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6日星期三播出
主持人李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關於“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的論斷曾在海內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中國大陸將發展科技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關係到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戰略高度,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的成就,特別是在兩岸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更是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今天《熱點透視》節目特別邀請到了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先生來跟我們介紹具體的情況。我們聽説在兩岸三地開展了一個比較大的科技合作項目,就是鎂合金的研製和生産,具體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因為鎂合金的項目是我們在“十五”期間,國家的一個重點攻關項目,這個項目是要充分發揮中國在鎂資源方面的優勢,以及鎂是一種輕金屬,又是綠色的金屬材料,過去由於技術的原因,價格的原因,應用不是很普遍,但是隨着這些年來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突破,那麼它在方方面面的應用成為可能了,在技術上,在成本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所以我們在“十五”期間,國家把鎂合金的應用開發和産業化作為重點項目,而在這方面,無論香港也好,台灣也好,都有它們的優勢,比如説台灣方面在鎂合金的裝備製造方面,在應用方面有很好的基礎,大陸這方面很多研究機構、大學,在基礎研究,在材料方面研究當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特別大陸又是世界上鎂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也是出口量最大的地區,那麼如何通過共同的努力,共同的開發,把祖國大陸資源的優勢,真正轉化為經濟優勢,我想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一件事情,在我們項目裏面,也促進、達成了一個我們和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中心,還有和香港的生産力促進局之間,跟我們大陸的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之間建立了一個合作關係。我們定期地進行人才交流,學術的研討,同時在項目上,包括在技術上、裝備上也互相有交流合作。
主持人:我們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大陸的科學家到台灣進行訪問,那麼兩岸科學界之間互訪基本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科技的活動,科技人員的交流實際上佔據了我們整個對臺交流合作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方個方面是我們大量的學術交流,學術交流圍繞一些綜合性的科學技術研討會也好,或者專業的一些學術研討會也好,或者在海峽兩岸召開的國際研討會也好,大大增進了兩岸人才的交流。另外一方面就是對於訪問學者,我想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由大陸到台灣去的訪問學者,比如我們現在在一些新的技術領域,像最近我們的納米技術,我們也最近選派了,接受台灣的邀請,到台灣的一些研究所、大學去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我想將來在研究的學科當中,開展學術的交流,我想也是很重要的。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就是在産業化方面的交流,我想這是作為台灣來講,對我們來説都有很多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是台灣的新竹工業科技園,它們快速成長的經驗,實際上對我們祖國大陸的國家高新區的發展,也起了很好的借鑒作用。據我了解,大陸高新區的一些領導,很多人都到新竹園區去考察過,他們既看到了新竹園區呈現出一種蓬蓬勃勃發展的態勢,感到了在這裡邊,如何更好地為高新技術産業創造一個環境條件和政策,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看到了台灣新竹園區的發展,得益於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和其它一些大學,它們的一些成果到那裏去轉化,所以在這方面,成果轉化方面,市場化轉化方面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也很值得我們借鑒,所以對於推動我們産業化的工作也起了重要的影響。
1989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趙松喬研究員訪問了台灣文化大學,他成為大陸第一位到台灣訪問的科學家。1992年6月,6位大陸傑出科學家及夫人,轉道香港到台灣進行了學術訪問,這是大陸學者首次組團訪問台灣。在臺期間,他們訪問了台灣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工業研究院等高等院校以及中小企業。隨後,兩岸學術界交流交往日益增多。截止到目前,大陸已有2萬多名科技人員赴臺訪問,僅去年就達到了7000多人次,而台灣來大陸的科技人員每年也有幾千人。中國大陸最大的科技學術團體中國科協,所屬的180多個學會基本上在各自的學術領域都和台灣建立了學術交流關係。自1999年起,中國科協與台灣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每年定期舉辦兩岸青年科學家學術研討會,到今年已經舉辦了4屆,涉及到了農業、信息、生物、水利、中醫藥等多個學科,成為兩岸影響最大的青年科技交流活動。2001年10月,兩岸科技界、經濟界近600名人士聚集在江蘇省昆山市,參加了海峽兩岸産業合作發展論壇,圍繞高科技産業、創業投資、流通領域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對話與交流,共同探討兩岸産業合作的發展之路。2001年12月12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當中,台灣陽明大學的泌尿外科專家張心湜教授當選為醫藥衞生工程學部院士,這是台灣的候選人首次入選,也是中國工程院第一次接受台灣地區的科學家進入中國工程院。
