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5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紅:有人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相聲”。作為中國傳統的曲藝形式,相聲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那麼作為大陸第一個與台灣相聲界交流的藝術家,姜昆老師有很多兩岸相聲交流的感人故事,那麼今天,我們就將採訪姜昆老師,和觀眾朋友一起來分享他在與台灣的相聲藝術家交流中的體會和感受。
主持人:姜老師,我們知道您第一次跟台灣的相聲演員接觸是在1986年,在新加坡舉行的相聲大賽,給我們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1986年的時候,作為一個相聲演員來講,我接到了新加坡的邀請,邀請到那裏去當評委,他們請我們去的時候正好台灣也請了兩名演員,一位叫做王振全先生、一位叫葉余金女士,他們兩個作為當時台北曲藝團的代表到這裡來,然後我們在一起共同,那是第一次大家互相見面,有很多很激動的場面,比方説,王振全他學山東快書、學快板、學相聲,但是很多話他就聽錄音機,他不知道什麼意思,因為他聽過《八扇屏》,他説目生重瞳是什麼意思,他就不知道,後來我就告訴他,目生重瞳,兩個瞳孔,他説打竹板,巴掌一伸,撲撲棱棱棒槌長,就是説這個手指頭像棒槌一樣,那麼長,他每天就圍着我問這問那,他説這些都是錄老師,就是錄音機的錄老師教給我們的,所以我們就聽,在廣播裏聽,在錄音機裏聽,我們也弄不清楚有些話什麼意思,非常刻苦。板打的也是,拿咱們那個板,他打的那個板像過去要飯的,還拿板一刮,我説你這是幹什麼,他説我這怎麼弄,然後我就開始一點點教他,第一次我後來請他到北京來的時候,我請他到李潤傑先生的大弟子張志寬老師家,一把板打起來他哭了,他沒見過。他哭了,所以那個時候就看到當時很渴望這種交流。
主持人:那麼據我們的了解,當時您還特意寫了一個相聲的段子,由新加坡的相聲演員、台灣的相聲演員以及我們大陸的相聲演員合説的一段相聲,您還記得當時的內容嗎?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這個是主要創作是以新加坡的韓勞達先生他創作為主,我來進行修改,三個演員上臺來以後説,新加坡的一位女演員説,我們歡迎來自中國的兩位相聲演員,然後王振全就説,我是從台北來的,我叫王振全,我説我是從台南來的我叫姜昆,底下就是一愣,他説,噯,你怎麼是從台南來的,你想想,你從舞台北邊上來的,我從舞台南邊上來的,所以我這麼説,底下“哇”就開始熱了,這個序幕就是這樣拉開了。
從1986年的新加坡相聲大賽開始,兩岸開始了相聲領域的交流活動,1992年,大陸首次派出了一個大型的文藝表演團體到台灣演出,在這個演出團中,也有大陸的相聲演員,隨後,馬季、 常寶華、趙振鐸以及一些年輕的演員都先後到了台灣,與台灣的相聲演員交流。
主持人:那麼台灣的相聲演員是否也到我們大陸進行過專場的演出?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台灣的相聲演員一共我知道的有這樣幾次,那麼第一次是1993年的時候,上海舉行國際相聲大匯演,那麼台灣的相聲演員參加了演出,大概當時有這麼兩對三對,第二次是前年的中國曲藝節,又請來了一些台灣的相聲演員到大陸來演出。
主持人:那麼可以説,我們和台灣的相聲藝術界有很多次的交流,那麼您覺得這些交流對於我們兩岸的相聲藝術發展各自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我覺得這個影響還是很大的,包括你看我們很多相聲演員,我們的前輩,收了台灣的一些新弟子,馬季老師收了李國修,陳涌泉老師在我們那次去台灣演出的時候也收了一名捧哏的演員,這次常寶華老師也收了大概有兩名到三名台灣的相聲演員,也是列為自己的門下,我覺得像這種師承的傳承關係他會有一種對自己的要求,看老師怎麼演,能不能把老師的東西學過來。藝術這個東西的相通我覺得是人為的有一種隔閡的,那麼現在一下子通了,現在通了以後,我想一切過去認為神奇的東西,都變為平常了,現在大家都知道,包括現在我的相聲,可以説在台灣哪都賣,在地攤上,基本上都是盜版的,哪都有。而且很多台灣的觀眾,包括小燕姐姐説,姜昆你不知道,你所有的相聲我都有,我是你的相聲迷了,因為已經互通了,所以就不像過去那麼閉塞了。
