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峰)今年暑期以來,台灣的教育改革成為了社會各界和媒體關注的焦點,近期,一些台灣的專家、學者聯名發表了“教改萬言書”,對台灣正在進行的教育改革普遍感到憂慮,那麼,台灣的“教改”究竟怎麼了?事件的過程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的演播室請到了兩位嘉賓是全國臺聯研究室副主任楊毅周先生和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劉紅主任。
20世紀90年代,台灣教育部門就開始準備着手對中小學教育進行以升學方式改革和課程統合為主軸的“教改”,先後推出了“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等措施。按台灣教育主管部門的設想,新的“多元入學方案”實施後可以紓解學生升學壓力,使學生擺脫聯考制度下“一試定終身”的夢魘。“教改”方案幾經反復,在2001年在部分學校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到今年,“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全面推開,同時高考招生也開始了全面改革,也就是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全面取代過去的聯考升學制度。
就在“教改”全面推行不久,台灣大學學費傳出調漲的消息,這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壓力。據了解目前台灣在校的90萬大學生中,靠就學貸款支撐學業的高達58萬人,佔一半以上。經濟不景氣,大學學費卻越調越高,學生與家長的反對聲不斷高漲也就不難理解。一些由大學教授、老師和學生組成的“教改”團體日前在陳水扁辦公室門前舉行抗議活動,他們頭上綁着布條,高舉“饒了孩子吧”的牌子,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台灣大學生:太多的人都沒有辦法負擔了,要上臺大,要這樣念完,可能到時候都已經是負債了。
其實調長學費問題只不過是導火索。日益深入的討論、爭論,牽出了台灣教育界更多、更嚴重的問題,許多人士將批評的矛頭直指島內各界多年來一直爭議不斷的“教改”問題。7月20日,島內100多位大學教授聯名發表的“教改萬言書”出爐,學者們認為,目前到處可聽見學生與家長們對教改的不滿,最令學者們憂心的則是人才競爭力流失,最讓專家學者不滿的是,教改政策推出後,10年換了6任“教育部長”,各吹各的調,既沒統整也沒檢討,現實情況跟原構想有落差,校園生態動蕩不安。
台灣大學心理係 教授 黃光國:學生程度降低,學費不斷調高,造成我們今天的問題,如果沒有反省能力的社會,註定是要繼續往下沉淪的,那我們看到10年來很奇怪,問題百齣,整個社會一點反省能力都沒有。
在“教改”政策中反彈聲浪較多的是“大學多元入學方案” 原本是想紓解學生升學壓力,使學生擺脫聯考制度下的“一試定終身”。但結果卻變成了“多元入學、多次考試”,而且實際上通過“甄選入學”進入大學的學生人數很少,反而出現了“推甄不公”、“內定人選”、造假等弊病,有礙公平競爭的原則,不利於出身貧寒家庭的學生。
主持人:台灣這次“教改”它最核心就是廢除聯考制度。給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這次台灣“教改”主要內容好嗎?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台灣這次“教改”主要內容還是比較多的,實際上引起爭議大的主要兩點,一個就是聯考,以“多元入學”來代替一次考試定終身這種制度。還有一個比較大就是所謂的課程的這種統合的問題。就把原來各種分科的教學統合成七大領域,比如物理、化學就變成理科的一個領域,文科還有社會、道德、歷史等等這樣子弄成一個領域,變成了七個領域,用這七個領域方式來進行統合這種教學方式。
主持人:類似這種“多元化入學”這樣一種方式,還是比較符合教育理念,或者一種發展趨勢,為什麼會引發這麼多的爭議?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這個方案拿出來來看,應該來講,跟它傳統的聯考制度相比的話,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它分為兩大類,一個就是“甄選入學”,拿我們的話來講叫推薦上學。一個是推薦上學結束以後,另外一類就分為“考試分發”,就以考試來確定。“考試分發”又分為甲乙丙三種方案。也就是説它這個太複雜了。
主持人:選擇的方面太多了,讓很多考生包括家長都有無所適從的感覺。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不光是太多的問題了,比如説就一個推薦入學,我們用這個詞,他要從一進高中開始所有活動都要記錄下來,你所有的小考、大考、月考、周考都要記下來,也就是説原來的“一考定終身”,現在變成“百考定終身”,包括你的課外活動,包括你的手工操作,你的勞動、自然什麼都要給你記下來,所以太複雜。更大一個問題就是推薦入學、“甄選入學”的標準問題,這個標準由誰來制訂?由誰來控制?由誰來執行?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這裡就有我們常説的,有走後門的問題,有人情的問題,關係的問題等等,家長有時候也很難信任,所以引起一些不滿。
主持人:我們注意到台灣最近有一些學者,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對於目前正在進行的“教改”,也發出比較擔憂的這種心聲,你認為他主要擔憂是什麼樣一些問題?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對他們來説還有一些更深層次問題,當然這裡頭還有一個,正好最近,台灣的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學費上漲,這是一個。第二個的話學生不是要進很多補習(班)嗎?這個是要花錢的,他們就認為説,這會造成社會不公平,因為本來你受教育,目的就是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讓社會階層通過這種教育能夠互動,進行流動。可是你這樣的結果造成這樣子,有錢的人因為他能夠請得起好教師,上得起好的補習學校,當然學習更好,他可能上更好的學校。沒錢的,補習又不行,然後學校,如果好的學校價錢又高,他上不起,所以造成社會分化好像更加嚴重,貧富差距拉的更大,這個是造成社會不公正,不公平,他們這是一個憂慮。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教育專家他們提出的情況來看,很多觸及教育本身的技術性問題上。比如説“九年一貫課程”教學問題,它就提出一個,每個學校都可以自己編教材,都可以自己定教材,出教材的話,那這樣的話會編出一大堆重復的。
