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新華社駐台灣記者談新書《目擊台灣》 


  主持人 李紅:日前,新華社十八位駐臺記者共同出版了一本新書《目擊台灣》。這本書講述了18位記者在台灣的採訪經歷,折射出台灣目前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現狀。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了這本書的主編之一,新華社高級記者、港臺部副主任范麗青女士和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新華社記者顧錢江先生來共同為我們講一講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以及編輯這本書的一些故事。

  《目擊台灣》共計二十八萬字,收錄了新華社十八位駐臺記者的七十四篇報道,分社會民情篇、兩岸交流篇、經貿往來篇、政治觀察篇和文化教育篇五大部分,每部分開頭都配以一篇精彩的短文。書中,新華社記者的筆觸涉獵甚廣,既有描述台灣風情的文字,也有對台灣社會、文化的寫實,更有反映兩岸交流的篇章。

  范麗青,新華社高級記者,港臺部副主任。1991年8月曾和中國新聞社記者郭偉鋒一起赴台灣採訪“721”漁事中被扣的大陸漁民,成為海峽兩岸隔絕42年後第一批進入台灣島內的大陸記者。 2001年2月8日,范麗青和新華社記者陳斌華作為祖國大陸第一批赴台灣駐點採訪記者在台灣工作一個月。

  顧錢江,新華社港臺部編輯。2001年5月,顧錢江作為新華社第四批赴臺駐點記者到台灣採訪。此後,他又於2002年2月、2003年4月兩次赴台灣駐點採訪。

  主持人 李紅:范女士這本《目擊台灣》剛剛出版,可以説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關注。那麼當時是出於怎樣的考慮來編輯這本書的呢?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 范麗青:説實在的,大陸記者到台灣去駐點採訪在島內還是很受關注的,我們記者一批一批做,一批一批去採訪報道以後,台灣有一些方面也很重視我們的報道。甚至有一些研究機構,有一些學院的做新聞研究方面的人士呢,也在蒐集我們的報道進行新聞方面的一些研究。那我們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想説,我們有了一定的積累,我們可以自己來編一本書,讓我們大家來,告訴大家我們記者都做了一些怎樣的報道,怎麼樣來看台灣。

  主持人 李紅:那麼兩位對台灣的總體印像是怎麼樣的呢?

  新華社港臺部編輯 顧錢江:在我們去之前心裏就有一個疑問,就説台灣人對於兩岸的統一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想法。從我們了解的實際情況看,我們覺得台灣人大多數還是希望兩岸能夠發展關係,能夠兩岸和平,然後共同做好經貿的交流,能夠提升台灣經濟地位,希望兩岸中國人能夠建設一個更好的中國,我覺得確實是台灣老百姓大多數人的心願。

  祖國大陸於1996年率先開放台灣記者在大陸駐點採訪,目前有九家台灣媒體申請駐點並獲得大陸批准,分別是台灣TVBS、東森、真相、臺視、中廣、《聯合報》、《中國時報》和“中央”社等。幾家媒體的駐點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對台灣到大陸採訪駐點的媒體數量、採訪人次,大陸方面沒有任何限制。但台灣當局對大陸記者的赴臺採訪,目前卻只批准四家,每家只有兩人。這四家新聞媒體分別是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華社迄今為止已先後派遣駐臺記者28批,發回報道3000多篇。

  主持人 李紅:那麼在這本《目擊台灣》裏你們前言的第一句就是“台灣有大事,我們在現場”。從2001年第一次到台灣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了,可以説經歷台灣島內種種變化,你們的一種感受是什麼?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 范麗青:説實在,真的是身臨其境,看法是不一樣的。跟我們過去做新聞報道的時候,大多數只能通過第二手資料來做是不一樣的。比如有幾件大事我們書裏面也都有收錄。當時我第一次去駐點的時候,正碰上張俊雄(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宣佈要復建“核四”,要重建“核四”,這個“核四”問題在島內一直是非常矛盾的焦點,各個方面為了要建不建,要停建,其實“核四”已經建了一半多了,就這個問題吵來吵去,在當時復建“核四”的時候,我們就到了現場採訪,也提問,後來在街上我們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我們也都能夠身臨其境做出一些觀察和報道,這個和平常依靠台灣媒體報道來做報道是不一樣的。

  這18位到台灣駐點採訪的新華社記者關注的是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到兩岸關係、台灣政局的風雲變幻,小到百姓收入變化等等,都是他們捕捉的素材。另外,他們還採訪了許多台灣政治界、經濟界、文化界的名人,比如在大陸很著名的三大漫畫家,幾米、朱德庸、蔡志忠等,還有台灣著名作家林海音。在採訪完林海音之後不久,林海音女士不幸去世,新華社記者的這篇文章也成了與林海音之間的絕唱。通過他們的報道,大陸百姓對台灣有了更形象、具體、客觀的了解。不僅如此,他們的工作也讓世界了解了台灣,在對世人關注的華航空難事件的報道中,新華社記者發出了《愛與哀愁---華航“525空難”》等多篇文章,真實、客觀地介紹了台灣華航空難事件的發展情況。

  主持人 李紅:顧先生我們注意到在這本書當中也有您的《在台北感受春節》和《佛指舍利台灣供奉》等等報道,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新華社港臺部編輯 顧錢江: 《佛指舍利到台灣供奉》給我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因為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去年春節以後,當時我和另外一位記者在台灣駐點,過春節,春節之後這件事情,因為我們親歷其間,就發現在島內引起非常大的轟動。

