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指南 |  新聞頻道 |  財經頻道 |  文娛頻道 |  體育頻道 |  生活頻道 |  國家地理 |  西部頻道 |  廣告頻道

首頁     熱點掃描     熱點透視     李峰主持     錄製大事記         



兩岸學者聚會 弘揚關公文化


  2002年10月24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李峰:中華五千年文明,孕育和造就了無數彪炳史冊,名垂韆鞦的英雄豪傑,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帝王將相,都不乏流芳千古的英雄人物,然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由人而成神成聖者,卻只有“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兩個人。近日,來自海峽兩岸的80多位專家學者,匯聚在關公的故鄉——山西運城,共同參加關公文化研討會。

  10月18日,中國運城第十三屆關公文化節在關公的故鄉,山西運城解州鎮關帝廟前隆重開幕,來自海內外的幾千名關公信眾和當地群眾參加了開幕式,拉開了一系列祭拜關公活動的序幕。運城地處山西南部,滾滾黃河北來東去,把晉南這片被稱做河東的地方抱在自己的懷中,女媧造人,黃帝戰蚩尤,堯、舜、禹建立都城,都是在這片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上,這裡也因而最早被稱為中國。18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60年,漢桓帝延熹三年6月24日,關羽就誕生在這裡的一個普通家庭。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深明大義。19歲時,在家鄉仗義殺死惡霸呂熊而避難出走,遇到劉備和張飛後,三人“桃園結義”,誓願匡扶漢室,從此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鬥爭中追隨劉備,屢建奇功。

  溫酒斬華雄,挂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釋曹操,一個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活生生的關公形象。

  關公的一生,對國以忠,對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因此在生前身後都深受世人尊崇,特別是他死後,由於社會現實的需要,歷代君王不斷加封,關公崇拜現象也就不斷發展。解州關帝廟文管所侯所長這樣告訴我們。

  解州關帝廟文管所所長侯學金:他是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清尊聖人,所以他整個發展有這麼個歷史過程,那麼在隋唐時期就開始注意到關公這種“忠義仁勇”的精神,具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修建紀念關羽的大型建築,所以現在這個廟叫關帝祖廟,因為關公是身在當陽,頭在洛陽,當時皇帝修這個關帝廟的時候,他們經過多方面的考證和考慮,選準關公的故鄉,應該是關帝祖廟。

  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佛教、道教都把關公作為了供奉的對象。如今的關公崇拜已經遍佈海內外,人稱“關公廟貌遍天下,五洲無處不焚香”形成了蔚為壯觀的關公文化現象,台灣的關公信眾告訴我們,在台灣有近400家關帝廟,供奉著關公神像的廟宇,更是多達14000多座。如果以台灣本島3.6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來計算,平均每2.5平方公里,就有一座供奉關公的廟宇,如果把關公神像排成一排的話,以台灣島南北最長處的380公里計算,每隔27米就有一尊關公神像。

  台灣協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元康:在台灣來講,很多地方都有關帝廟,而且香火是蠻鼎盛的,當然一般人民對於他來講,是有祈求平安、保祐等等的,人民敬重他的忠和義,這個是我們最深刻了解的。

  胡先生告訴我們,祖國大陸對於關公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和研究,這讓他非常佩服。

  台灣協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元康:這邊給我的印像是比較對於關公文化一種深層的體認,也是一種比較深層的看法,不是比較像我們一般,在教育上、書報雜誌等等,比較浮面的,比較淺層的文化,從剛才我們聽到的一些對於關公的介紹,可以了解到,他是在我們民族裏面來講,是一個非常非常偉大的一個人,而且他所代表的意義呢,好像已經不僅是一種傳説,或者歷史人物了,已經都深植我們的人心了。

  “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力量和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的做人原則,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關公文化,它深深地紮根于我們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成為民族精神和道德的楷模,影響了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

  運城關公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孟海生:關公文化的主要內容,我認為是“忠義仁勇”,我現在覺得起碼我們忠於祖國,他是維護大一統的,忠於祖國,忠於自己的諾言,忠於我的信諾,忠於朋友,忠於事業,都是一種忠,義我們要為正義事業獻身,民無信不利,義和信相同,那麼仁就是愛,慈愛,做人時候為富不仁,就沒意思了,那麼勇最需要我們現在開拓進取,有勇氣,所以“忠義仁勇”,是關公文化的經典。

  正是這種“忠義仁勇”的精神讓關公受到世人的頂禮膜拜,而在死後成神、成聖。關帝祖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從隋朝初期創建以來,前後經過30多次增建重修,如今建築面積已達到20多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關帝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王宮帝闕式寺廟。午門、崇寧殿、春秋樓不僅展示了中國皇家廟宇的獨有建築風格,也成為信眾心目中的聖地。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周啟松:懷著很崇敬的心情來這個地方參拜,關公義氣凜然,參天的浩氣感覺是蠻震撼的,蠻感動的。

  解州關帝廟文管所所長侯學金:我們現在認為,關公的這種精神或者文化,現在實際上已經成為全球華人的一個民族情結,通俗地説,也就是説,只要是華人,在世界任何角落,提起關公就能想起祖國,而且他想到祖國,就不是單獨想到中國的概念,提起關公以後他有好多想法,關公是對國以忠,待人以義,做事以仁,作戰以勇,所以他提到關公,不但想到祖國,同時想到要忠於祖國,想到如何為祖國做事,所以我覺得,關公成為全球華人的民族情結。