相聲從傳入台灣至今,有50多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40年代,陳逸安老先生將相聲藝術帶到了台灣,台灣的觀眾馬上被這種幽默而又通俗的藝術形式所吸引。到了50年代,吳兆南先生和魏龍豪先生成為了台灣相聲的代表人物,他們主要繼承了傳統相聲的表演形式,穿上大褂、拿着扇子,用幽默詼諧、通俗易懂的語言給台灣的觀眾帶來了笑聲。最近幾年,相聲藝術在台灣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出現了一些相聲表演團體,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台北曲藝團、漢霖説唱藝術團,“相聲瓦舍”,他們不但表演傳統相聲,還努力地尋求突破,在傳統相聲的基礎上,結合台灣當地的語言和曲藝形式開創了新的相聲表演方法。
主持人:那麼姜老師,據您的了解現在台灣的相聲發展到了什麼樣的階段?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第一個研究相聲的人多了、第二表演相聲的人多了,年輕人多了,第三個其餘的情況我不太了解,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我想欣賞相聲藝術表演的人也多了。
主持人:您可以不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現在台灣的相聲形式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出現的?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我想大概無外乎還是三種形式,一種還就是非常傳統的,那麼在台灣同樣有人專門説傳統相聲,學背《八扇屏》、背《菜單子》、背《地理圖》,滾瓜爛熟,這是第一點,新創作的相聲不多,所以它基本上還沿襲了一種古老的,那麼我就作為一種傳承、一種表演,給人唱個堂會,到時候大家一看,穿上大褂演出了,這種相聲就出現了。那麼第二種,能夠跟相聲靠邊的就是脫口秀,那麼脫口秀的演員,像吳兆南新收的這個學生,侯冠群,像侯冠群,他就專門採取了一種脫口秀的方式,他是作為我們相聲界的傳人,他就是全新的,化上粧,用諷刺政治人物這樣的方法,充分利用相聲這種語言的功力和表演的這個功力,我覺得給這種相聲表演也注入了一些新鮮的東西。那麼再有就是像,作為台灣寶島的現代戲劇之父的賴聲川先生,他一眼就盯到了相聲這門傳統的藝術上,他認為相聲這門傳統的藝術,他聽每一個字,好像他説的,我聽每一個字都蹦着這個中國和民族的這幾個在裏邊,相聲每一個字。他就一遍又一遍的聽侯寶林的相聲,一遍又一遍的聽我們新相聲,他説它怎麼那麼機巧,它的語言為什麼會那麼簡練,它刻畫人物為什麼會那麼深刻,他就潛心致力地研究,然後他把他這些感受就告訴他工作坊的同志,讓他們一起來聽,這些人員坐在一起聽,然後開始他們就構思,能夠首先定下來諷刺什麼樣的東西,你就這個人你怎麼説吧,他們就胡亂説,他就在電腦上打,完全是一種全新的創作方式,然後搞出了《這一夜我們説相聲》《那一夜我們説相聲》還有《千禧年我們説相聲》這樣的東西。
由賴聲川先生執導的這部現代戲劇《千禧年我們説相聲》,還在大陸進行了專場的演出,它雖然不是一部相聲劇,卻是一部展現了相聲藝術精華與魅力的戲劇,受到了觀眾的好評。
賴聲川:想不到一演再演,觀眾非常喜歡這個戲,非常轟動。演到我們也租不到場地,演員也沒有體力了,我們才停下來。
主持人:那麼可以説,現在我們這種傳統的曲藝形式相聲,它也是處在一個轉型的階段,那麼您覺得台灣目前的相聲的形式和我們的相聲的形式,您當然也在力求突破,我們的結合點在哪,有沒有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
相聲表演藝術家 姜昆:相聲藝術表演越來越難了,這是一個現實,第二個相聲這個藝術,跟現在目前的觀眾在整個這種關繫上,我感覺現在處在一種很微妙的時期,人們喜歡相聲嗎,喜歡相聲,人們滿足相聲嗎,人們不滿足相聲。我覺得大家都在共同尋找,尋找什麼,尋找一個更好的結合點,這種結合點也許是我們引導了我們觀眾的欣賞情緒的一種轉變,或者欣賞方式的一種轉變,比方説我提出來了相聲回歸劇場,我們在回歸劇場的過程中取得了成功,就説明了我們在引導觀眾在相聲欣賞情緒方面,一個氛圍的改變,那麼就純在舞臺上表演的相聲來講,説句實在話,台灣的水平還不能夠吸引住大陸的觀眾,因為它畢竟從表演上和師承上的學習方面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們表現的熱情,和他們對藝術事業的執着,我倒覺得是非常欽佩的,這種表演我也感覺到,確實是應該力求改變,在求新求變,能夠更步時代的步伐這個方面,我覺得台灣這些相聲演員做的還是比較實的,而且走的比較往前,儘管他們步子有的時候你感覺到還有點歪歪扭扭,但是腳尖是衝前面的,他是往前走的。
主持人:可以説,相聲作為一種傳統的曲藝項目,曲藝形式,就像是膠水一樣,粘住了兩岸的人。在採訪當中,姜昆老師一再地説,他十分敬佩台灣相聲演員的敬業精神和對相聲事業的熱誠,他相信,兩岸在相聲領域的合作,一定會給處於困惑時期的相聲帶來新的希望。(編導:陳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