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4日播出
主持人:兩岸的文化藝術交流可謂豐富多彩,其中燦爛的中華舞蹈文化也在海峽兩岸同行們共同的發展和交流中更加豐富和絢麗。今天就兩岸目前舞蹈的水平現狀、兩岸舞蹈藝術的交流、特別是在非典疫情過後兩岸將怎樣拓展新的交流渠道和內容等話題,邀請了兩位嘉賓。他們是中國舞蹈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史大裏女士和中央民族歌舞團的導演丁偉先生。
鏡頭中的這個小夥子叫歐思維,是北京舞蹈學院的青年教師。8年前他第一次隨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藝術團赴台灣演出,那時他僅14歲。在台灣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每到一地,他們這些小演員都被安排在一個當地居民家中住。
北京舞蹈學院 教師 歐思維:“去了台北、台中,還有高雄三個城市嘛,每個城市都有一戶人家,一共有三個接待家庭。我跟高雄的那個家庭的關係是最好的,那家對我特別親切把我當成他們的像親身兒子一樣。我就管他們叫劉爸爸、劉媽媽。雖然只待了一天半,在他們家裏,但感情卻特別深。走的時候就捨不得,然後就一直在哭”。
歐思維説,到目前為止的八年裏,高雄的媽媽還經常給他挂電話或通信聯絡。
北京舞蹈學院 教師 歐思維:“由於“非典”之前我給劉爸爸、劉媽媽他們寫了一封信,可能有一些阻礙吧。他們可能沒有收到我的信件,我心裏挺擔心的。我非常想念他們,非常想念劉爸爸 劉媽媽。很想再去一次台灣,能再和他們見面。想看他們這八年當中有什麼樣的變化,我想他們也一定非常想看到我八年後現在這個樣子”。
主持人:丁先生,剛才我們在短片中看到了,8年前小歐可以説還是一個孩子,現在已經長成大小夥子了,可能現在他再到台灣去,他這個在台灣的爸爸、媽媽已經認不出他了。那您對他一定還有印象?當時記得您也是去台灣演出這個團的總監。
中央民族歌舞團 導演 丁偉: “對,當時這個團就是説,我作的藝術總監。是我帶過去的,應該來説,我們在台北第一場演出的時候呢,還沒有演出之前我們在綵排的時候,就已經是非常地轟動了。因為台灣的專門學舞蹈的孩子是沒有的。就是不像大陸有專業的訓練。當時我們去的那個團(團員)才二年級,就是13歲、14歲,最大的孩子14歲。所以我們這個受過專業訓練兩年以後的孩子過去在那邊表演,服裝也很漂亮。然後表演的節目,他們在台灣有的是沒有看見過的。比如説壯族的《板鞋舞》,還有蒙古族的騎馬的舞蹈,應該説在台灣很難得看到的。所以當時的表演是非常非常轟動。演出完以後,很多小孩到後臺來和我們的演員合影,然後他自己台灣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高興。看見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在上面表演,這麼多年過去以後,其實想起來還是覺得很難忘。”
主持人:史女士,我們知道不光是我們大陸的一些藝術團體、舞蹈團體去島內演出,您也曾有機會參與接待過島內藝術團體和舞蹈藝術家們來大陸演出。給我們談一談他們來演出的一些情況,好嗎?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 “1992年在深圳,當時我在主持深圳的一個華夏藝術中心的工作。我們邀請了一個台灣的雲門舞集(現代舞團),它的藝術總監叫林懷民。這個作品因為我是在1986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的,那次是在香港參加一個國際華人華裔舞蹈年會。我第一次看到這個作品感覺很激動。因為我那天坐在最後一排,整個演出中間不停地有掌聲四起,到整個演出結束的時候,很多人跑到那個樂池跟前,大家興奮就在那兒跺腳。當時看了以後,因為我正在思考我們大陸那個時候正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説我們能不能夠創作一種既有時代精神又有民族精神的藝術作品。我們正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看到了這個《薪傳》。我覺得它是一個既反映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而且又具有很前衛的現代思維。因為他寫的是一個300年前的大陸先民。那個時候叫唐山,怎麼樣渡過這個海峽,他在戲裏叫黑水。渡過這個海峽能夠到這裡開拓了這個荒島。我覺得它的含義應該比這個還要更加地深。就是説,這個大陸先民到了那邊以後呢,他世代相傳地去建設了這樣一個島嶼。能夠把它一代一代人使它更加繁榮和昌盛。所以我覺得,這個作品本身雖然講了一個很簡單的這樣一個史實,但是它能夠激起人們的一種對生命意識的一種很強地呼喚,我想就是能夠反映了我們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主持人:那麼是不是也反映了兩岸同文化、同歷史、同宗、同族這樣一個意義?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當然了。因為他從唐山渡過黑水,渡過海峽去到這個荒島,而且在那裏開拓以及繁衍。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本身已經説明它是一種同宗同族的血緣關係。
主持人:我們兩岸的這個舞蹈交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應該説,我們由於是同宗同族,所以很多親朋好友之間的民間的往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作為兩岸之間的比較鄭重其事的比如説是我們這種行業協會之間的交流是應該講從1985年。我們首先是到香港去參加國際華人華裔舞蹈年會,因為是全世界的華人,所以大陸跟台灣同屬在這個會議的範疇之內。我們在那兒交了很多台灣的朋友。