主持人:談到人才交流,我們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印象就是大陸的首批科學家首次實現了訪台,我想問的是,石秘書長你怎麼來看待,就像這樣頻繁的兩岸科技界的交流,對於提升兩岸的科技水平,它會起到一種怎樣的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從祖國大陸來看,研究的學科領域之廣,人數之多,這是為台灣所羨慕的。而台灣在很多方面,具有很多高水平的一些研究人才,有很多也是在海外留學回來以後,回到台灣開展研究工作。作為台灣的這些研究工作,他們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就是更多地面向産業的發展,面向經濟的需求,那麼在這方面,把科技的發展跟經濟的發展,兩者更好地結合起來,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而在大陸方面來講,我們基礎研究的深入,我們人才的廣泛,在各個學科全面的研究力量,我想台灣方面很羨慕的,所以兩方面交流,對於促進雙方的,提高科技,提升科技研究水平,對於雙方進一步通過科技促進經濟的發展,我想都是有利的。
主持人:我們還記得當時時任科技部部長朱麗蘭女士,首次作為部長級的身份訪問了台灣,您認為像這樣的一個高層的訪問,對於推動兩岸科技交流,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因為據我了解,朱部長當時訪問台灣,應該説在台灣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她不僅是作為一個大陸的高層官員去訪問,同時也帶去了一大批方方面面科學界的人士、科學家,包括科技産業的一些企業家,通過這樣一種高層的訪問,我想進一步使台灣方面更好地可以全面地,全方位地了解大陸的科技發展的政策和成就。自朱部長在上一次訪問台灣以後,我想也在這之後,兩岸科技的交流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主持人:我知道您本人也親自去過台灣。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我也很高興我兩次曾經訪問台灣,所以對於台灣的經濟、科技各個方面也有比較切身的體會。
主持人:您對台灣科技發展水平是怎麼樣評價?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我認為從台灣的情況來看,在一些重要的領域,應該説是佔據了一個非常有優勢的地位,特別在IT産業,包括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製造、設計等等這些方面。應該是具有領先水平的。而且在這方面,這個産業發展得很快,我們覺得在這方面對我們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另外一個,在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方面,對經濟發揮影響方面,我想台灣做了很好的工作。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台灣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我想很值得我們來關注,應該説台灣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是很值得我們重視的,以及台灣很早就建立了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仲介機構,比如説台灣的生産力中心,實際上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我們從內地來説,也是在這方面,是我們過去的不足之處,我們也從它們的經驗當中,找到了一些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在90年代以來,我們也在大陸建立了生産力促進中心,所以以後在兩岸之間科技合作當中,生産力中心仲介機構的這種交流合作,是呈現了一個非常蓬蓬勃勃發展的局面。我們有很多的人去參觀訪問過,也得到了他們專家教授的培訓,同時他們也親自到大陸來,為我們的中小企業進行診斷,我想這些活動對於促進兩岸的中小企業的合作,仲介機構的合作起了一個很好的作用。
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後的數小時,大陸地震專家就向台灣同行發出了慰問電,並表示大陸已經組織好6名資深地震專家隨時可赴臺,與台灣的同行們一道監視震後趨勢。1999年10月底,台灣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組成了地震救助和重建考察團來到大陸,參觀訪問了國家地震局,以及唐山、上海等地。2000年1月,大陸地震專家應邀赴臺,參加了兩岸地震科技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並親自對“921”地震的發震斷層進行了考察。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後,海峽兩岸每兩年舉辦一次三峽工程技術研討會,兩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三峽工程面臨的問題,今年在三峽大江截流前夕還召開了第4次研討會。2000年台灣大學派出了多名碩士、博士到三峽工地進修,台灣的中型工程顧問公司派出了工程師到三峽工地實習。在三峽工地大陸和台灣工程師的合作是相當緊密,而且相當有成效,台灣的工程師們對三峽工程的建設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主持人:除了我們剛才談論了關於人才交流,包括一些項目的交流開展之外,關於基礎學科方面,我們開展的交流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我想在基礎學科領域的交流活動,可能很多是在一些大學之間進行的,因為台灣有很多很好的大學,北京有清華大學、交通大學等等,台灣也有台灣的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很多現在台灣和內地大學之間都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合作機制,包括大學領導人也都先後多次進行過互訪,我想在大學之間的交流當中,對於促進在基礎學科領域人才的培養,學術的交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渠道。
