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6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在海峽兩岸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之一,祖國大陸和台灣都實施了新的教育改革,幾年來教育改革進展得如何?學生、家長和教師們對教改的評價又是怎樣的?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兩位嘉賓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這位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聲先生,這位是北京大學博士生王冠璽先生。
台灣教學改革中的主要內容就是九年一貫制和統整教學。九年一貫制就是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九年貫通,沒有小學畢業考試後選擇初中這一項。統整教學就是九年中將原有的多項學科統整為語文、數學、社會、健康與教育、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綜合活動七大學科。
主持人:目前大陸實行的是分科教學,而台灣方面實行的是九年一貫的統整教學,那麼二位怎麼來看待分科教學和統整教學的利與弊?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 所長 勞凱聲:分科教學和綜合教學,實際上,它們都各有長處。中國傳統的課程設計,主要是以分科教學為主,那麼這種分科教學,它的優點是,它的知識體系比較清楚,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但是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説,這種知識由於分科的緣故,也會被割裂開來,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運用這種知識的能力會受到一些損害,因此我們這一次課程改革,在保持原來分科教學優點的基礎上,我們也進行了整合。
主持人:那麼王先生,您認為呢?
北京大學博士生 王冠璽:統整教學,主要就是讓整個各科教育能夠結合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樣細分那麼多科,而是每個相關的科目能夠聯合在一起教學,教師本身也需要有複合型的能力,來做這個教學的工作,所以這也會促使老師們必須協同教學,同學們在學習一個科目的時候,不再是單向學習,而是複合型地了解,統合性地了解,為他以後做更進一步的高深學問的研究,像在大學裏頭,以後的科技整合的時候,他在基礎教育的時候,就已經對這個有一點基礎的認識,我想這是很好的。九年一貫就是,原來台灣從小學、初中、高中,它是分開來,一塊、一塊的,所以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覺得不是能夠銜接得那麼好,課程彼此連接不夠順暢,現在就是從小學開始一直往上推展,它完全是按部就班,一個一個接上去,所以以後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也會覺得比較流暢。
由於教改的配套措施沒有到位,台灣實行的九年一貫制統整教學也引來了教育界人士的質疑。
李慶安:你要老師做研究,你要老師去協同,你要老師去統整,你這個新出來的統整版的教科書,你都沒有給老師充足的時間,去了解,去研究,就要匆促上陣去教,我們的這個教育改革,好像都是跟基層非常脫節。
勞凱聲:其實這個問題可能在大陸要更嚴峻一些,因為大陸的中小學,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並不是很高,有些地區中小學教師甚至達標率還非常之低,也就是説相當多的教師,他們的學歷程度相對是比較低的,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要讓他們接受新的課程理念和新的課程標準,來做好這樣一個教學的改革,我覺得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小片:台灣的教學改革中還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數學採取建構式教學法,即不讓學生背誦九九乘法口訣和四則運算法則,而是教學生如何理解和演算數學中的公式。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引來了反對意見,有人認為這樣繁瑣的教學方法會損害學生的運算能力。
主持人:王先生,據我們了解,在台灣的教改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數學採取建構式的教學法,而且在當地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情況是這樣嗎?
北京大學博士生 王冠璽:確實是這樣,其實數學所謂的建構式教學法,它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我記得以前在我們小時候學數學的時候,是直接把公式背誦起來,雖然老師也教導我們,這個公式是怎麼導出來,怎麼證明出來,但是同學往往會只去死記那個公式,然後就直接運用它,這樣對我們反復的運算、演練,其實是有幫助,但是對整個同學,以後對數學的認識深度其實是有影響。現在台灣的教學方式,建構式教學方式就是先告訴你,你這個東西是怎麼演變出來,比方説我們3乘7等於21,他並不直接告訴你,去記這個九九乘法表,而是告訴你,7加3次等於21,所以讓同學對這個學習過程之中,它並不是直接去記一些東西,而是真正地去了解它,但是它發生的問題在於説,因為這個考試製度還是,事實上影響了教學,同學們在學校學的是一套,但是回家以後,如果家長,或者説升學的結果發現,在建構式教學法所學習的這個同學們,他的應試能力比其他同學差一點的時候,他還是會回到原來的方式去教導孩子,等於説學生在學校學一套,回到家裏,或者到補習班的時候,又用原來那一套來學,這樣其實讓他的良法美意沒有完全地達到,這是比較可惜的。
小片:記者向有關部門了解到,大陸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實行素質教育。為了了解素質教育在中學教學中的實施情況,記者走訪了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的部分學生。北大附中的學生告訴記者,學校實行的研究性教學、小論文寫作和選修課,是學校實行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
北大附中學生 笪熠:我記得有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培養能力,什麼叫能力,就是説,一個你自己去尋找一個問題,然後去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研究性學習就是這樣一種課程。
記者:你每天花在完成學校留的作業上,要花多少時間?
