感情了,他説兩岸新聞交流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障礙,她希望通過自己身體力行的努力,使兩岸的新聞交流更加順暢。(編導翟鈺攝像李軍、孔河、張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