主持人:而且我們看到台灣媒體也報道説,這些教材良莠不齊,有的教材非常低劣,包括錯別字都連篇。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關鍵還有一個,同一個問題,這個學校編的教材是這一種説法,那個學校編是那種説法,那麼這個到底以哪個為準。就學生來講,他原來只要學一本統編教材,有統一的大綱,把這個內容掌握就行了,現在他要把社會上認為,稍微好一點教材,他都要拿去看。他本來從源頭來講,“教改”是想減輕學生的負擔,結果大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從它的結果來看是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結果又增加了它的複雜性和麻煩。所以很多專家,教育專家就從教學規律本身來談這個問題。
10年“教改”,究竟改了什麼,一直讓台灣社會各界質疑,一項關於補習班的調查也許可以説明什麼。據調查顯示,台灣的補習班在1994年為1865家,到2003年達到10883家,10年來上升了5.8倍,現在在校學生的補習比率高達六七成,每人每週的補習時間超過9個小時,就連本該快樂玩耍的假期,這些小孩子也只能在補習班裏度過。而在費用方面,平均每個學生每月都要負擔4000多元新台幣的補習費,這也讓因為經濟不景氣,收入減少的家庭雪上加霜。原本是讓中小學生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卻讓補習越來越多,許多學生和家長不禁問,到底什麼時候,學生們可以快快樂樂地去上學。面對這種情況,台灣教育界人士批評稱,教改10年改出“四不一沒有”,所謂四不是指“‘政府’不負責、老師不支持、家長不安心、學生不快樂”,所謂的沒有是指“畢業沒出路”,以此説明教改10年所造成的社會亂象。學者們提出避免台灣教育繼續向下沉淪的四大訴求,包括:一、檢討10年教改、終結政策亂象。二、透明教育決策、尊重專業智慧。三、照顧弱勢學生、維護社會正義。四、追求優質教育,提振學習樂趣。
主持人:目前我們看到台灣“教改”,可能已經處於這種騎虎難下的一種狀況,包括陳水扁都説,現在他都感到無所適從。您認為教改前途會怎麼樣?楊教授。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我對台灣“教改”整個發展,覺得還是比較樂觀,因為這種教育改革,畢竟是關係到每一個人的事情,我想台灣社會一定會整合出一套非常完整的“教改”方案出來。當然這需要過程。一個就是人們腦子裏觀念問題,家長、學生、老師這些觀念都要改變,要適應整個這種“教改”一個過程。第二個配套措施要完善,一個改革出來的話,急匆匆推出來,不完善,不完善不説自己不好,反而指責説你執行的,比如説去指責老師,你怎麼不這樣給我改,你已經把課程給統合了,我原來教地理的,還要讓我教歷史,還要教文化,還要教各方面東西,這不是我的專項,然後就指責説你怎麼不改變。對一個老師來説,比如我幹了幾十年,我幹得都很好,你這弄出來,你沒有給我時間來學習、培訓,自然大家情緒就非常不滿。當然對我們來説還有一個比較關心的事情,就是説有些一些政黨借着“教改”,把自己的意識形態給灌輸進去,要培養台灣的“國民意識”等等,這個東西會造成目前台灣社會的混亂,台灣的學生這種意識形態的混亂。
主持人:談到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一個問題。因為在台灣“教改”過程當中,也反復會提到,包括《認識台灣》教科書的出臺,包括現在推行所謂“國民教育”問題。劉教授怎麼來看?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從這一次“教改”內容,尤其是在李登輝後期和民進黨上臺以後比較突出的一個內容。除了剛才像楊教授講的,它把整個課程分成七大類以外,其中他特意加了一些,比如説有些是合理的,重視英語教學問題,這是合理的。比如説根據學生年紀增長,增加適當的課時內容,這也是合理的。但是你看它從低年級就開始,就過分地強調鄉土語言教學的問題,要讓學生學這個的問題。地方方言來講,一般的學生,當地人都會。但是他硬要把它作為一種“官方語言”,作為一種教學語言的話,就要考慮它有什麼目的的問題了。比如它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有《認識台灣》,我覺得在台灣的學生學習一點如何去認識台灣的知識也未嘗不可,這也是合情合理。但是認識什麼樣的台灣?現在的問題是經過這幾年他們在教學內容上調整,他認識的台灣是什麼?是一個鼓吹,從中國把台灣分離出去的,從歷史,從文化,從習俗,從傳統上,他講的是認識這樣的台灣。
全國臺聯研究室 副主任 楊毅周:這造成的後果就比較嚴重,將來這批台灣學生長大以後,他如何面對兩岸關係的歷史、現狀、未來,
主持人:劉教授怎麼來看,要使“教改”順利地過渡,或者走上良性過程,它需要解決哪些根本性問題?
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綜合室 主任 劉紅:就我個人來看,因為傳統的聯考從1954年到現在48年了,它非常完善。現在變成由封閉型教學向開放型教學轉變,這個就有制度需要完善的問題。
主持人:台灣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多方的關注,社會各界目前正在就“教改”的內容進行討論和修改,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適合台灣社會民情發展的改革之路。(編導:王海濤 攝像:孔河 雷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