北大附中學生 笪熠:應該來説,除了寫作文之類的,沒有超過一個小時。
但是也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的前途畢竟取決於高考分數,所以還是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準備高考上。
北大附中學生 劉翰亙:我覺得這種問題可能不能做到很到位的問題,可能主要還是因為考試的壓力比較大,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在那方面,畢竟每個人是要高考,高考還是決定了自己的未來。
主持人:其實在大陸的教育改革當中,我們一直在貫徹素質教育的方針,而且也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説調動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性,還有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等,那麼在這方面兩岸之間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北京大學博士生 王冠璽:有一點可能是台灣和大陸共同發生的,因為中國人一向比較重視教育,而且家長會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在台灣特別也強調了,同學們現在要開始親手做一些東西出來,然後可能是學習過程老師所要求的,或者是説整個學習評量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家長往往會代同學參與這個東西,從小學到中學都有可能,比方説學校可能會要求同學們,對時事做一定程度了解,或者對目前經濟改革的發展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同學們在一個比較重的升學壓力之下,可能自己沒有辦法做好這件事情,家長們,特別是現在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非常多,他可能自己就幫孩子做了這些事情,甚至可能幫他完成一部分的課業,這是不是讓同學能夠真正達到他所要求的,訓練同學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目的。我們是有一點存疑,但是不能否認的,原來教育改革希望達到的這個目的,它本身是好的,但是就是因為它的配套措施沒有做好,使得同學們的這個學習量太重,還有這個考試製度不能夠協調得非常順暢,所以在很多事情,就是改革的種種細節部分落實的時候,會有一些不能做得很完善的地方。
主持人:勞所長,剛才王先生提到的,台灣教育改革當中遇到的急待解決的問題,您怎麼看?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 所長 勞凱聲:實際上在大陸的教育改革當中也存在着這樣一種問題。教育改革,不管怎麼做,作為社會,作為很多家長來説,他希望你這所學校能夠有助於我這個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能夠考上大學,能夠有一個好的前途,那麼這就會給教育改革帶來很大的難度,也就是説我們一方面要改變傳統的圍繞着應試去做的這樣一種教育,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們又不能不考慮家長對於教育的一種期望,這是我們現在教改當中非常難的事情,所以我認為教育改革能不能取得成效,最終決定於我們整個社會能不能轉變教育觀念,那麼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説,實際上這個教育改革,從它的設想到變為現實,也會還有許多具體的困難,比方説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目標,確定得很好,我們的課程也編制得很好,但是我們現在的教師,能不能適應這樣一套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教材,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教育改革中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大陸考試製度改革主要是實行3+X考試製度。所謂3+X就是語文、數學、外語再加上理科綜合或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為物理、化學、生物三門課的綜合試題,文科綜合為歷史、地理、政治三門課的綜合試題。台灣考試製度改革的內容是實行“多元入學”。“多元入學”有“推薦甄試”及“考試分發”兩大類。“推薦甄試”就是學生自己到大學報名,再由大學擇優錄取,具體做法是,考生必須先通過教育部門大學考試中心舉辦的基本能力測驗,合格後再參加大學自辦的指定科目考試。“考試分發”則是由教育部門統一擇優分配到各大學的一種方法,分為三種方案,其中兩種方案都必須通過“大考中心”的基本能力測試,合格後再參加由“大考中心”指定的兩到三門科目進行考試,第三種方案與以往的聯考方式相類似。
主持人:勞所長,大陸的考試製度改革,實行了3+X的考試製度,它目前的情況是怎麼樣的?