  2002年2月23日下午1點45分,國寶級的陜西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在兩岸佛教界人士的護送下,順利抵達台北桃園機場。顧錢江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寫下了《佛指舍利赴臺供奉》等文章。文章中説:“佛指舍利的到來不僅滿足了台灣佛教信眾瞻仰禮拜的心願,而且加強了兩岸民眾的溝通。台灣信眾説:這是兩岸最親切、最自然、最和氣的交流。”

  新華社港臺部編輯 顧錢江:佛指舍利到了台灣的時候,可以説是萬人空巷。很多老百姓夾道歡迎,行跪拜的大禮,也可以看出非常虔誠。我記得台灣報紙標題上談到這件事的時候,用了一句話是叫做“佛祖來了”,因為這個佛指舍利是釋迦牟尼的舍利,它來到台灣以後,台灣百姓把它視為“佛祖來了”。可以講從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兩岸之間的這種文化的交流,宗教交流是非常有前途的,而與此相對地搞“文化台獨”恐怕是沒有前景的。

  主持人:范女士我們看到在這本書當中,也收錄了您的多篇報道,談一下當時一些採訪經歷和情況。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 范麗青:説實在的,我們每批記者要走之前都要做一個採訪計劃,採訪計劃除了跟蹤當時發生的一些大事和可以預見到的一些大事以外,其他好多部分有的憑記者自己的興趣。我長期做台灣新聞,加上政治、文化這些領域我還都比較有興趣的。所以我説實在,你像我在書中有我一些對台灣選舉一些觀察,對台灣一些政治事件一些接觸,另外我們也做一些文化方面的專題,比如我去採訪台灣的歌仔戲。

  范麗青是福建人,對歌仔戲情有獨鍾。在台灣採訪期間,她寫下了《百歲歌仔現新貌》的文章。文章中不僅介紹了台灣年輕一代歌仔戲演員的生活,也記錄了兩岸第一部共同創作的歌仔戲劇目《周阿春》的合作經過。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 范麗青:台北有個戲劇學校,他們開了歌仔戲專業,我就挺感興趣的,我就看,因為我是福建人,我們對歌仔戲與漳州薌劇之間的淵源我是比較了解的,所以我們也挺有興趣就去採訪他們,他們學生正好排練,要推出一個新戲,接觸了很多為什麼要來學歌仔戲的這幫小姑娘們?她們説得都挺好的,她們對於傳統文化有一種希望繼承,希望傳承的心願,為了這樣的目的來學戲,我覺得這個都是目前來講我們如何保存中華文化優秀文化裏面非常難得的一種精神。通過採訪學生,我們跟學校的教戲排戲這個過程,你也可以看到,隨時你可以看到兩岸交流的痕跡。

  主持人 李紅:您曾四次駐點採訪報道,您覺得台灣民眾目前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新華社港臺部副主任 范麗青:其實最關心就是經濟的狀況,因為大家知道,其實台灣經濟也是進入一個轉型時期,那麼經濟的不景氣,已經從2000年開始以來已經持續有幾年時間了。當然了,經濟不景氣就牽涉到收入下降的問題,我們第一次到台灣採訪的時候其實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回來以後我們也曾經寫了一個台灣觀察,裏面講到這個事情,當時一般的老百姓跟我們談到的就是有一句話,用閩南話來講就是世道不好,也沒辦法。就是時機不好,沒辦法,大家只好熬着點,是這樣一個感覺。所以現在台灣當局提出拼經濟,提了很久了,經濟到底怎麼樣,目前一時還是拼不上去。另外一個方面呢,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大家對於政局混亂也感到很不安。

  主持人 李紅:顧先生我們知道您台灣島內駐點採訪報道的時候,採訪了很多台灣的知名人士和企業家,其中包括台塑集團的董事長王永慶,還有統一集團的總裁高清願以及極力推動“兩岸三通”的台灣知名人士章孝嚴先生,那您在與他們接觸過程當中他們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新華社港臺部編輯 顧錢江:您剛才提到這三位他們都是希望兩岸能夠儘早“三通”。像我在採訪王永慶的時候,我第一次駐點採訪的時候,當時正好是台灣新領導人上臺大概一年,一年的時候台灣媒體有一個形容詞,從政治上來講,是“一片亂象”,從經濟上來講是“加速沉淪”。作為工商界這樣的大佬級的人物,王永慶、高清願他們在這個時候紛紛發表言論,當時王永慶曾經幾次寫萬言書,敦促台灣當局能夠儘快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加快兩岸的“三通”。

  主持人 李紅:顧先生,在您對這些人士的採訪過程當中,您覺得他們對台灣目前的經濟現狀以及兩岸的經貿往來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新華社港臺部編輯 顧錢江:王永慶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候,他舉了一個非常有人情味這樣一個例子,他就以他自己家裏的情況做比喻,因為他家裏兄弟姐妹很多,他的兩個妹妹因為小時候家裏窮,過繼給別人家了。可是這兩個妹妹情況很不同,其中一個妹妹,他的大妹妹非常願意回到自己親生父母家裏,另外一個小妹妹好像就不太願意回來,就比較認生。王永慶説,你即使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感情比較少,但是你必須承認那是你的親生父母。所以他的比喻就是台灣和大陸是家內人,是一家內人。王永慶他形容台灣的經濟是百業蕭條。我們在採訪他的時候,我們也問到他,您認為怎麼解決台灣經濟這樣一個局面,他説問題解決起來可能很簡單,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快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發展兩岸關係,儘快實現“三通”,他認為這是解決台灣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主持人 李紅:採訪當中這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他們對台灣政壇、台灣社會有憂慮、也有興奮,有失望也有希望。實地的採訪讓他們感受到了真實的台灣,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他們耳聞目睹的台灣風雲變幻告訴大陸的讀者。(編導:歐陽群 攝像:雷昊 楊華)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