主持人:您怎麼來總體評價目前兩岸科技交流合作的態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兩岸科技人員的相互交流,包括項目上的交流,應該是每一年都呈百分之十幾的速度在增長,而且應該説它已經成為促進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主持人:從這種世界科技水平的總體態勢,以及我們經濟發展需要的層面來看的話,我們優先鼓勵發展哪些科技項目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我想從中國這個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結合我們進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們面臨世界經濟的挑戰和帶給我們的機遇來看,我想我們的科學技術為我們經濟的發展,一個方面,我想是在我們傳統産業改造方面,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很重要的來自於我們傳統産業,包括我們傳統的第一産業,第二産業,構成我們經濟很重要的部分,而這部分我們有很大的潛力,但是我們在這部分裏邊,無論我們的技術,我們的裝備,我們的産品,很多方面和世界先進有很大差距,我想如何利用國家的力量來組織推動全社會,用我們的高新技術,先進技術來提高我們傳統産業的水平,升級,更進一步提高它的創新能力,提高它的競爭力這是我們的第一個任務。第二方面,在我們圍繞未來新的經濟增長,圍繞高新技術的發展,我們在一些重要領域,比如特別我們現在強調在信息領域,比如在這裡邊像通訊、像計算機、微電子,包括軟體,我想都是我們要重點發展的。另外對我們未來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很重要的,生物技術,因為生物技術對我們農業的發展,對我們的生命科學,對於我們將來人體的健康,醫藥、衞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域,我們有一定的優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領域,就是在新材料,在材料領域,這方面從中國來講,我們有資源的優勢,有人才和技術的優勢,而且也是高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也是我們優先發展的。當然除此以外,我們還有比如像航天,還有像我們的核能,還有像我們的新能源等等,我想這些領域應該是我們現在發展的一些優先的重點領域,這些領域對我們未來經濟的發展,以及對我們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主持人:您認為兩岸要開展科技合作,這種合作的領域有哪些呢?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比如説在信息,大陸現在一個是我們作為優先發展的,而且我們有很多的研究機構,很多大學,很多企業在從事這方面工作,而台灣的研究機構,特別是企業,高科技的企業,這方面也有很大的優勢,我們這方面已經在開始開展合作。特別是在微電子,在信息在這個領域當中,包括芯片的製造,芯片的設計,包括軟體這些方面,我想我們應該可以在這裡加強合作,另外比如像材料,像生物技術,雙方也有很多共同之點,還有剛才我一個方面沒有講,就是我們的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我想這也是我們雙方共同關心的。比如像水的問題,比如像固體廢物的處理問題,像整個清潔的空氣等等問題,我想都是我們關心的,我們還可以找到很多雙方很多重要的領域。其中還有一個,我覺得就在製造業,因為台灣來講製造業是比較發達的,而台灣現在很多製造業,特別中小的製造業,現在都紛紛地向大陸來轉移,那麼在這個轉移過程當中也把一些新的先進管理經驗,企業管理經驗,新的一些製造技術也帶進來,在這個方面對於促進大陸製造業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像在我們廣東的東莞地區,像在江蘇的昆山地區都積聚了一大批製造業的台資企業。那麼這些企業,融入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於促進當地的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提升我們內地製造業的競爭力也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我想在這方面無論是技術,還是企業的管理,還是人才方面的交流,都是我們雙方,我想雙方都是很需要的。
主持人:我們科技部關於兩岸合作方面,總體的思路,還有未來有什麼樣新的打算?
科技部秘書長、新聞發言人石定環:我想我們從科技的角度來講,我們認為應該有更加廣闊的合作空間,但是過去這麼多年來,剛才我談到了,可能比較限於在人才、人員的交流,相互的學術研討這方面還比較多一些,真正進行一些實質性的,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的一些合作,相對還比較少一些,所以我們希望在未來的合作當中,能夠進一步推動這方面的合作,真正把我們的科技合作和未來我們經濟的發展,海峽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能夠更好地能夠結合在一起。我想這樣對於推動我們兩岸關係進一步的發展,將會起到一個積極的促進作用。
主持人:祖國大陸在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兩岸科技交流方面,除了廣泛的人才交流以及學科領域的交流之外,對於一些重點科技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兩岸的科技界正在做著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編導:高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