勞凱聲:大陸現在高考制度也在施行改革,我想這個道理是非常清楚的,因為整個我們現在正在要改革的應試教育,實際上它是一套制度化的做法,這樣一種制度,它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考試製度,特別是高考制度,這種高考制度左右了整個基礎教育當中的這個課程和教學,所以要改革現在的應試教育,那麼必須要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考上大學,那麼因此,考上大學的就是成功者,考不上大學的就是失敗者,那麼我們為了改變這樣一種做法,我們首先把考試分開,一種我們叫會考,另外一種我們叫高等學校的入學考試。但是我們過去的高考制度呢?它是規定了考試的科目,這種考試科目的規定,實際上必然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它沒有考慮到學生他的興趣,他的能力,各個方面。那麼現在我們把這種高考制度開始逐步地改革,就是3+X這樣一種做法,這一種做法就是有三門課是基本的課程,所有的人都要參加考試,那麼另外還有X,若干門課程,根據你自己的興趣,你自己能力發揮的程度,你可以來做選擇,這樣來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他們的主體性。
主持人:台灣現在實行的是多元入學,有甄選入學和考試分發兩大類,您如何看待這樣一種制度?
北京大學博士生 王冠璽:這樣的制度本身多元化,如果它制度相對又是公平的話,應該是很可以接受,也很受歡迎,主要是它這個配套措施,以及推展之前的宣導,可能不是那麼完備,還有加上師資的配合,還有整體的,像勞教授剛剛説的,就是整個對教育的觀念是不是能夠調整到那個方向去,能夠真地讓孩子説,如果我的孩子並不是真地那麼喜歡音樂,而不是説為了讓他更容易上一個一流大學,就強迫他去學音樂,或強迫他學某種才藝,而是他真地喜歡,才培養他,我想這是比較正確。但是現在的家長,特別是中國的家長很難做到這一點,所以還是用考試結果來論斷他學習的過程,這會有一點是倒果為因,或者説,因為這個目的,而手段就不是特別注意。
主持人:目前其它國家的一些教育改革是怎樣進行的,我們有什麼經驗可以借鑒?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 所長 勞凱聲:我在美國的時候,曾經和美國的一位高中教師交流過,他問我中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我説中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問題就是要改變過去那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更好地來發展它的能力,他非常不理解,他説,沒有背誦,怎麼會有能力呢?知識是必須要記憶的,他説我是一個化學老師,如果你元素周期律你不能背下來,你是沒有辦法學化學的,我就想到,因為美國的情況和中國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感到世界各國儘管都在做教學方面的改革,但是它取向,由於它自己本身的問題不同,是不完全一樣的。
王冠璽:就以美國的教育制度為例,美國的中學教育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色,就是説同學們雖然可能在同一個年級,或是同一個班級裏頭,但是因為他各學科的學習能力不同,會做不同的分班,可能他的數學是在A級,但是他的語文可能是在C級,所以説他在學習過程之中,他的學習班級,因為他不同的學習能力的程度,做適度的調動,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當然這個前提是,必須這個國家的教育資源比較豐富,比較發達才能夠達到的,但是我相信,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同學們才能夠真正地比較符合他的程度,老師也真正地了解同學們的狀況,達到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方式,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我想也是,不管在台灣也好,或者我們大陸也好,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説,過度地強調數理資優,或者説數理學生他的能力或程度在社會上認可度會比學人文的同學認可度會高一些,但是在先進國家裏面,他們不僅強調數理資優,也特別強調人文資優,這個是比較平衡的發展,對整個國家建設,或者對人才的培育是一個比較良性的做法。
主持人:我想不管這個教育改革進展如何,我們的目的都是好的,這就希望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能讓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未來人,能在以後的幾十年裏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要。兩岸的教育改革正朝着更加符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個人素質的方向發展,但是如何讓教育改革在實踐中更能起到預想的效果,還有待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編導:羅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