  文化節期間還舉行了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8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併發表了26篇論文,專家、學者們就關公文化的形成、發展以及現實意義紛紛發表看法,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勝驥博士發言時説:炎黃子孫,華夏后裔,自山西,自中原,分散全中國,全世界,能夠維繫我們中華民族,這是我們桃園三結義的精神,關公的這種結義精神,使我們華夏民族四海之內皆兄弟。

  在研討會上,記者注意到,關公文化的現實意義是與會專家學者關注重點,大家就如何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德展開了討論。

  台灣宜蘭礁溪協天廟副主委周錦埭:明清時代,很多的移民從東山移到台灣,他們帶著香火,簡單的香火,或者是簡單的一尊菩薩,那麼作為他們的保護神,在台灣落地生根,他們從小小的一個香火包,到一尊菩薩,到蓋一個廟,這個逐漸發展,我們礁溪關帝廟,從運城來算起,我們是第三代的廟,但是我們的廟在發展,現在在我們廟裏面分禮的話,至少有一萬個分禮,那麼這個等於説一種關公文化的發展,信仰的人更多,我們雖然是一個簡單尋根的活動,但它也可以展示出一種文化活動的內涵。

  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孟繁仁:現在的話,我們對兩岸問題也有大義和小義的問題,大義是什麼呢,大義就是國家的大義,民族的大義,小義是什麼呢,就是顧全局部利益,在我們古代知識分子當中,一個愛國者,真正愛國愛民的知識分子,他是以大義為重,以大局為重,不是以小義傷大義,這個道義感,應該在我們弘揚關公精神,促進中國和平統一這個問題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山西期間,參加研討會的台灣學者們還進行了一趟“尋根之旅”,他們登上了鸛雀樓,眺望母親河,感受那種“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浩然大氣。在堯廟,他們祭拜中華先祖,探尋中華古老文明的起源。尤其令人難忘的是在洪洞縣他們祭拜了漢民族的遷移地。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由於中原地區連年征戰,形成地廣人稀的局面。明洪武、永樂年間,為了平衡發展,明政府從物産豐饒,人口稠密的山西向外大量移民,歷時近50年之久,規模之大,可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移民之最,由於當時的移民都是在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集結後,沿著這條古老的官道離開家鄉的,所以洪洞大槐樹就被當做“家”,被稱為“根”,成為億萬人心目中神聖的故鄉。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勝驥:回到故鄉,真的是感觸萬分,我們飲水思源,希望我們這次來山西開這個關公文化研討會,也是把兩岸文化的交流邁向(新的)一步,希望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回去後來更大地促進兩岸的統合,促進兩岸的交流。

  據傳説,在遷移途中,為了防止逃跑,押送的官兵就把人們反綁起來,由於路途遙遠,走的時間很長,慢慢就成了習慣,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還喜歡倒背著手走路。在押送過程中,當人們需要大小便時,便央求官兵將手解開去方便一下,如此次數多了,語言就簡化了,該方便時就説:“長官,我解手”。以後“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還有一個傳説是講明政府用誘騙形式把人們騙到大槐樹下,強迫人們遷移,並一個個登記註冊,每登記一個就用刀斧把人們小腳趾甲劈開作為記號,以防止逃跑,後來世代遺傳,小腳趾甲便成了復形的,因此“誰是古槐遷來人,脫履小趾驗甲形”這句民謠,就被人們作為辨認鄉親,識別古槐移民子孫的證據,也就是説,只要小腳趾的趾甲是兩瓣的,就是都是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後代。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勝驥:我們葉落歸根,所以我們最後回來尋根認祖,華夏的子孫像花果飄零,飄在各處都葉茂繁榮,繁榮以後應該回頭來建設祖國。

  今年已經85歲的席先生這一次和他三個兒子一起來祭拜家鄉的大槐樹,他告訴我們,當年他就是從山西去的台灣,所以不僅他知道大槐樹的故事,他的兒孫們也都清清楚楚。

  台灣學者席廷鐸:我們都是從大陸到台灣,所以我們老家都知道,我們老家是發源於洪洞大槐樹。

  台灣學者席國治:小時候就知道,媽媽在小時候就跟我們講過,我們是從山西的大槐樹遷出去的。

  如今當年的大槐樹已經不復存在了,在它原來的位置上,一塊刻有“古大槐樹處”的石碑代替它接受著移民子孫的膜拜,而同一根係生出的二代、三代大槐樹卻依然枝繁葉茂,昭示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山西省臺辦主任李永旺:三晉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古文化裏頭有著重要的地位,台灣文化又是我們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這次關公文化的研討,第一他了解了我們三晉文化,了解了關公文化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部分,在關公文化的“忠義仁勇”方面,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共識,我深深地體會到,台灣學者在這方面,他們比原來的認識,有了更進一步昇華,感到我們兩岸要共同弘揚關公文化這種精神,促進我們民族的大業,為實現我們本世紀中華民族的三大任務之一,共同努力奮鬥。

  主持人:在漢字的解釋裏,我們中華的“華”字,本意就是光輝、文采、精粹,蘊涵文化發達的意思,而關公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何更好地弘揚“忠義仁勇”的關公文化,弘揚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編導:王海濤)

- 返回 -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