旦周多傑和慈仁桑姆是一對從事民族舞蹈教學的藏族夫妻。他們創作的很多舞蹈作品在海內外,特別是他們給台灣學員排練的作品在島內舞蹈比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1992年他們收了第一個台灣學生學習舞蹈,並從1996年開始每年都去台灣從事舞蹈教學和排練舞蹈節目工作。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教授 慈仁桑姆:“今年本來也要走,但是因為這個“非典”去不成,聽説北京疫情那麼重以後紛紛給我們來電話,哎呀,老師怎麼樣?我們也給他們打電話,後來一看台灣突然間就猛增,我們又給他們打電話。”
談起學生,他們説對第一個教過的台灣學生記憶最為深刻。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教授 慈仁桑姆:“叫李佩綺,也是1992年第一次跟我學,她母親給我打電話就説,要把這個孩子在我手下學。”
桑姆老師回憶説,由於那時祖國大陸還沒有接收台灣籍學生學習舞蹈的先例,因此擔心如果這位學生過來吃住和上學問題能否得到妥善解決。經過與校方溝通,桑姆夫婦最終以個人名義接收了這名學生。所以她在我這裡住吃整三個月,一個學期。我給她教課我們下了很大決心。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副教授 旦周多傑:你想住吃教都是我們管,這是壓力很大呀!我們下決心還是做些海峽兩岸這樣的文化交流,不僅從教學上、感情上、相互的幫忙上。三個月,而且冬天,我女兒睡在地鋪。那個時候還不是這種地板,水泥地。所以她們家裏來了很感動。她們家對我們也很好。
在桑姆老師的精心培養和關心下,第二年李佩綺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成為第一批考上大陸舞蹈學院的台灣籍學生。桑姆、多傑夫婦向記者還談了對兩岸舞蹈交流的感受、兩岸舞蹈的異同、發展水平比較和應該相互借鑒的方面等話題。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教授 慈仁桑姆: “因為是同祖吧,互相之間接受的能力特別快,所以一接受一次以後,又看到了裏邊的一些文化的內涵。所以我就覺得就是説,通過我們的這種交往以後,台灣的不要説老師就是那些小不點的小孩們都喜歡民族舞蹈。談到興致之處,他們還對着攝像鏡頭模擬了輔導台灣學生時的舞蹈動作和要領。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副教授 旦周多傑:“我就編了一些馬步啊,我給他們講,馬步要的是什麼呀?就是民族的一種性格,就是衝出困難。”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 教授 慈仁桑姆:“我的教學呢,是各個民族的,比如説,蒙族這種硬腕,還有拉臂,他們也喜歡傣族的,南方的一些(舞蹈)。還有教藏族的這些都很喜歡。
主持人:那麼我們在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上是不是也有相通相融的地方呢?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應該説,有很多相通和相融的地方。我覺得在很多的動律,情感的表達很像我們的苗族、景頗族、佤族都很相似。
主持人:剛才我們一直在談論舞蹈的交流,二位可不可以再給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舞蹈的分類。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
“有很多的分法,但是比較多的,大家比較通用的就是有五個舞種。就是古典、民間、芭蕾、現代和當代”。
主持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裏,我們還有一些進一步交流打算嗎?
中國舞蹈家協會 常務副主席 史大裏:我們有很多計劃。當然由於“非典”對我們整個計劃的推進可能有一些影響,但是絕對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首先我們是同宗同族。我們理當應該有比較頻繁地交往。而且中國舞蹈家協會將組織一個中國舞蹈家明星藝術團。這個藝術團也初步有一些打算。在整個環球巡演當中呢,也一定會把台灣作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演主持人:丁先生,你有什麼打算和希望?
中央民族歌舞團 導演 丁偉:特別渴望是能夠在2004年我們國家大劇院落成的時候,台灣能夠有一個團在裏面表演。
主持人:可以説我們兩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根基。那麼舞蹈作為一種形式,又成為了兩岸人民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一個紐帶。中國舞蹈品類繁多,異彩紛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種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調,但也不難發現中國舞蹈是一個整體,有着共同的神韻和風貌,中國舞蹈是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全體成員智慧和心靈的結晶。我們相信,隨着兩岸舞蹈家們更頻繁地交流,中華舞蹈藝術會更受海外觀眾的喜愛。(編導:張利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